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见习,来到了一所幼儿园。见习结束那一天,学生准备了一堂公开课来反映见习收获。
通过“公开课”来展示教师执教能力,是教育界的传统。即便有许多质疑的声音,但至少目前,没有真正摆脱这个传统。
这不能只怪一线教育单位,制定评价标准的是上级主管部门。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教育水平的根本上也是上级主管部门。
我有建议学生可以事先在教室里自然执教,录制视频,汇报的时候根据视频进行分析和探讨。两个小组里,有一组采用了这一方式。另一组,在带班老师的热情帮助下,还是采用了现场上课的方式。
执教的陈雨嫣同学选择的是以认识姓氏为主题的课程内容。她进入学前教育专业学习不满两年,专业理论尚未成系统,所以有许多不足,这是可以被理解的部分。现场经验不足、乱了节奏,是有点让人心疼的,因为作为老师,我知道她及小组成员做了多少努力,可是在那样一个几十人观摩的情境里,很难不紧张。不过,她还是大大方方完成了课程。
而更让我心疼的是那些孩子,因为我知道其中有些孩子已经不止一次听过这个内容了。她们被叫到这个不是教室的环境里,被要求回答问题、展示互动。所以他们没有欣欣然来这里,搞不清楚状况的一个孩子,面对老师的提问回了一句“我不想说”。但是,他们还是很配合地待了半个多小时,然后就要被送走。
……………………………………………………………………………………
我很庆幸自己提前在包里放了绘本《点点点》。所以我上前留住了他们,对他们说,谢谢你们的付出,为了表示感谢,我带大家一起玩一个游戏吧。
我没有说上课,因为我在幼儿园里,从来不说上绘本课或者阅读课。如果我想分享故事,我就会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今天,我要带孩子们玩,所以我就说,一起玩游戏吧。
一开始,当我问,谁愿意来按一下这个黄色的点时,所有孩子都高高举起了手。所以,应该选择哪一个就是老师需要考虑的事。
老实说,平时,在挑选回答者这个环节,我看到了很多标准模糊的、选择低效的、甚至有伤害性的回应。
我对孩子们说,每个小朋友都想试试,那我们就轮流吧,一个一个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因为我知道,这个绘本提供了足够多的互动机会。
孩子们因此都放下了手,愉快地看同伴完成指令然后魔法发生,也都非常雀跃地等待自己也来试一试。
到了高潮的环节,孩子们用力地鼓掌,畅快地叫了出来,大声笑了出来。在场的所有人,也都非常开心。
……………………………………………………
送走了这些孩子,我们坐下来评课。我其实有非常多的想法,现场没有充分表达,所以今天上午打算整理出来反馈给学生。
正在这个时候,执教的陈雨嫣同学给我发来了信息,读到信息的那一刻,我的鼻子是酸的。
潘潘关于陈雨嫣小组示范课的整体意见:
1.平等尊重每一个儿童。可以用非常简单的一句话来理解,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们自己觉得不喜欢的、不好玩的、没意思的,不要因为儿童幼小,就不假思索地给孩子,只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
2.教育的目的与手段不要倒置。所有的课程、方法都是手段,目的是儿童本身。不要走着走着,目的成了课程,成了知识,儿童倒成了工具。随时都要反思这一点,随时暂停或纠正让儿童丧失主体性的活动。
3.不要迷恋知识。孩子的人生还长,许多知识他们并不需要,许多知识他们现在还不想遇到,许多知识他们未来还有非常多机会可以学习到。想明白这一点,就不会那么着急那么焦虑。如果需要,你自己去琢磨那些你以为早就懂的知识,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世界都非常有意思,而你,倒是应该多了解一点。
4.向儿童学习。孩子们喜欢游戏,擅长游戏,比我们擅长。所以,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让他们带我们一起去探究和思考。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地学习,你得到的,很可能比你设定好的目标要多得多。
关于陈雨嫣小组示范课的具体意见:
1.关于开场手势舞
我个人很不喜欢现在幼儿教师普遍使用的手势舞,因为大多数给幼儿增加了记忆的负担。想传达的内容大多是有节奏感的,幼儿读了两遍就朗朗上口,本来自然配一些动作,或者有趣的动作也可以,可是,手势舞大多都会成了“规定动作”,给幼儿造成一定要那样比划的压力。
这个环节结束后,雨嫣还说了一句“每个小朋友的动作都非常标准”,我理解陈雨嫣是下意识想肯定的,但加重了必须那样做的负担。
我以为,内容和律动是根本,孩子们在律动中记诵有趣的内容,达到这个目的就很好。手势是为了加强律动,而不是为了一定要那样做。
