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找回自己》的文章中吐槽:微信公众号的流量主收入只有0.87元。老实说,从心里我还是挺鄙夷自己。文字工作干了十几年,如今竟沦落到如此境地。
——这样的生活,只能用“艰辛”来形容。
正如《财富的真相》所言:生活艰辛的本质,无非是花得多赚得少,即收入无法满足生活必须消费。
身为一名文字工作者,写作曾是我的本职工作。然而此前的我,从未认真思考过自己在整个文字生产链条中所处的位置,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该如何通过写作获得收入。直到失去稳定的收入来源,这些问题才不得不摆在我面前。
《财富的真相》告诉我们:想要赚钱就必须生产,因为财富的唯一正当来源就是生产;反之,不生产就无法获得收入。
毋庸置疑,写作就是一种生产方式,这是我所掌握的,也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生产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写公众号是一种生产,为什么我的收入却如此微薄?
答案是:我可能正在进行的是一种无效生产,或者说是低效生产。
有效生产与无效生产的区别在于:我们创作的内容是否满足社会需求。具体到微信公众号写作,这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满足平台的需求,二是满足读者的需求。
满足平台需求,就是要符合其流量推荐机制,成功进入流量池。阅读量越大,流量收入自然随之增长。
而满足读者需求,则是让读者对你的内容和个人产生信任,建立真实连接。这种连接可能转化为他们购买你推荐的书籍、课程,或愿意付费参与你组织的阅读写作活动。当然了,有时读者也会因为受到启发或欣赏你的创作而给予赞赏,以示感谢与鼓励。
因此,要通过公众号写作获得收入,最直接的路径就是成为一个有效的生产者——或是追逐平台流量,或是创作读者真正需要的内容。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是一个追逐流量的写手,也曾创作过爆款文章。但我深知这种方式难以持续,也与我的价值观相悖,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选择第二条道路的根本原因。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是读者所需的呢?
作为一个内容生产者,我认为可以有两个创作方向:一是基于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输出有价值的内容,二是根据读者的真实需求,结合自己的感悟进行创作。
对我而言,显然第一个方向更适合——即便某个需求再真实、再普遍、再刚需,如果不是自己所长,也不该为此勉强创作,那样只会产出“不合格”的内容。
所以在我看来,只有源于真实感受和思考的创作才符合我的价值观。虽然这样的内容可能初期受众较小,阅读量不高,看似是一种低效生产,但也请不要小觑这种看似无效的生产——它虽暂时难以带来可观收入,却远胜于完全不生产。
因为在这个持续写作的过程中,我作为生产者会不断积累经验教训,只要坚持不懈,就有改进、翻盘乃至成功的可能。这就是我坚持写作这项生产活动的经济意义。
记得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过:“一个人如果能坚定自信地朝着他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追求他所向往的生活,最终他是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勇气,也正是我对写作的理解——当我们真诚地创作,专注于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一味追逐短期利益时,反而更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回到很现实问题:这种艰辛的生活还会持续多久?说实话,我也无法预知。
但我清楚地知道,这些年来,作为一个有效生产者中的间接参与者,正是这样不停写啊写啊,才成为了此刻的我。
而此刻,作为一个(失业的)中年女性,我需要做的是——成为一个生产者,一个有效的生产者,一个直接参与生产的有效生产者,一个拥有所有权的直接参与生产的有效生产者。
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艰辛的生活处境。这个过程需要多久?我无法确定。
我只知道,我要这样写下去,不断写下去,直到逆风翻盘的那一天。
说句题外话,尽管生活充满未知,但也充满着未知的惊喜。
就在我前不久放弃追逐流量后,不承想,“三个小白妈妈学AI”有一篇文章竟进入了流量池。不仅收获了5.32元的单日收益,还获得了两张助推券。
对我们三个正在AI领域摸索前行的小白妈妈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愚人节”的意外惊喜——在我们共同成长的道路上,又多了一个值得开心的足迹。
不由地想起,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不要焦虑时光,做三四月的事,八九月自有答案。”
就让时间告诉我们答案吧。
胡不喜
2025年4月2日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不喜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