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我们班小朋友户外活动区域轮换到综合区。这个地方材料特别多,空间布局也很丰富,对小朋友来说,玩起来不但特别刺激,也充满了挑战。今天复盘小朋友们在综合区玩的照片,从照片里能看出,小朋友们在综合区的游戏主要有三个方面:
1. 体能挑战类的闯关游戏,考验小朋友们的身体素质。
2. 操作类的滑梯探索,小朋友们自己研究怎么玩滑梯更有意思。
3. 建构创意类的房屋搭建,发挥小朋友们的创造力。
我重点梳理孩子们关于滑梯游戏的那些事儿。
小结:小朋友们通过对比用木板和用垫子玩滑梯的不同,自己感受到了材质会影响速度,还明白了速度和摩擦力之间的关系。看得出来,小朋友们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好多东西。我们就顺着他们的想法,把这个当成讨论的话题,用轻松的方式聊科学,不搞那些死板的理论教学。
1.滑梯越陡,滑下去的速度就越快;梯子搭得越高,滑下去速度也越快。
2.在滑梯上增加轮胎,摩擦力就会变大,速度就会变慢。
幼儿关于游戏难度的调整
1. 游戏初期使用一个长木板作为滑梯,幼儿胥胥反馈太窄硌屁股 ,这表明难度较低,无法满足幼儿舒适度需求。
随后增加到两个长木板,解决了舒适度问题,丰富了玩法。
接着发展到三个长木板,幼儿发现速度过快的问题,便增加垫子调整难度。
随着游戏推进,滑梯由七个长木板组成用于比赛,再到八个长木板配合相对矮的安吉箱子,幼儿可以站在滑梯上走动,难度逐步提升,挑战性与趣味性并存,始终根据幼儿的游戏体验和能力发展进行调整。
2. 从单纯滑长木板的简单玩法,到幼儿创新出一脚一个长木板站在滑梯上走下去,再到利用不同数量长木板进行比赛,以及通过增加轮胎内胆改变摩擦力来调整速度等玩法,玩法复杂度不断增加,满足了幼儿在体能和思维上的挑战需求。
深度学习的发现
1. 幼儿通过在滑梯游戏中增加垫子、轮胎内胆等方式,对比不同材质和条件下的速度变化,自发形成了“速度—摩擦力”关联概念。
如浩强提到垫子可以保护自己,幼儿们讨论出垫子不滑、长木板滑,甚至有幼儿说出“垫子增加了摩擦力” ,并在回到活动室后围绕摩擦力和速度减慢展开讨论,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对科学概念的探索,这是深度学习的典型表现。
2. 面对滑梯过程中出现的速度过快、舒适度不佳等问题,幼儿积极思考并尝试解决。从增加木板数量改善舒适度,到增加垫子、轮胎内胆控制速度,体现了他们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尝试不同解决方案的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了深度学习。
三、反思
1.尽管游戏中幼儿对摩擦力等科学概念有了自发探讨,但在分享交流“速度 – 摩擦力”关系时,过于聚焦在“增加垫子会增加摩擦力从而减慢速度”这一正确认知的强化,而没有充分展开讨论幼儿那些虽不严谨但充满想象力的观点,如“垫子不滑、长木板滑”背后对物体表面特性与运动关系的独特思考,限制了幼儿自由探索和反思的空间。
2.在分享交流中,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幼儿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体验,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反思。
当幼儿提出不同玩法或对滑梯现象的看法时,只是简单肯定或顺着话题走,没有进一步追问“你为什么会这么想”“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等问题,错失让幼儿深度反思自己游戏行为和思维过程的机会,未能充分挖掘分享交流对幼儿成长的价值。
3.分享交流基本围绕游戏中的科学现象和玩法,局限于物理知识和动作技能层面。忽略了从情感体验、人际交往、规则意识等多个角度引导幼儿反思。
本案例由大一班杨老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