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梳理自安吉儿童村袁青园长关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课程》讲座,大家可以听一听。
今天上午跟大家分享一下,幼儿园现在在做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课程。今天分享包括课程的理念,也包括大家关注的一些实践层面的问题。其实游戏全国上下在教育部的全力推广下已经实施了,我觉得我们的这个实践区已经开展了5~6年的时间了。
以游戏为主的活动的幼儿园课程的优势是不是说是不是会游戏?就是只做户外游戏?从大家昨天的这个观摩,包括在班级环境当中,还有我们的一日生活当中感受到的就是游戏。现在是我们幼儿园贯穿整个课程的一个形式,也是一种精神。
在这个评估指南当中,在一开始的基本原则当中提出了几点,游戏联系的活动是在第二点当中又继续被提到了。在这四点当中,其实我觉得它是把我们的课程给贯穿起来了。前面是我们课程的大方向,第二个就是说的是以儿童为本,也就是说游戏和儿童为本是关联起来的。是我们课程当中儿童本位,然后有正确的儿童观的一个基本的表现,就是把游戏作为孩子在幼儿园的基本的活动。也还要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三四点是我们现在就是从去年开始比较火的一个话题,就是评估,这里三四两点都提出了评估。第三点是评估的方式,这里提出了过程、内涵和自评。第三种是评估的作用,叫作以评促建。之所以我说这个跟游戏是结合起来的,指明了我们课程的实施方式的原因是,在我们的课程当中有很多跟管理相关的。其实就是我们课程的评价,然后包括我们前两天评价的会上,华师大的黄瑾教授。包括这个首都师范大学的刘浩教授,其实大家一致的观点就是所谓自评,就是教师的反思进入实践是围绕儿童发展开展的研究。这个是不是直接就跟我们的第二点以儿童为本又挂上钩了?所以评的目的、评的背后是要反映正确的儿童观。
这个评价就跟我们的第二点游戏给挂钩起来,如果评不能促进我们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个评就评错了。就评没有评到正确的点子上,以评促建的是什么?我想建的也是我们前面以儿童为本的这个课程的实施过程,如果没有评完,没有把这个建起来。反而让游戏做不下去了,我们的评就没有起到我们该有的这个作用了。所以这里说的引导、诊断、改进和激励在我们现在课程实施过程当中,我们时刻要想的是它能不能引导老师进一步地去落实好游戏。让他们理解儿童,能够诊断出来他们在支持儿童上的问题,以及改进和激励老师进一步,我们愿意敢放手做游戏。我想这个是我们以评促建的一个目的。把这几点融合起来,其实这里面就解说到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一个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真实游戏与生活的无限价值,这就是我们课程实施的内容和形式。
最后一个就是课程实施的一个改进和保障,就是我们的自评过程和系统。今天我也会围绕这三个方面来讲一讲我们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的幼儿园课程。
首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肯定是我们现在说的是教育强国的背景下,为我们国家的需要培养人才。但是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觉得这个我们在世界的大环境下可以看一看,因为我们老师和家长都比较焦虑就业的问题。
我们就从就业开始谈2030年世界经济组织对于未来就业报告当中提出的10个最快增长的技能当中,没有任何一个是跟知识储备相关的,都是能力。这个能力紫色的我认为是后期要培养的,因为我们的孩子现在还太早,就是没有办法渗透和理解这些。4、5、6、7、9、10,其实这些我们孩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所涉及,其中4、5、6、7我挑出来了。我认为是跟我们在谈游戏当中讲的是一样的。所以我从这些方面来理解,就是为什么国家要让我们以游戏为基础的活动去理解它的这个目标。到底要用这个东西来做什么?我觉得就是要把这些提倡的、未来需要的、紧缺的这些能力渗透进去了,这是我们对游戏价值的一种认同。
