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止是幼儿园教师,绝大部分家长也会选择用外部奖赏的方法去激励幼儿完成作业或达成某项任务。
拿自主值日来讲,每天主动去擦桌子的孩子你给他奖励一个小红花,在以后擦桌子的过程中,他享受的就不是擦桌子的过程,而是如何快速得到小红花,其他孩子也会为了小红花而去抢着擦桌子,慢慢的,对于小红花的奖励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胃口,这个时候,可能主动擦桌子的已经不多了,老师为了激励孩子们,又换了别的奖励贴,孩子们又出现了短暂的服从,把桌面打扫的干干净净,一段时间之后,又出现疲倦,教师再次更换奖励形式……
从小红花到奖励贴再到物质奖励,我们从小班到大班的奖励也再层层升级,但孩子完成任务的意识及参与活动的兴趣确在减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心理学家雷珀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挑选一些喜欢画画的孩子,并分成两组。他跟A组的孩子说:“你们画得好就给奖赏”,然后跟B组的孩子说:“我好想看看你们的画”。
3个星期后,A组的孩子们大多不情愿主动去画画,兴趣也明显地降低了。而B组的孩子却一如既往地积极绘画。
这种束缚感,会让大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奖励这件事上,无暇顾及所要完成的认知任务。
从短期来看,外部奖励确实能够让孩子呈现出表面上的服从,也能让家长和老师们省心。
从长期来看,教师过度使用外部奖赏,使得幼儿过度依赖外部奖励,那么孩子就容易丧失对做这件事情的内在兴趣,只有处于希望得到奖品这种外在动机时,才会去做这件事情,这将不利于幼儿内驱力即主动学习品质的发展!
那么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呢?
一是尽量少使用外部奖励,或者不使用,将任务化为幼儿探索的过程,不要为了任务而去完成任务。
二是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对孩子进行物质或者言语上的支持,让孩子有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是进一步放手,让幼儿在前。孩子的底盘孩子做主,当幼儿主动去做某件事情或探索的时候,教师或家长退一步观察,不要仅仅盯着结果,要欣赏幼儿整个探索或完成任务时的过程。
最后,也要多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如果幼儿希望得到外部的鼓励,我们可以换做一个微笑或者是一个拥抱等,只要让幼儿感觉是温暖的,充满力量的,可以放心大胆去探索的积极的回应都可以。
最后,请让我们给孩子们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不被外界环境影响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