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后,孩子们到走廊自主观察绘画表征,我走到杨子硕旁边,他看到我过来了,就给我讲了讲他在哪里玩的和谁玩的,怎么玩的,其他孩子们也跑过来听他讲,看他的绘画表征,看着看着,蒋瑞嘴里忍不住说道我们也是在这里玩的,你看,这个就是我。
李宗伟说:你画的小孩不好,怎么都是线,连肚子都没有,身体呢?
杨子硕:我不会画肚子,我就是这样画的。
我:这是记录表,是记录我们游戏的,只要自己能够看懂就可以。
杨子硕:我自己知道画的什么。
我:当然如果你想画有肚子的,也可以看看别的小朋友是怎么画的。
李宗伟:来看我的,看我的,我画的有肚子。
我想,孩子这么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画的好不好来评价别人的游戏。当然,小孩子评价的是画,他认为这是画。关于他画的不好,这个评价源于环境,更源于老师平时的评价,这个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
所以当看到李宗伟的绘画表征时,初一看乱七八糟的线条,我又看了看老师的记录。
我:为什么有这么多线条,是什么啊?
李宗伟:在滚筒里滚的乱七八糟,晕了。
我:那你给我讲讲你们玩什么游戏的?
李宗伟:……
他讲的和老师记录的基本一致。
绘画表征是活动结束后对整个游戏过程以绘画的形式进行再回放,反思,将游戏经验进行内化,孩子进行内在的自我建构。如果只看画,那我们走廊的这些绘画表征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我们也能够看出来,如果不听孩子讲解,这些乱七八糟的线条,我们还真不知道是什么,我们现在做的虽然不尽完美,但已经看到绘画表征和一对一倾听对孩子的重要性,无论怎样我们要一直做下去。
关于绘画表征,老师们从开始的抗拒到被动接受,到现在看见绘画表征中孩子的成长,老师们已经将这件事做踏实了。
关于其他表征:语言表征,动作表征亦或者在沙池的游戏及模仿的别人游戏环节都算是表征,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教师的记录,无论是照片还是录像又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一定要坚持一直做下去,哪怕现在没有时间去梳理,我们也有过程性的材料,也有教研的素材,更有讨论的话题,我们总能在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聚焦一些问题。
老师们经常会问我,孩子不想画表征的时候怎么办?不想画的就不画,他可以用一百种方式去表达自己,我们不能要求每位孩子,不能做到大统一,我们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的环境创设里,孩子的绘画表征有些不是连续到每天的。
我一直认为追求完美是一种病,一件事情做的太过火了,就成为了一种病态。我不想要这种病态,我只想要真实的老师,真实的孩子,真实的自己。这些都需要真实的环境,我要做那个能够看见老师们闪闪发光的人,这些光能让我充满能量,更充满力量!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耕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