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研开展的初衷是为了提升保教质量,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呈现出教研成果与实际问题解决的脱节、教研氛围难把控等情况。
一、园本教研的现状与困惑
一方面,园本教研确实是在扎实推进,老师们会在活动中展开热烈讨论,最终也能达成某种共识。但令人无奈的是,即便有了这样的共识,却未必能有效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这是因为教育相关的事件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新的情况不断涌现。比如,原本针对幼儿游戏后分享的教研共识,可能会因分享内容更新、班级幼儿个体差异变化等因素,在实践中难以完全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单次园本教研的局限性也较为明显。很多时候,仅靠一次教研活动很难彻底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它更多是阶段性地让老师们就某问题深入探讨,形成一种相对的认识方向。而且,即便未达成完全一致的共识,只要大家能充分抛出问题,在思维碰撞中也能有所收获,只是这种收获不一定能即刻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办法。
同时,园本教研的氛围把控难度不小。若氛围不够宽松,极易演变成一言堂,少数人主导教研走向与结论,多数老师只能被动接受,这极大地抑制了老师们的积极性,也让教研失去活力。反之,若氛围过于松散,又会出现抓不住重点的情况,大家各说各的理解,看似热闹,实则偏离了教研的核心目标,导致时间浪费却无实质成果。
二、影响园本教研效果的因素分析
(一)问题的动态性
保教实践中的问题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幼儿成长、保教环境变迁、社会需求改变等,问题会不断演变。这就使得园本教研达成的共识可能在实践中很快就因新情况而变得不适用,影响了教研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效力。
(二)单次教研的局限性
一次园本教研活动的时间和资源有限,难以对一个复杂问题进行全面、深入且持久的探究。往往只能触及问题的某个层面或阶段,无法一次性给出完整且长效的解决方案。
(三)教研氛围的把控难度
营造合适的教研氛围需要平衡多方因素。既要鼓励老师们自由表达,让各种观点充分碰撞,又要确保讨论围绕主题有序进行,避免过于松散或过于集中的极端情况,这对组织者的引导能力要求颇高。
三、优化园本教研的策略与途径
(一)精准选题与持续跟进
在确定教研主题时,要综合考量其在当下保教实践中的关键程度和紧迫性,同时预估其后续发展变化趋势。对于一次教研未解决的问题,建立持续跟进机制,在后续教研中结合新情况深入研讨,确保问题得到更全面、深入的探究。
(二)营造适度氛围
组织者要致力于营造适度宽松且有序的教研氛围。一方面,积极鼓励每位老师大胆发言,尊重并重视不同观点,让大家感受到自己的想法有价值;另一方面,适时进行引导和梳理,保证讨论紧扣教研重点,避免偏离主题或过于发散。
(三)强化成果与实践结合
将教研活动中达成的共识、产生的新想法及时应用到保教实践中去检验和完善。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要及时反馈新问题,为下一次园本教研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素材,形成教研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总之,园本教研是一项长期且需要不断优化的重要工作。只有充分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策略,才能让它真正成为推动幼儿园教育持续进步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