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丨绘本丨女性成长丨启蒙经验
写在前面
自2024年9月9日起,我开始全职带娃。
全职带娃的生活我干了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为孩子提供了哪些生命的助力。这是一个很宝贵的机会。当我在为孩子服务时,更丰富了自己的生命。
为了更好地对孩子的成长进行有益观察,我主要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的五个维度(即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来进行实践记录。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观察记录的划分不一定准确,也可能各领域会相互渗透,但是我觉得不影响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你也有观察记录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现状的想法,欢迎你添加我的微信:yunhubuxi0515,加入胡不喜的育儿群,我们可以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你买的轻松(打赏99元/年),我交付轻松(提供陪伴/榜样/答疑价值),希望我们的育儿生活都变轻松,这是我现在追求并践行的。
我的全职服务对象:①荔枝:女孩,5岁,中班小朋友。②陈皮:男孩,2岁,会走路还不会说话。
儿童学习与发展实践观察
01 健康/语言/社会领域
(一)观察记录:
周六下午,我陪荔枝一起看电影《海底小纵队:海啸大危机》。
刚看了1个小时,荔枝就提出要走了。我开始没搭理她,还想游说她“不能浪费电影票,还有半个小时就结束了”。
过了一会,她的行为表现越来越不对劲——双眼紧闭着不敢看屏幕,还要硬拉我往外走。
直到走出电影院,她才睁开了眼睛,松了一口气。
我旁敲侧击地问她:“你在害怕什么呢?”
她的回答很抗拒:“你不要问了,我不能告诉你。”
后来,我跟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电影情节,她终于小声告诉我:“那个怪兽的声音很可怕。”
老实说,这种情形上次看《哪吒》的时候就有出现过,只是当时我不以为意,眼睁睁地看着它发生,走花观花糊弄过去了。
简单来说,就是没有把它当成一个问题来看待和处理。
然而,这一次,我觉得很有必要弄清楚: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性的原因有哪些?我应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二)行为分析:
1.认知发展特点的影响(皮亚杰前运算阶段)
-
现实与幻想界限模糊:5岁儿童尚不能完全区分虚构与现实,电影中的怪兽会被她认知为真实存在的威胁。即使没有视觉画面,逼真的音效也会激活她丰富的想象力,在脑海中构建出可怕的画面。
-
单维思维特征:儿童此时只能关注事物最突出的特征(如恐怖音效),无法像成人那样用“这只是电影”的理性认知进行综合判断。
2.感官神经系统发育特点
-
听觉超敏现象:5岁儿童的听觉阈限比成人低12-15分贝,影院环绕立体声系统(通常85-105分贝)对他们而言是过度刺激。低频音域(怪兽吼叫多在此范围)更容易引发生理性焦虑反应。
-
前庭觉代偿机制:当视觉输入过于刺激时(如快速切换的动画镜头),儿童会本能地闭眼切断视觉通道,通过前庭觉(拉拽妈妈)寻求空间安全,这是神经系统自我保护机制。
3.情绪调节能力发展阶段
-
初级情绪调节策略:儿童此时主要依靠“情境修正”(逃离影院)和“注意转移”(闭眼)来应对恐惧,尚不具备“认知重评”(自我安抚说“这是假的”)的高级调节能力。
-
述情障碍现象:约30%学前期儿童存在识别和描述情绪困难,荔枝重复“不能告诉你”正是这种发展性障碍的表现,并非故意隐瞒。
4.社会性发展维度
-
心理理论局限:儿童无法理解妈妈“不能浪费电影票”的复杂心理活动,只能单方面感受自己的恐惧,这种认知落差加剧了她的焦虑体验。
-
依恋行为激活:在压力情境下,儿童会强化依恋行为(紧拉妈妈),这是通过亲近依恋对象重建安全感的生物本能。
(三)可行性建议
-
事前筛选阶段:优先选择早场(10点前),此时儿童皮质醇水平较低,情绪稳定性更好。
-
现场干预方法:如果孩子只是对电影表现轻微恐惧,可以采用3S安抚法现场干预:Screen遮挡(用手适度遮挡视线)、Sound调节(提供降噪耳塞,或捂住耳朵)、Seat调整(改为侧坐减少视觉输入,或拥抱孩子)。
-
事后认知重构:教孩子说“我的大脑在保护我”替代“我很胆小”。通过阅读情绪类绘本等形式,使孩子懂得除“害怕”之外的复杂情绪表达。
