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启蒙教育意义,具体包括:扎根本土文化,促进园本课程本土生长;传递民族精神内核,实现幼儿生命内在生长;夯儿文化认同启蒙教育。但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存在缺乏本土生长的课程理念、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足、课程内容层次单一等问题。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可采取以下措施:建立课程研究共同体,探索扎根本土的课程理念;加强职前职后培训,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融入日常文化,构建课程内容多元格局。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幼儿教育幼儿园课程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并传承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包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1]课程教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幼儿期是培养个体家国情怀的关键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有助于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根植于幼儿的内心深处,培育具有“中国根”“中国心”“中国情”的中国娃。[2]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棒传递到下一代手中的必然要求。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策略,以期为幼儿园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与实施园本课提供参考。
二、意义
(一)扎根本土文化,促进园本课程本土生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园本课程是校本课程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延伸,是国家课程三级管理下的产物。建设园本课程,有利于改善幼儿园课程单一化的现状。园本课程开发是指幼儿园结合自身地理优势、本土资源创设课程,以达到幼儿园课程个性化的目的,形成以幼儿园为本的适宜性课程生态,体现园所文化和办园理念。[3]社会文化是课程生成的背景,滋养、塑造、制约着课程的生成与解释。[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多种文化构成,是开发园本课程的优质素材: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物质的、精神的、民族的、地方的文化,都是开发园本课程的重要资源依托,为园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可扎根的土壤;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助于幼儿园形成特色化、体系化的课程理念,营造独具一格的学习氛围,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底蕴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园本课程理念的本土化生长带来了契机,是幼儿园获取课程资源的活力源泉,为园本课程的可持续性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传递民族精神内核,实现幼儿生命的内在生长
一方面,课程教学是文化精神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世代积累的生活智慧,蕴含着极大的精神财富,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等。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园本课程有助于让下一代认识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智慧。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不是简单地将文化资源嵌入课程,而是要提取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通过与社会现实的互动,为文化内容注入生命力和创造力。[5]
另一方面,幼儿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要以促进幼儿的内在生长为核心价值取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对幼儿内在品质和外显行为的双重塑造,避免文化资源的工具主义倾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幼儿园课程,就要将外部文化知识转化为幼儿内在的精神力量和财富,使幼儿建立起自我与外部文化世界的真正联结,引导幼儿将传统文化的精神、思想、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6]因此,幼儿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要摆脱以文化知识学习、艺术技能训练为目的的功利性教育,转向涵养下一代精神品质,在文化浸润和活动体验的双向互动中,让幼儿逐渐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积极思维方式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启蒙教育。
(三)夯儿文化认同启蒙教育的现实需要
在国家层面,幼儿文化认同启蒙教育是塑造国民身份认同、社会价值观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环节。幼儿文化认同启蒙是指强化幼儿对自身所属文化群体的语言文字、衣食住行、仪式礼节、社会规范与文化价值等文化要素认知的教育。[7]当前,大众媒体的普及使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逐渐多样,如果幼儿没有形成坚定的文化认同,那么他们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很可能因缺乏辨别意识而对传统文化甚至民族思想、社会价值观产生错误的认知。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学前教育中的文化认同势在必行。
就个体而言,幼儿文化认同启蒙教育是幼儿终身学习的出发点,是对幼儿品德、价值观、行为规范的启蒙,有利于实现“蒙以养正”的育人目的。引导幼儿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和情感层面的归属感,有助于提升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文化融入性。幼儿从小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就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品德。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从源头进行文化认同教育,既能为幼儿的成长提供精神养料,又能为幼儿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问题
(一)缺乏本土生长的课程理念
本土生长是起源于本土社会内部的文化自我演进过程。[8]基于此,课程理念的本土生长是指在本国文化土壤中生发出的原汁原味的课程理念,而不是采用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的诠释。当前,部分幼儿园已经意识到了开发本土课程理念的重要性,但成功融入本土理念的教学实践并不丰富。
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开发偏重实践探索,而理论建设困难。首先,目前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多为节日文化、艺术文化、民间体育游戏等,这部分实践还停留在文化表面,缺少对课程理念的深度挖掘。有研究发现,幼儿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游戏活动并未结合对课程理念的探索,对园本课程文化也未达成共识。[9]其次,幼儿园日常忙于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容易造成课程目标分散,难以形成一以贯之的课程理念。[10]最后,幼儿园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区角、游戏、园所等具体的环境创设工作上,而通过这些工作难以凝炼出总领全局的育人理念。
另一方面,当前的课程理念研究热衷于引进国外理论进行本土改造,开发本土课程理念的意识薄弱且能力不足。当前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突破,但课程理念的内核仍然依靠国外的课程理念和模式,鲜有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理念。[11]这就导致幼儿园只能以国外理论指导本土课程实践,依赖外来课程理念在本土课程中的嫁接。此外,园长和一线教师是幼儿园课程理念开发的主力军,但大部分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欠缺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理论,研究能力较弱,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往往缺乏问题意识,导致对课程目标、规划的认识不清晰。[12]加之园长和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日常管理、保教工作,能投入课程开发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导致本土生长的课程理念难以形成。
(二)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足
教师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重要主体,但部分教师存在文化素养不足的问题,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充分。
一方面,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由来、内涵理解不清,外加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有限,一般只能通过网络搜索得到不系统、不完整甚至不准确的内容,容易造成文化资源的滥用、误用。[13]事实上,教师普遍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但由于对其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难以将其转化为契合幼儿经验、兴趣的课程内容,导致其“以文化人”的功用未得到充分彰显。
另一方面,教师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充分。部分教师对本土文化资源的理解局限于民族歌舞和服饰。[14]部分教师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的意识淡薄,依赖于现有的课程资源,对本土资源的挖掘多停留于民族传统游戏、服饰、节日、艺术等方面,缺少对文化教育价值的深入探索。[15]目前,大部分幼儿园课程开发的资源较为零散,且随机性强,缺乏系统、整体的规划,教师在课程资源整合、转化过程中也存在困难。一般来说,教师能够较好地将文化资源与语言、艺术、健康领域整合在一起,但对自然科学领域,文化资源与课程的融合却并不充分。[16]教师整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不足,阻碍了幼儿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建设。