我来给大家念一下,第一个叫作个性化和自定进度的学习,第二个叫可及性和包容性的学习。叫作人人都有机会学习并具有包容性的系统。第三个叫基于问题和写作的学习,基于终身学习和学生自驱动的学习。
大家有没有感觉这个就是游戏当中孩子自由自主自己定玩什么、怎么玩,与谁玩,自己定玩的进度。然后游戏当中让每一个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都能够向前发展。所以从这些方面为什么就是游戏被我们世界经济组织也列为中国的一个代表性的实践,尤其是幼教唯一一个,全球的唯一一个,这为什么就是它跟它列出来的这个未来需要的教学创新方法当中实施让孩子能够接触到的这种经验的特征是完全匹配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要培养的是给孩子的,是不确定的学习过程,有人际公平的学习、个性化的学习经历。人际公平就是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学习的机会都是相同的,我可以自己适应我的学习水平,然后获得充足的学习资源。
是由我的好奇驱动的,主动学习是基于问题的合作学习是一种终身持续的自我反思和迭代吗?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去理解为什么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因为游戏是幼儿天生就会的。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是不会玩的。这样不用老师教,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他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一种人际的公平,对吧?我只要给你玩的机会,给你玩得充足的条件,每个孩子都可以玩起来,游戏是幼儿天然的学习的方式。游戏也是唯一一个能同时符合以上所有面向未来学习特征的方式。所以我们才大力度地去做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保障游戏的机会就成了我们课程当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管其他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我们要把这个问题先解决好,这个是它的原因。
在这里呢?我们今天就是来跟大家稍微分享一点游戏当中的学习,这个我讲的这些可能就是跟前面这个面向未来的人才是相关的。我们来看看这个游戏为什么是唯一能够符合前面面向未来人才需求的一个学习过程。首先游戏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我们刚才说我们要给孩子主动探究好奇的这个机会,要让他在不确定的过程当中去适应这种变化。游戏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我们把这句话记下来,因为我们常常在指导游戏的时候想要追求的是一种确定性,你觉得玩法是要玩对的。角色是要正确的,规则是要固定的,分工是不混乱和改变的,这些都是追求一种稳定和确定性。但游戏的价值对于面向未来来讲,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不确定性,这里我给大家列了一些这个不是标准的一种概念。是我跟大家分享的一些理解,就比如说规则、过程、结果都在根据情况发生变化。这个过程当中孩子就能发现事物的特征,不断地适应并加以利用。
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视频,拔河,没有规则,你看不清楚它的规则到底是什么?谁负责哪个分工?是在游戏的过程当中,孩子通过观察去摸索的。不是我们坐好,坐在班里先讨论清楚的,用什么,没人说过。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一个人的动机、愿望都是不同的,让孩子一方面在判断别人到底想干什么。一方面来决定我要干什么。利用哪些材料也是没有人规定的,可以往固定的东西上绑吗?可以用桶板人压吗?可以。我可以放弃不玩,我可以就在旁边看吗?也可以。我可以一会跑到这边,一会跑到这边,也可以。所以我看到个黄色格子衣服的男孩子,他刚才还在这边帮个女孩子弄头发,他现在又跑到上面去看这个男孩子系绳子。真的急得没办法了,在上面山坡上面跳来跳去的。这边几个男孩子和女孩子,他们的想法,有的人是踩绳子,女孩子认为就是他们站在桶里面。这样压住绳子就可以让他的压力更大,就更不容易被绑架了。然后这个是红衣服的男孩子,他本来是自己绑在这个卡网上,然后他又自己把它解开了,这些都是游戏过程当中快速发生的变化。所以孩子才有机会去观察应变。
