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丨绘本丨女性成长丨启蒙经验
01 写在前面
自2024年9月9日起,我开始全职带娃。
全职带娃的生活我干了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为孩子提供了哪些生命的助力。这是一个很宝贵的机会。当我在为孩子服务时,更丰富了自己的生命。为了更好地对孩子的成长进行有益观察,我主要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的五个维度(即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来进行实践记录。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观察记录的划分不一定准确,也可能各领域会相互渗透,但是我觉得不影响实践的价值和意义。本人没有幼教从业经验,相关育儿观察记录和思考意在抛砖引玉,期待大家在留言区分享更多的启蒙经验。同时,如有个人对教育知识理解的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阅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我的全职服务对象:①荔枝:女孩,5岁,中班小朋友。②陈皮:男孩,1岁10个月,会走路还不会说话。
02 儿童学习与发展观察记录
周六,陪荔枝上完体能课后,我们回到小区楼下的长椅上闲坐。
当我专注地刷手机时,荔枝突然递给我她的画,让我看——
我一看,瞬间火冒三丈:“你画哪里不好,怎么画到我的新书上了?”
我话还没说出口,荔枝看到我一脸严肃的表情,立刻安静了下来。
我突然想起前两天写过的关于“如何判断该不该管孩子”的内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阅读笔记023
从主观意图来看,荔枝的行为并非有意为之,这只是偶尔发生的小事,结果也在我能承受的范围内。这种问题其实不需要过分纠结。想到这里,我的气消了,也没骂她。
我又想起了前两天看的《爸爸妈妈应该这样做》里讲的一个小故事——“孩子的画不是看的,是听的”。
那我就来实践一下吧,于是问她:“你画的都是些什么呀?”她便吧啦吧啦地跟我讲了起来。
-
三个花仙子——她们在找自己的家。她们找啊找啊,找都找不到,我就按照门的形状和楼顶上的标志来判断,帮她们连线找到自己的家。
-
一个外星飞碟抓走了一个小女孩,下面是她的衣柜。里面有之前那三个花仙子的漂亮裙子。
听完她的讲述,我再回头看看她的画,感觉还挺生动的。
于是,我鼓励她说:“谢谢你给我的书画了配图,听了你的讲述,这三个小仙女我都很喜欢。”
她听了也很高兴,又跟我讲了很多些她的“三个仙女”都是从哪里来的。
不过,我忘了提醒她——
以后想画画可以画到本子上。这次画在妈妈的书上我可以原谅你,但下次没有经过我允许是绝对不可以的。尤其是像图书馆借回来的书,是公共阅读的资源,更不能乱涂乱画。
03 儿童学习与发展实践思考
说回正题,除了听孩子说,我们还能怎样理解孩子的画呢?
以下是我个人的想法:
首先,要明确自己想要什么。
就我个人而言,我并没有要把孩子培养成画家的执念,所以不会用绘画的条条框框去评价她,我也不懂如何理解绘画。
我单纯就是觉得她喜欢画,把它作为一种输出型爱好就可以了。既然这样,那就让她尽情地画吧,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待就行。
其次,要看到孩子身上的发展需求。
3~6岁的孩子语言发展还不完善,但这个阶段正是孩子想象力萌芽的阶段,他们内心的想法、感受,没办法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不过,他们可以通过绘画来表达。画画是他们表达内心感受、讲述亲身经历的一种方式。
真的是这样吗?有没有更好的理解方式?
带着这个问题,我又把不记得什么时候买的一本《理解孩子的画》翻出来,看了好一会。这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图画也是一种语言,准确来说是一种图像语言。
要理解这种语言,我们就需要“翻译”,而孩子就是最好的“翻译家”。
通过听孩子说,我们能了解到孩子想要表达的想法,之后就可以给予真诚的、具体的欣赏和鼓励。当孩子所表达的东西被爸爸妈妈欣赏和认可时,就会激发她更大的绘画欲望。
绘画也是儿童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开始于一岁半左右,止于十岁。在这段时间内,儿童画会不断演变进步。
但无论如何演变,绘画的意义都在于——画出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画出别人的想法。
作为家长,我意识到自己重新认识一下儿童画,用正确的态度去听听孩子画画传达的声音,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孩子画得像,更不要为了追求像而作画,让孩子死板地临摹。时间久了,她对绘画的兴趣也就被扼杀了。
以下是个人从书中读到的一些想法,仅供参考:
-
激发兴趣——把孩子的作品保留起来,在每张画上写上孩子名字和作画的日期,把它们贴在醒目的地方。
相信孩子的第一批作品诞生之后,接下来的画作会源源不断,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
给予赞许——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待浇灌的小树苗,且热情地鼓励孩子绘画吧。我们的赞许是他们最好的奖赏,多问问孩子为什么。
参与到孩子绘画的创作中(“给我画张画吧”“这是什么?”“这些小人都是谁”),会促使孩子从满足于涂鸦的状态,迈入真正的绘画世界。
用心地聆听孩子对自己作品的解释,你会在其中发现孩子生机勃勃的想象力。这些表达方式,常常非常富有诗意。
-
尊重孩子——有些孩子喜欢画画,所以他们会不停地画。而另一些孩子,则有其他的兴趣爱好。画画的愿望也是阶段性的。
孩子的发展认知规律就是这样的——定期发现新乐趣,掌握新技能。比如:玩拼图、探索阅读、游泳、骑自行车等,这些活动都像画画一样充满乐趣。
尊重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发展兴趣,不要求她追求完美,创设环境让她去尝试吧。且把孩子即兴的乐趣,当成我们育儿生活的调味品吧!
以上就是由孩子的一幅画引发的一系列学习实践思考,正是通过这样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方式,我像拨开迷雾一样,正一点点看见自己的育儿观。
如果你也对这样的育儿学习实践方式感兴趣,欢迎加入#云喜阅读空间·学习实践交流群。
进群门槛:51块(试营业,仅限前20人),服务期:1年,添加个人微信:yunhubuxi0515,进群请直接甩给群主@胡不喜51块,然后我会在群里冒泡,和你聊聊育儿那些事。
预告一下:接下来,我会专注于儿童读写方面的内容学习和输出,探索如何帮助孩子通过无意学习,掌握自动化学习大语文的能力——这是最自然、健康和高效率的学习。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十分认同魏智渊老师的观点——早期智力发展,语言发展是核心。而一切语言学习,都是以大量输入为前提的。
因此,在学龄前,甚至是整个小学阶段,我都会主抓荔枝和陈皮的读写能力。正如2021年1月4日开始践行亲子阅读的初心一样:关于荔小枝成长记,这是我主动边界之内可以做好的事情——也是我想做的,有价值和可以实现的事情。
如果你也对这方面的探索、行动感兴趣,欢迎加入#云喜阅读空间·学习实践交流群。
我写完了,我在 #云喜阅读空间·学习实践交流群,等你来。
胡不喜
2025年5月12日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不喜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