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梳理自上海市特级教师林剑萍早期阅读工作坊《探绘本教学之变,筑高质量教育之路》绘本教学专题培训之李慰宜老师关于幼儿阅读拓展策略及早期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一)深入故事内容挖掘
以经典的孙悟空取经故事作为范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孩子深入探讨故事的各个层面与细节。
例如,可以提出诸如“唐僧师徒踏上西天取经之路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经书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到底是什么?”“孙悟空在面对众多妖怪时,他所采取的不同打妖怪策略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原因与智慧?”“唐僧又是通过何种独特的方法来试图改造那些作恶多端的妖怪呢?”等一系列富有深度与启发性的问题。
在探讨“经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李老师提出了一种通俗易懂但并非十分科学的解释,即“经就像是一本详细记录着各种行为准则的指南,里面明确地写着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绝对不可以做的。就如同我们在生活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一样,唐僧希望通过让妖怪们诵读经文,使他们能够明白这些道理,从而改邪归正,不再为非作歹。”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能够被充分激发,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思考故事背后的深意,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人物的行为与选择,进而为他们阅读更多相关书籍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与思维基础。
当孩子们在阅读一本关于孙悟空的绘本时,如果教师能够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孩子们在读完这本绘本后,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想要阅读更多与孙悟空相关的书籍,如《西游记》原著、其他改编版本或者相关研究著作的强烈欲望,以此不断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思维深度。
(二)重视孩子反馈与互动
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孩子在没有教师直接引导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对阅读的热爱与自主阅读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务必高度重视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各种反馈信息,包括他们提出的问题、发表的独特见解、发现的有趣细节等等。例如,在读完一本绘本后,有的孩子可能会对故事的结局提出疑问,认为结局不够圆满或者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有的孩子可能会对某个角色的性格特点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要进一步了解这个角色在其他情境下的表现;还有的孩子可能会关注到画面中的一些细微末节,如某个角落里隐藏的小动物或者某个图案的特殊寓意等等。
教师需要认真收集、整理这些反馈信息,并及时与孩子们进行再次讨论与分享。可以组织专门的讨论活动,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想法与发现;也可以将孩子们的问题与见解整理成资料,供大家共同学习与参考。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互动循环,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思考与发现是被重视与认可的,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长此以往,孩子们在这种积极的阅读氛围中逐渐成长,最终能够成为真正热爱阅读、善于阅读的人,达成早期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最后,李老师强调,幼儿教师在绘本教学过程中,绝不能仅仅满足于集体教学的表面形式与有限成果。在每一次的集体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都应当深入反思与总结,思考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早期阅读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有效,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的表现与反应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要始终牢记早期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使他们在没有教师陪伴与引导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主动地拿起书籍,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之中。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之后,积极主动地深入到孩子中间,用心去发现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所获得的独特发现,并将这些宝贵的信息及时反馈回来,组织孩子们进行分享与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建立起一个充满活力与互动性的阅读生态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这个环境中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与力量,从而真正爱上阅读,成为一个终身热爱书籍、善于从阅读中汲取智慧与力量的人。
这不仅是早期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更是每一位幼儿教师肩负的重要教育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