这比我们老师预设好的一个拔河活动,对孩子的认知和思维挑战,包括观察能力的挑战要大得多。前一段时间我们就AI 特别流行说这个豆包现在能给孩子提供很大的情绪价值,孩子只要提出问题豆包就可以给他一个正确的鼓励的回应。永远都是看到他的积极面。但是我的理解是,我们的孩子恰恰需要认识到真实的世界,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给你正向的鼓励和关怀。
人是复杂的,给你的回答也是复杂的,甚至很多时候你都听不懂,我觉得这是孩子真实世界的基本了解。所以我们说现在的孩子不是要去接触AI,更多的是要首先获得跟真实世界,跟真实的人交往的正确的理解。你看刚才几个孩子还是在拔河的,然后没有人拔河了以后,马上这个游戏就转换到用绳子来当一个门。然后用滚筒通过滚动,然后来控制其他孩子的这个进出,还是一种有互相对抗的。但是马上换了一个游戏来控制其他小朋友输入,这就是我说的游戏,我们说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我们现在游戏给孩子提供的学习机会。
我再看游戏的第二个,可能会把孩子叫作能反映他面向未来学习的这种特征,对环境的观察和判断与物理世界发生关系。它不是一个绝对的安全或不安全,好或者是不好。难或者是不难,决定安全与否的不是场地大小,而是幼儿对自己。我的能力是什么样?我3岁的能力是什么?4岁的能力是什么样?我明天可能想要的挑战是对自己,对环境的经验,也是幼儿主动调整环境,自我保护环境安不安全跟我怎么调整它息息相关。一个木桩我觉得不安全,我可以放10遍的。不够高吗?我不用跳了,我就直接踩下来就可以了,他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调整他的安全性,他对场地的一种掌控感也随着他的水平提升而改变他的难度。
这里包括了他的愿望和他的行动,我愿意挑战什么难度?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大?与此同时还有我们教师的站位,放手和观察,有的孩子他是心理上不敢,但是当有成人在旁边。他发现他有备用的、应急的这种支撑的话,他是敢,他愿意在心理上放下一点焦虑,然后去冒险。
这就是我们的游戏带给孩子的学习,它的不是一种绝对的难度,或者是绝对的梯度,或者是一种绝对的发展顺序。而是一切都是孩子可以调整和掌控的,这在我们的课堂学习当中是很难实现的。
所以这是我们游戏带给孩子的机会,你看这是小班的孩子。现在不是,现在的小孩是去年上个学期。10月份,其他孩子躺在下面不动,这个女孩子怎么办?123456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又是一遍下面的男孩子还是像睡觉一样躺在下面。
你不要打呀!你说你们要再不起来,我还要说威胁他们,让他们赶紧起来。我要跳下来,我要跳下来。这个跟前面我们说的是一样不确定性的,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很顺利的,你的所有的策略也不一定起效果。跟他们在交涉后来说让他们到上面来睡觉,他们终于上来了。
好,我看他怎下。他说你们两个跳,我滑。你是我家大家刚才听到了,他站在上面一直说我要跳了,我要跳了,他数了好几下,他要跳了。轮到他自己跳的时候,他说你们两个跳的话,这个孩子对于自己是不是安全有明确的判断,对于他的能力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我们老师允许的话,允许他大胆地表达,他就会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意愿做出自己的行为,还给自己一个合适的理由。
这是我们孩子在游戏当中他的发展,我也看了,冒险不一定是高的、难的、要跳的,这是我们去年中班夏天的时候。他们孩子们坐在这个垫子的边沿上,垫子就是没有任何的支撑力的一圈。垫子是比较厚的,你看他的表情一样是冒险和挑战,所以孩子在游戏当中的冒险挑战不是只有高的地方才有。所以这是他的机会,人际公平的机会就是随时随地他都可以为自己创造挑战,然后去挑战,提升自己的能力。