总结看来,荔枝的行为是典型的「幻想与现实混淆」阶段反应,结合感官敏感期和情绪调节能力不足的表现,会随着年龄自然减弱,但需注意事后安抚及温和引导。
02 语言/科学领域
(一)观察记录(荔枝的口述日记):
(二)行为分析(妈妈的反思日记):
今天,我以为你过得挺糟糕。
你总是说不会穿长筒袜,也不肯多试几次,更不愿意接受妈妈教你怎么穿。
那一刻,我差点发飙,但我忍住了。因为我希望自己能像小时候渴望大人对待我一样去对待你——做一个温和的、情绪稳定的妈妈。
我知道,你每次哭得停不下来,都是因为情绪小怪兽在作祟。
我小时候也这样,情绪总是难以自控,不过慢慢长大点,就会好起来的。
今天我没有陪你写作业,准确地说,是和你一起看了一会儿《魔比玩出专注力》这本书。
没想到,你竟然自己做了不少题目,有对的,也有错的。我们一起找出了一些错误并纠正了它们。
让我惊喜的是,你的识字量已经能让你读懂题目,并且理解得也很好。光是这一点,就已经比小时候的我强太多了。
我没有陪你玩小猪佩奇的游戏,但你坚持要把它写进日记。我突然意识到,如果妈妈能陪你一起玩,你一定很开心。
虽然你还不会表达为什么需要妈妈陪,以及妈妈陪你玩的感受,但从你的表达中,我看到了你对妈妈陪伴的渴望。
我姑且把它默认为这是你希望妈妈更好地爱你的一种方式吧——我已经收到了你心底发出的信号,妈妈会抽时间陪你玩小猪佩奇的游戏。
03 语言/艺术领域
(一)观察记录
这两周,荔枝在幼儿园去了写生区画画,隔一两天就会带回来了一幅作品。
(二)行为分析
继上次学到了——“孩子的画不是看的,是听的”。3~6岁儿童观察实践:如何理解孩子的画?
后面,荔枝的老师建议我可以让荔枝口述自己都画了什么,帮她记录在图画的后面。
当我真的这么做了,我发现自己不仅是理解了孩子的画,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孩子为什么会画这些画——她的画表达了什么,她的动因是什么。
04 我的全职带娃感悟
在我看来,追溯因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它并非只是哲学家的思辨游戏,而是我们每个人在育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为什么要追溯因果?因为无论正确与否,人都会思考,也无法阻止自己思考——思考会引发决策,而后带来行动,进而构成命运。
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成为影响人生轨迹的关键节点。
如果没有看到事情的因果,不清楚自己做一件事情的真正动因,思考就会变得模糊不清,决策也就会盲目而随意。最终,我们可能会稀里糊涂地做出选择,等到结果不如预期时,只能懊恼不已。失败了,却无法正确归因,只能在迷茫中抱怨生活。
那么,应该如何追溯因果呢?这需要我们通过观察和思考,看到问题背后的问题。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看见事件的本质。
当我们遇到一个育儿问题时,不妨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现象?而这个原因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通过这样的追问,我们能够更深入地分析问题,找到真正的源头。
当你通过追溯因果,找到事情的源头——关于如何解决问题,你心中自然就会有了答案。
通过追溯因果,彻底想清楚一个问题有什么好处呢?当你下次再遇到相似的问题,你的答案自然就会浮现出来。
经由如此种种,你的系统解决问题能力,你的育儿观会随之生长出来。
育儿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不要指望任何人的方法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育儿问题——归根到底,我们只能依靠自己,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尤其是不断更新的学习实践,来摸索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如果你看我的文章有感觉,请相信和重视你的想法和念头。欢迎加入 #胡不喜的育儿交流群(前15人还有惊喜价),一起聊聊养育孩子那些事。
让我们一起观察、思考、学习、实践,陪伴孩子更好地成长。
胡不喜
2025年5月25日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不喜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