2.关于互动的游戏化设计
姓名是合成词,这个课的孩子们是否已知姓与名的构成?可以通过提问来确认这一点,比如:我们玩一个大声回答姓的游戏,每个小朋友大声说出自己的姓;然后再大声说出自己的名。轮流来,节奏可以很快,也可以很好判断孩子们是否已有前期经验。若说错的,孩子自然也就会纠正。以及,可以借此了解到现场孩子的姓名特点。
3.知识目标要贴近幼儿经验
没有单姓也就没有复姓的说法,所以我觉得从知识目标上看,可以是理解复杂的姓的构成,为什么会有单姓、复姓呢?为什么有人名字是两个字、有三个字、四个字,据说还有更多字的。以及名字也有非常奇特的。这些知识很生活也很有趣。让孩子们对习以为常的姓名产生兴趣,会关注,会探究,就很好了。
4.警惕成人的自以为是
许多知识是老师自己也不熟悉的,老师好奇什么就去了解什么,感觉到其中有适合给孩子讲解的,就传达。老师自己去学习,而不是直接用网络的一个视频。事实上,姓氏的文化非常复杂,选取那样的视频讲解是充分科学的吗?将复杂的东西极简单表达出来,是有很多漏洞的,或者说就是不科学的。可以从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非常小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然后利用网络去学习,体现老师自己的学习钻研的收获,然后分享。如果用那样的视频,就有一种我已经都知道了,我来教你。这个和传统的灌输的逻辑仍旧是一样的。老师在孩子面前因此仍然会有一种权力感。
5.举例用了欧阳修、司马光,这样的人物是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但直接举例,遗憾地损失了其文化性。
完全可以多一点描述。比如:小朋友们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司马光姓什么?听过《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故事吗?诸葛亮姓什么?由此引出复姓这一特别的类型。
6.真诚对话而不是提问
有姓就有名,举例一些特别有意思的名也可以。比如你知道“廖芃芃”的那两个字不常用,是什么意思,直接问。如果你初次见,不懂就不懂,问孩子,孩子不懂,就说,我们请廖芃芃回去问问妈妈,下次再告诉我们。老师也去查一查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因为汉字本身就博大精深,不认识是很正常的。比如你了解到有些兄妹之间名字的关联,比如添乐和添晴,都可以直接问,引导儿童表达,甚至可以替儿童回答,说出来给同伴听。你观念里要相信,名字后面一定是有家长的考虑和寄托的。
一旦陷入一种表演,就不真诚了。很早年我就发现电视节目的问题了,主持人之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但还要一副不知道很多事,不知道接下来流程的样子,那是表演。好的访谈,主持人真诚,被访人也才会坦诚。那就是交流,而不是表演。
7.反思国学教育
那个好看视频,提到国学班。我可以说,许多国学班是不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把儿童当成传承传统文化的工具的。我们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但是对国学热要有反思。
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我们上学期幼儿文学课上就有涉及,传统童谣、民间故事、有律动感的诗词,等等,都首先是好的文学作品,以及是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作品,是蕴含文化精神的作品。
8.给孩子们好的视觉滋养
那个视频的制作水平同学们可以分辨,人物设计等等都没有原创性。大家现在太习以为常了,所以觉得可以直接用,很便利。但是看多了,就是会造成一种懒惰,就这样整一个内容给到孩子就行了,所以你看现在网上这样的视频有多少。
我始终坚持做优质教育,所以即便只追求观看感受,我也希望我们给孩子的是优质的图像,是具有创造力的图像。
9.情感目标
最后,同学们也看到,孩子们事先接了任务都回家问了爸爸妈妈,非常认真。我们布置这个亲子任务的目的是什么?是完成这个任务吗?不是的。目的是促进亲子交流,是促进儿童的生命意识的发展。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出生,感受到自己被爱,是很美好的事情。父母呢,也可借此表达爱,收获爱,多美好呀。
以上,不是批评,是反思。
因为思考是需要时间和距离的。
你们上周见习很忙碌,有些问题没有空间这样想清楚,这是很好理解的。
冷静下来,能反思,就会有真正的收获。
思考带来真正的成长,这是让我们高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