对于我们老师来讲,就涉及到我们环境创设的时候,有的老师说我的孩子已经玩腻了这个东西。已经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很难的东西了,我们滑梯已经很矮了,不够高了。其实我们要看到孩子自己创设的这种挑战,包括我们的爬网,大班的孩子,他是拿了长板以后这样走上去的。小孩肯定是断然不敢,他能把它当作滑梯已经不错了。但是随着孩子能力的增长,他对这些环境是自己去调整和应用的。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我给大家对比了2024年9月10日我们中班,一到中班的时候,他们在我们就这个楼梯上拿了很多的垫子往下滑。你看当时他往下滑的时候是把垫子铺满,很安全。人在垫子上滑,我们看看,前两天5月7日,他们是楼梯上没有垫子,人趴在垫子上跟垫子一起滑下来。
不要,我想三个人滑下去,但是三个人坐不上去,所以孩子对于同一个场景他的调整、冒险他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第一个来讲是全程有保护,对吧?人是不会到垫子外面去的,然后永远都是软软的,这样才可以下来。刚才这个就不一定了,在过程当中是肯定很颠簸的,而且他是看不见下去的时候的那个方向。所以孩子的能力不一样,他对这个环境的熟悉和掌控程度不一样,他的冒险程度也不一样。对于老师的放手来讲,它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我需要第一开始就为最后一个这种冒险做好准备。不是的,你要根据你的孩子他们会做什么事情,你相应地去接纳好。
游戏当中除了这种玩法的不确定性,同伴的不确定性、场地的不确定性,成功和失败也是不确定的。所以游戏当中失败是一种常态,成功,我们觉得我们上分享课的时候经常说,哎,这样你就能成功了。明天把这种好方法去试一试,感觉成功是一种必然,只要你方法对了,一定会成功。但是对于我们真实的世界来讲肯定不是这样子的,因为影响成功的因素可能每天都是在变化的。所以成功有必然,当然还有一部分偶然,对于孩子来讲,游戏当中最珍贵的就是无论成功和失败都是一种发现。垫子滑到一半就已经有四个人摔出去了,就已经掉下来了,从垫子上,但是我看到他们的这个心理反应。情绪是很喜悦的。所以对他来讲是不是我们老师眼中是一种失败,但是对他来讲是一种发现,哎,划到一半我就掉下来了。如果我坐在后面我就会掉下来。这个发现太重要了,对于我来讲下一次我绝对不坐后面了,他对他来讲是一种发现,它不是一种失败。他发现了一个秘密,下一次我就可以怎样成功。所以我们看孩子连滚带爬下来的时候,我们非常开心。好,我们看这个时候也很有意思,没有人拉垫子,都跑了,都上去了。谁来拿这个垫子?我会不会有情绪?我有了情绪我怎么应对?我是去抱怨叫别人下来,还是我们就是三个人合作把它拿上去,这男的拍这女孩子拉了不顶用。还不如我们两个人搬,所以他就两个人搬上去了。好,这时候看垫子没放好,是不是刚才坐在后面的,肯定会掉下来,坐在前面的就不会,所以刚才上去的有一个男孩子。
是不是黑白衣服的个男孩子?他不是在旁边跳吗?他是其中掉下来的一个,对吧?他垫子还没放好,他们几个再看一下,垫子拿上去的时候,这个黑白衣服的男孩子就站在旁边。垫子还没放好,是不是马上就上去了?这是他们在上一次失败当中获得的经验,但是会不会一定成功不知道,但是他基于这个经验已经在调整他的玩法。这个就是游戏带给他的学习过程,这种过程当中是没有什么挫败感的,他始终都很喜悦,都在笑,都很开心。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是用发现自己的发现给了自己一种成就感和效能感。我发现了,我尝试了,我抓住机会了,你也能成功,跟我们老师想的成功是不一样,喜悦。这种喜悦的心情给了我们幼儿反复尝试的心理条件。我们说很多的孩子他不是学不会,而是他还没有练到一定程度,他已经心理上感觉到很大的挫败感、焦虑感。然后包括自信心丧失,他就不愿意再练了,他练不到个次数,所以他也没有办法最终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游戏当中孩子需要大量的练习。
没错,但是他游戏里我们老师给他的练习的优势在于他是一种喜悦伴随下的,他会自发地去练多次。所以他有了反复尝试的机会和可能性。我们就看一下反不尝试。一个月一个孩子能干成什么事情?