(三)课程内容层次单一
当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内容以显性文化为主,缺少隐性文化的融入。根据文化冰山理论,文化被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如食物、服装、建筑、艺术、语言等都属于显性文化,而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属于隐性文化。[1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同样存在显性和隐性两种不同层次的文化,如节日庆典、传统艺术、民间故事等属于显性文化,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淀的处世之道、生活伦理、文明礼仪、行为方式、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等等属于隐性文化。[18]隐性文化的习得是了解文化的关键一环。然而,有研究指出,大部分幼儿园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局限于传统文化符号,如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体育等。[10]传统节日文化更是被视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主要来源。[19]但是,中华民族文明礼仪、温良恭俭让的处世智慧、合群乐群的传统美德、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思想等隐性文化内容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占比较低。这容易造成幼儿仅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而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缺乏认同。
四、策略
(一)建立课程研究共同体,探索扎根本土课程理念
本土课程理念建设是多数幼儿园难以突破的瓶颈,需要调动多方力量发挥合力。首先,与高校一同探讨课程理念建设。幼儿园可以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团队解决幼儿园课程建设主体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同时缓解幼儿园教师开发园本课程的压力。这样既能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开展科研的平台,让更多的理论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融合,又能为幼儿园的实践提供指导,实现幼儿园和高校的双赢。
其次,加强合作,积极交流。一方面,可以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验丰富的幼儿园牵头,与当地幼儿园共同组建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研究团体,促进园所间的共学共进,通过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共同体。另一方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幼儿园跨区域研讨会。经济发达地区的幼儿园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经验颇丰,相关部门可组织开展幼儿园跨区域研讨会,发挥优秀幼儿园的榜样引领作用。
最后,积极开展实践反思,从实践中提炼理论经验。幼儿园应立足本土文化课程理念,以文化资源背后的哲学意蕴为课程的理念基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育人理念和思想精髓融入幼儿园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设计的全过程,通过整体规划和深层渗透,促进幼儿精神品质的内在生长。例如,要将敬业乐群的传统美德融入幼儿园课程,就要将爱岗、尽责、钻研、合作、团结的文化内涵融入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设计的全过程,实现课程理念建设与幼儿发展的双向联动。
(二)加强职前职后培训,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一方面,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比重,在职前阶段培养教师的文化理解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内容广泛,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无论是内容的筛选、转化还是整合,都需要教师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核,洞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价值。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独特且深入的见解,除了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还要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创造性转化,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契合幼儿认知模式、兴趣经验的课程内容,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课程活动。
教师应以身作则,做文化精神的实践者,利用隐性文化营造育人氛围。然而,当前教师的知识体系中相对缺乏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也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应有的关注。[20]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在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技能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放在与教育教学知识、艺术技能等同等的地位,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唤醒其持续学习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
另一方面,通过职后培训增强教师对地方文化的适应力。地方文化独具特色,高校文化通识课程无法顾及所有文化的独特性。因此,幼儿园应在职后培训中增加地方文化的相关知识,尤其注重蕴含本土人文精神、思想品质、生活习俗的文化内容的培训,丰富教师对地方文化的认知,拉近教师与地方文化的距离,增强教师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目前,幼儿园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力度不足。开展地方文化的相关培训,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本土文化与课程生态的有效衔接,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进行课程设计。幼儿园还可以组织教师参观文化馆、博物馆,与民间艺人交流,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童谣、故事、传说、人物传记、风土人情等,增进教师与地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切实提升教师筛选、转化、整合文化资源的能力。
(三)融入日常文化,构建课程内容的多元格局
幼儿园应在课程内容中增加日常生活文化相关内容。日常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产活动中日积月累形成的传统文化,属于一种隐性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17]礼貌用语、用餐礼仪、社交方式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幼儿园要挖掘日常生活中具有育人价值的行为规范、文明礼仪、礼貌用语、伦理道德、处世智慧等作为教学素材,将隐性文化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如晨间接待、用餐环节、师幼互动等,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加强文化知识与幼儿生活经验的联结。
五、结语
目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课程实践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如何实现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和长效性,仍需要持续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要以幼儿为本,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提升课程实践主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理解,努力构建蕴含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启蒙教育体系。未来的研究可更加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目标、评价体系、教材等,同时重视师资培养,形成优质且可推广的教育方案,以此推动幼儿园课程高质量发展。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中小学德育,2014(4):4-7,41.[2]霍力岩,胡恒波.构建有中国底蕴的启蒙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17-11-09(2).[3]李子建,杨晓萍,殷洁.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2.
[4]潘月娟.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向瑞吉欧课程学习什么[J].学前教育研究,2006(11):42-44.
[5]雷吉红,欧阳秋琼.苗族文化融入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价值、困境与现实路径[J].凯里学院学报,2023(4):60-67.
[6]姚林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历史考察、逻辑生成与实现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4(1):23-30.
[7]彭茜.论幼儿的文化认同及促进策略[J].幼儿教育,2018(增刊3):26-30.
[8]项贤明.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32-41.
[9]黄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园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3:38.
[10]蒋秀兰,曾彬.近十年来我国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21(15):92-95.
[11]席小莉,侯爽,张琴秀.从时空体三位序列上审视幼儿园课程文化的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43-47.
看过就
点赞分享
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