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童年的制度化”——《童年的未来》书摘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童年的制度化”——《童年的未来》书摘

我们想听到青年发出的声音,他们借此影响和决定本地事务,促进当地社区的发展,感受到他人的倾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感受到自己被当作有担当的公民来对待。(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Unit,2000:27)

昨晚读到陈默老师的文章《当下青少年“弱现实感”的10大成因》后,感到有些胸闷。转身在书架上看到了这本书。翻开书,读到了上面那段话,一下子提了精神。
其实,不仅仅是“童年制度化”,这几年,人们的生活全方位地走向了“制度化”,程度越来越深。
作为本应具有创造力和能动性的个体,在精心设计的制度中生活,并没有感觉被照顾,反倒走着走着,随时可能迎面撞到一堵墙。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墙?《童年的未来》提出了很多深刻的观察,基于儿童立场,基于宽广的视野,基于深厚的人文关怀。
因此,书摘如下,大家一起学习思考。

《童年的未来——对儿童的跨学科研究》
(英)艾伦·普劳特著;华桦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8月

译者序:
一、本书导读
……当人们描绘和谈论童年的时候,会不自觉将童年与成年相区别开来。童年意味着欢乐、天真、幼稚、单纯、脆弱的、应由父母保护的。从中世纪晚期开始,人们开始逐渐确认了童年应该具有这些本质特征。但是,长期以来对童年与成年的区别并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如果看看我们周围的世界,就会发现学校、培训班,乃至家庭,都已经成为将儿童与成人分割开来的场所,儿童离开了工厂和街道,公共场所中儿童的身影越来越少见到。这些有关儿童和童年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但在普劳特看来,这种秉持童年与成年二元对立的现代童年观是时候改变看法了。在本书开篇,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对童年的表述中所存在的问题:

现代童年观,把童年从社会生活中抽离了出来,在表述童年的各种图像中,童年呈现出相当的纯洁性,与成人的复杂生活远远相隔。事实上,童年并不都是可爱的,阶级、性别、贫穷、种族和家庭生活问题等成人社会中显而易见的现象在童年中同样存在。儿童并不总是听话的,他们有着丰富的情绪表达,他们是积极的、有意识的、挑剔的、复杂的、难控制的。

在第二章中,……整个知识体系被划分为“纯知识”和“不纯知识”。“纯知识”是客观知识或实证知识。“不纯知识”是主观知识。“知识的二分法”传统由此形成,随之而来的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解释上的不对称关系,即自然科学知识是客观的,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社会科学知识是主观的,受社会因素影响和制约。其直接后果就是将科学知识视为带有某种优越性的特殊知识。这种自然与文化的二元对立成为现代主义思潮的一条非常重要的主轴,并在童年研究的发展轨迹中产生了同样显著的影响。

第一章 全球化世界中不断变化的童年

童年与现代性
简而言之,现代性把儿童构建为成年的另一种文化形式(Chritensen1994)。尤其是通过加剧童年和成年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现代性最终将构成童年的意义框架准备就绪了。这些熟悉的对立面包括:
童年      成年
私有      公共
自然      文化
非理性     理性
依赖      独立
消极      积极
能胜任     不能胜任
玩乐      工作
我论述的焦点是,倘若童年研究想要更接近于开放的跨学科的研究形式,就必须跳出现代主义的观念。

童年的消失
认为童年正在消失的论点在各种更为广泛的公众辩论和关注中找到了共鸣。例如,儿童想在学校系统中取得成功所要经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学校系统中,他们小小年纪就受制于测验和考试制度,要面对诸多批评。看来童年的神秘园已经变成了温室。
然而,在争论中占据另一端的评论家赞扬社会的变化,尤其是称颂技术的革新,他们也承认这些变化削弱了成年和童年的区别。但是,他们把“电子世代”的来临标榜为“进步的棋手”,欢迎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毫不含糊地扭转等级制度,把儿童从过时的社会形式中解放出来:
这种新机器不仅使年轻人变得更加复杂,改变他们对文化是什么的看法,而且它还通过连接年轻人彼此,提供新的政治自我意识来改造他们。儿童第一次可以越过令人窒息的社会习俗界限,越过前辈们持有的“什么对他们好”的刻板观念。(Katz,1997,第173-174页)
儿童被视为新数字社会的先锋。

规范儿童
然而,全球化所带来的自相矛盾的结果并不都流向自我表达和权利。从另一个视角来看,20世纪对儿童的制度控制等级有所增长。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儿童被正式排除在有偿劳动之外,这标志着一种历史的趋势,儿童被越来越多地划分在通过专门指定地点、单独设置的环境、专人监督并且按照年龄和能力构建起来的空间中。那斯曼(Nasman1994)将这一过程称为童年的制度化。整个20世纪,学校逐渐“向上”延伸例如逐渐提高义务教育离校年龄,同时不断强调学前教育和幼儿园服务来实现“向下”延伸。

甚至许多儿童的闲暇时间也常常被框定了。因为诸如运动或者音乐之类的闲暇活动也越来越多地在某种制度化的环境中开展。这一幕可以在校外和假期俱乐部中见到,在成人的监督下组织和规范儿童的活动,引导儿童以成人所认为的有利健康和富有成效的形式活动。这种现象在整个欧洲社会中都被提到。德国社会学家用“驯化”(domestication)一词来描述儿童从街道和其他公共空间以及他们特殊的受保护的空间中逐步消失的现象。社会学家还用“岛屿化”(insularization)这一术语来描述儿童在城市周围自主流动水平的下降以及儿童从一个特定的童年“岛屿”被送到另一个特定“岛屿”的现象(Zeither20012002)。

在这些机构中,可能会觉察到一种为加强儿童规范和儿童活动成效所做的努力。但是,根据国家政策的不同,各国的情况有着显著差异。学校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世纪最后10年,东南亚经济迅速崛起时期采用了颇为工具主义的学校制度,这种学校制度因为能产生经济效益,而成为受拥护的典范,对欧洲处于变化中的教育系统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在别的地方已经指出了,这种现象意味着现代性欲望重新定位为通过儿童来控制未来(Prout2000a)。加强对儿童的控制源于人们对其他的经济控制机制所持的信念下降,同时所承受的世界经济所带来的竞争压力日益增长。全球竞争的加剧和国家经济网络的错综复杂都削弱了国家控制自己经济活动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把儿童塑造成未来的劳动力被视为越来越重要的选择。毕竟,这恰恰就是供方经济的意义所在。但是,对儿童来说,这往往导致他们学什么和怎样学都被试图规范化和标准化。

“童年的制度化”——《童年的未来》书摘-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潘潘读绘本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童年的制度化”——《童年的未来》书摘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