看过了。
他一个月在玩这个螺母的轮子,然后最终用摩擦力,借助外力把它全部都转起来了。这在我们的物理里面其实是很难的一个力学关系,但是孩子通过肉眼的观察判断他们先后带动的这种关系。然后去猜我放在哪里转哪个轮子,可以让他们全部都站起来,最终他能成功。我们说这个第一需要孩子有专注力,这个专注力不是练出来的,而是因为他好奇,所以他在喜悦和投入。我们现在有个心理状态下,他能够废寝忘食地去做这件事情,这是游戏的魅力,有可能让他做。如果这是一个练习,放在课堂当中他是不可能做出来的,因为还没有大的动机和愿望驱动他废寝忘食地去做这件事情。
然后第二个这里要说的就是我们老师原来是不相信我们幼儿园的孩子能做到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么不相信?因为我们认为这是需要基于语言的,基于符号的逻辑思维来表述了以后才能达成的学习结果。比如说我们做的力学分析,我有了受力面的分析,我有了动力,就是力学上的这个动力的相关的这个转动。还有滚动摩擦、滑动摩擦这些知识,我觉得孩子才能会。但实际上并不是,孩子不是通过这种符号化的逻辑思维去分析获得的,他是发挥他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所以昨天我跟大家分析了数感。
其实我们物理、数学、化学还有生活当中很多,包括人际社交这些,它都是一种感觉,它是很模糊的。它不是一个完全能够用语言表达清楚的这种符号化的体系。这种感觉是我们孩子可以基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优势来达成的,孩子恰恰需要这些大量的直观的跟感受相关的现象来辅助他理解未来这些原理。因为这些原理早在几百年前也是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观察现象来推断出来的、总结出来的,但并不是从数学上。完全是从数学上推导出来。所以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讲,他们是需要积累大量这样的感性经验,游戏给了他们自发的这种驱动力。然后去获得这些感性的经验,在这些感性经验的牵引下,孩子能够借助些具象的思维去做到很多。
这是我们科大的案例,山东科大的案例就孩子能够在这反复的操作的过程当中,通过这种形象的、直觉的思维去达到我们课堂上面会出来的一些原理和效果。这是我们幼儿园对于未来孩子学习的一种价值。他需要知道这样能成,这样在理论上是可行的,然后到了后面再去推导它是为什么?好,游戏除了我们说孩子自发驱动的以外,我们游戏还是一个多领域整合的。
如果说刚才大家觉得这样的孩子肯定是逻辑思维挺强的,科学探究的这种科学思维也挺强的。但我不知道这个孩子其他方面发展得怎样,如果老师对这个有怀疑的态度,我们接下来就要分析一下游戏是怎么给这些孩子通过一个领域的优势来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
因为游戏是多领域整合的,玩任何一个游戏你没有其他领域的参与,你是玩不成的。拿刚才我们说的前面这个案例来说,假如说他体力不好,你这个游戏是玩不成的。你把这个梯子搭上去,板拿过来,把木板一个一个放好,每次打倒了把它垒起来,你一上午没有这个体能和耐力。你是尝试不出来这种现象的。然后这就是游戏的整合性,我们再看,对于女孩子来讲,我们老师最头疼的可能女孩子就是扮公主、扮娃娃家。然后角色扮演,然后有很多的这个规则,就不像男孩子好像会玩出前面一样的案例。但是我们看他们为了搭一个娃娃家,搭一个床,弄几个电视机,然后把上面每一个人的功能分好。它一样需要很多的体力和智慧对空间的感受,三个女孩子在下面四个立柱支撑的这个床上可以同时躺上去。我想她们对于平衡的感知跟男孩子是不一样的,但是一定是非常敏锐的,然后他在这上面是躺不稳的。马上就要倒。看到这个女孩子下面这个女孩子爬上去的时候,她眼睛是闭得紧紧的,但是她往上爬的时候。其实整个身体也在改。好,这种平衡跟我们说的踩在一个跷跷板一样的东西上面,这种很活跃的平衡,它其实都是对平衡有感。并没有哪一个是绝对的好或者坏。
