绘本互动游戏:让幼儿情感在故事里悄悄生长
每次看到孩子们围坐在绘本前,眼睛亮晶晶地盯着画面,我就忍不住想:这些小小的脑袋里,到底藏着多少未被表达的情感?绘本不仅仅是故事,更是情感的桥梁,而互动游戏,就是让这座桥变得更宽、更稳的秘密武器。
1. 选对绘本,情感才有共鸣
不是所有绘本都适合用来做情感互动。有些故事虽然经典,但情感线索太隐晦,孩子可能get不到。我更喜欢那些情绪表达直接、画面富有张力的绘本,比如《我的情绪小怪兽》《猜猜我有多爱你》。
有一次,我带孩子们读《菲菲生气了》,故事里的小女孩愤怒时画面变成红色,平静后色调柔和下来。孩子们立刻指着画面喊:“老师!她脸都气红啦!”——你看,好的绘本就像一面镜子,让孩子一眼就能照见自己的情绪。
2. 角色扮演:让孩子“成为”故事里的人
光是读故事还不够,让孩子真正“演”出来,情感才能扎根。比如读《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我会让孩子们分角色扮演,一个当害怕看牙的鳄鱼,一个当强装镇定的牙医。演着演着,他们自己就笑了:“原来大人也会害怕呀!”
这种体验比单纯说教有用多了。孩子通过角色代入,不仅能理解别人的感受,还能学会换位思考——这可是情感发展的关键一步。
3. 用肢体动作“翻译”情感词汇
“开心”“难过”“害怕”这些词,对幼儿来说太抽象了。怎么办?用身体“演”出来!读到“小熊高兴得跳起来”,我就带着孩子们一起蹦;读到“小兔子伤心地缩成一团”,大家就抱紧自己,假装在发抖。
身体记忆比语言记忆更深刻。有个孩子后来在幼儿园摔倒了,本来想哭,突然想起绘本里“勇敢的小狮子”,自己拍拍膝盖说:“我不怕!”——你看,情感教育真的会悄悄改变孩子。
4. 留白提问,让情感自然流淌
很多老师喜欢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呀?”,但孩子往往一脸懵。不如换成开放式问题:“你觉得小兔子现在是什么心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有一次读《彩虹色的花》,我问:“小花把自己的花瓣都送走了,它会不会难过?”一个孩子想了想说:“不会!因为它帮助别人,心里暖暖的。”——看,孩子的情感理解力,远比我们想象的细腻。
5. 延伸创作,让情感有处安放
读完故事,不妨让孩子用画画、手工或续编故事的方式表达感受。比如读完《爱心树》,我们做了“感恩树”,孩子们把想感谢的人写在叶子上。有个小男孩贴了片叶子给妈妈:“因为她总是抱抱我。”
情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互动中自然生长的。绘本就像一颗种子,互动游戏是阳光和雨露,而孩子的理解力,终将在故事里悄悄发芽、开花。
所以,下次和孩子共读绘本时,别急着翻页。停下来,玩一玩,聊一聊——你会发现,那些藏在故事里的情感,正一点一点,住进孩子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