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幼儿园保教质量的评价与建设至关重要。其中,知识构型的内涵为我们理解和提升保教质量提供了新的视角。知识按照人与自然、人际和人己三大关系,所属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普适性知识、地方性知识和个人知识,分别对应全人类、群体和个人。
普适性知识最为抽象外显,可长时间传播。它来源于国家纲领性文件,以原则为导向,为幼儿园保教工作提供了宏观的指导方向。例如,“赋予幼儿自主性”这一普适性知识,强调了对幼儿自主发展的重视,是全人类对于幼儿教育的共同追求。这种知识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为幼儿园保教质量的评价提供了基本的标准。
地方性知识的抽象程度中等,在一定空间场域中存在,可言明且可传播。它是纲领性文件精神在各类保教活动中的落实,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普适性。比如,“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这一地方性知识既体现了国家对幼儿自主性的要求,又结合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教育资源,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地方性知识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普适性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为教师提供了更具体的教学指导。
个人知识最为具象且最具隐性,来源于教师富有创造性的保教行为,鼓励适宜行为表现多样化。例如,“材料放置于开放的架子上,以便幼儿自主取放”,这一个人知识体现了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和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教育环境进行的个性化创设。个人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的宝贵财富,它为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注入了活力和创新元素。
然而,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与建设中,知识构型的转换面临着诸多挑战。以“落实科学保教要求”为例,首先,客观条件限制是一个重要问题。户外场地面积不足、寒冷和炎热的季节、下雨、雾霾等特殊天气,都可能影响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根据普适性知识,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得少于两小时,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一小时,两餐间隔时间不得少于三小时半。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客观条件可能导致无法完全落实普适性知识。
其次,概念理解误区也会阻碍保教质量的提升。例如,有人认为区域游戏就是在室内划分好的活动区,而忽视了户外活动的重要性。这种理解误区可能导致幼儿园在开展保教活动时,无法充分发挥普适性知识的指导作用。
最后,管理制度也可能阻碍知识构型的转换。班级户外活动时间不足但户外场地利用率不高,这可能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合理导致的。例如,缺乏对户外活动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或者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实际需求和兴趣。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以采取“园本教研—常态化自评—资源建设”三位一体的应对方略,促进三种知识之间的转换。
第二类教研是将地方性知识在本班具体教育情境中的落实。教师们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和需求,将地方性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教育环境创设。例如,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和体验本土文化。同时,通过园本课程资源建设,将优秀的地方性知识进行整合和推广,为其他班级和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三类教研是针对具象、隐性的个人知识。教师们可以通过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创新做法,促进个人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同时,园本教研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共同探讨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个人知识的质量和水平。常态化自评也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完善个人知识体系。
总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与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充分理解知识构型的内涵,积极应对知识构型转换中的挑战,采取有效的应对方略,促进普适性知识、地方性知识和个人知识之间的转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本文梳理自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广西师范大学侯莉敏教授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