我们只说游戏当中孩子有大量的体验这些概念的机会,所以这是他们是领域整合的,从他们的社会性的发展的一种角色游戏。到他的身体上的体能的活动,然后包括他们对于这些科学概念的巨深的认知。下面我们放了两幅记录,我们看这幅记录当中里面这个男孩记录了很多的数字,他比如说有1,871,有什么东西乘以50,然后有三十、五、六八十,这些在他的记录当中其实是记录了男女生对战。其中女生组就得分,得了50分,然后男生组就只得了两分,然后他就说这是他们玩的一个对战游戏。
我们看对于一个男孩子可能他的科学思维是比较好的,有很多这种数学的计分的规则,但是他要玩出这种计分的规则。势必要他发展他的社会性的社交的能力,对吧?他要把这么多的孩子组织起来玩这个游戏,然后来分配这些角色和规则。所以这是我们游戏当中给孩子的多领域整合的机会,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孩子优势领域的这种精彩的表现。能带领对于我们老师来讲去理解游戏的价值,还要更深刻地去相信和看见孩子在他优势领域的背后带动了其他领域的发展。这个看似不容易的,需要我们老师花点时间、花点精力,然后去研究和发现,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我给大家看几幅这个照片,5月6日九点五十二分,应该是我们游戏的这个中后段了,就我们到游戏场地上。你看到的这是我们眼睛看到的,因为用手机拍你就会拍到这个东西。就这两个经常在一起玩耍的男孩子,金城杰和金木子,他俩都在搭车,搭了两辆差不多的车。都有一个,中间有一个这样的一个座位一样的东西。然后到了58分,过了大概没有五六分钟金城杰就跑了,金木泽还在打,金木泽在下面摆了一块长木板,想把它架上去,金城杰已经跑到个山坡顶上去玩去了。
这是我们眼睛看到的,通常情况下我们老师思考的问题就是金珍妮为什么么搭了一半跑了?她怎不像金沐泽一样继续改造她的车?她的车没有金沐泽的复杂,她可能改了一半就放弃了,这是我们视觉上看到的,往往会想到这个行为背后。我为什么说研究多领域整合的发展是我们老师需要花点心思,动点脑筋呢?他不总是眼见为实的,你回去听听陈洁的记录,以后你会听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他说,图上这个小人是金沐泽,我在山坡的后面在搭我的车,金沐泽比我先到好,所以他先玩了一会。我为了追上他没造好就玩,但是我先造得豪华一点,等到金沐泽看到我造的以后就会跟着我的造。等他学我造的时候,我就可以再玩一会,这就是我的计划。是金泽一开始搭的时候,他比他先搭得好一点,让他羡慕,然后羡慕了以后他趁他在改造。他就可以自己先去玩一会啊。所以我们看到了他们俩没有在一起搭交替的这种一会你的车好,一会我的车好的过程是孩子在心理上跟别人在PK。哦,我想比你的好一点,但是趁你在改还没追上我的时候,赶紧去玩一会。
对于孩子这个背后就有很强的社会的交往和他游戏的策略,包括他自己去心理去调整和竞争的这种策略在里面。当我们看到这些的时候,我们就能改变我们对于游戏观察的先入为主的认识,就认为这个游戏当中孩子造车是唯一的一个他的。但实际上对于孩子来讲,他的交往,他的策略也是同步在发展。
好,我们再看,在这幅记录的后面,他提到了他们背面画的飞机,他说,在背面这个叫作战斗机。也叫作民航客机。你要叫他们什么飞机?可以找一支笔自己填在下方的空格里,老师也可以给它起个名字。看到背面的这个飞机的时候,大家觉得还是挺好的哈,画的中国航空公司,这个是让老师给他写的。画得挺好的,我们好像挺满意的。但假如说你倒退回去,或者看他的这个记录过程的时候,当时可能不同的老师就有不同的想法。他没有先画游戏记录,他是先画这个飞机的,他把纸翻过来,先一人画了一辆飞机,一架飞机。两个人画的过程当中一直在说话,一点都不安静。他说你画了一个导弹,你这太大了,然后就给他指导你这个飞机应该怎么画?然后质疑他,你的飞机这个在空的地方,如果不是翅膀的话,为什么么你在这上面还画了一个多出来的东西?然后一个小朋友就说是导弹。
所以这里想跟大家说的是,当我们看到孩子记录表格的结果以后,这也不完全是他们发展的全部。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讨论怎么,包括这些功能是不是合理的时候,他才有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创编的能力。还有逻辑推理的能力。所以我们看到的发展领域整合的发展并不在这张纸上。所以这是我说的,当我们老师需要去理解游戏的价值的时候,需要深入地把这些前前后后的故事都看在眼里。然后去思考。
所以游戏的观察,很多老师问我应该看什么?我应该怎么看?站在哪里看?看多长时间?其实我想都不是最终的问题,关键是你好奇什么,你还可以看什么?还可以把哪些看到的现象也联系起来,一起思考,所以没有停止观察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观察。都可以思考,我们才能够理解孩子的学习与发展。
游戏的价值还有一个刚才说到的是适应每一个孩子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所以我这里写的就是健康领域。不是小班的专属。刚才我们看到大班如果进一步的冒险和挑战的话,他的身体的灵活性、平衡能力,包括他的体力、耐力等等还再进一步的发展。如果我们说小班可以在户外炎热的条件下玩20分钟,我们的大班我们观察他也许可以玩到40分钟。他还是可以的。
好,所以我们说健康不是小班领域有关专属,也不是只有我们小班的老师才有关注健康、洗手、喝水这些基本的问题。虽然孩子可以自理了,但是到了大班,我的活动量增加了,我的运动能力增加了。孩子喝水的习惯有没有与之相匹配?这些也是我们老师要观察社会性的,也不是我们中班的任务。
虽然说我们从小班过渡到中班,孩子初步开始交往了,争吵也变多了,但是到了大班,我们知道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了以后。他的社会交往的策略会变得更复杂,他的合作分工等等也会变得更复杂。所以这也不只是中班的一种任务,科学探究也不是只有大班能行,所以我们看到这种我报小班的案。
小班就不用投放手电筒、放大镜这些东西了吗?就不用投放补充器了吗?就不用投放天平了吗?只有大班的科学探究的区域才投放吗?不是,投放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们能学会、能学对,而是把它作为发现世界的一种工具,让他有感受在自己的水平上进行感受。所以小中大班的各个领域都在发展的,且不同的孩子是不一样的。
有些小班的孩子一来了,对于很多科学概念就已经有兴趣了,也有些孩子到了大班,他的社会交往能力才跟中班的孩子差不多。也有的,所以我们投放这些材料也好,玩法也好,是要向所有的孩子开放的。这样才能支持他们在自己的水平上发展。这也是小班用温度计。你说小班会不会有科学探究的思维?有,他很系统,在不同的表面上它都去测。我们说指南里面提到了能说出不同的材质和它的属性特征,然后包括在使用的时候能观察它们的不同。孩子看到这个温度计上显示的数值在不断地变化的时候,我想这是孩子对于不同物体表面温度的一个感知。至于说它能不能读数,可能确实是不行的,但是不影响它知道不同的表面温度是不一样。不影响它能跟自己手上的这个温度体验进行一个匹配。我们孩子会不会知道这个玻璃上可能测出来比我们的布上或者是自己的身体上要低?因为它摸起来凉凉的,我身上摸起来热热的。孩子是不是可以通过这些来判断这些读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我想这就是孩子初步地对这些信息的一种学习,它不准确,但是这是他的科学探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