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木梯
趣味攀爬
—— 发现攀爬带来的乐趣 ——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课程缘起
木梯组合具有创造性和多功能性,可以不断组合、变化,既可以满足幼儿多种的运动锻炼需求,又可以满足幼儿自主合作、探索的需要。大班幼儿的动作协调性和体力明显增强,喜欢尝试一些新奇、富有挑战性的运动,因此,我们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并通过幼儿的投票选择了木梯这样一个取材新颖、富有挑战性、能发展幼儿多种运动的器材进行游戏。
课程脉络图
关于材料我知道
认识各种材料
我们引导孩子们认识各种攀爬材料,如横梯、竖梯、木板、安吉箱以及滚筒等,为后续的探索打下基础。
材料收纳
教师思考
通过前期的铺垫,孩子们对梯子的类型、作用以及玩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游戏中只有熟悉、认识材料,知道材料的特性,才能更好地使用材料,木梯、长木板、安吉箱等材料很好的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兴趣。
探索木梯的玩法
孩子们在木梯上玩出了新花样,如抬花轿、螃蟹爬、坐火车等,这些游戏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协调性,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跷跷板
在跷跷板的探索中,孩子们初试水,尝试寻找平衡的秘诀。这个过程不仅让他们理解到平衡的原理,也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探索
晨晨和涵涵将木板抬到了长凳上,他们自豪地说:“老师,看,我们在搭跷跷板呢!”一边说一边向大家演示跷跷板。晨晨的介绍吸引了其他的小朋友,大家纷纷围过来看起了他们两个玩跷跷板,迫不及待的也想体验一番。
再次尝试跷跷板
跷跷板翘动与什么有关?
在分享环节,我们也进行了方法总结,跷跷板的翘动与以下有关。
1.我力气大, 他力气小,与力气 有关。
2.木板要放在梯子的中间,与支撑点有关。
3.我在前面,她在后面,与位置有关。
教师思考
跷跷板的探索其实就是平衡的探索,很多现象都是幼儿游戏的偶然结果。当跷跷板难以翘起时,那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追随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们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搭建,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孩子们在探索跷跷板平衡的过程中带来启发,在分享环节中,支持孩子们把自己的经验和大家交流分享,这无疑也是一种宝贵的成长。
独木桥
一次搭建中,小朋友们建造了稳固的独木桥和滑行独木桥,开始了对独木桥的探索。
独木桥初体验
初上独木桥,有的小朋友不敢站起来走,而是选择比较安全的爬行方式。
再次尝试独木桥
经过老师的鼓励与引导,他们逐渐克服恐惧,勇敢地踏上了独木桥,并能自信地行走在其上。
我是最勇敢的!
独木桥运材料
孩子们不仅能稳稳走过,还能携带物品,展现了显著的进步。
教师思考
孩子们在运送材料的过程中,展现了他们的协调性和团队精神。起初,面对独木桥,孩子们心生畏惧,但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逐渐克服恐惧,勇敢地踏上了独木桥。经过多次尝试,他们不仅能在独木桥上稳稳行走,还能携带物品,这无疑是一次勇敢与成长的见证。
木梯与球的相遇
木梯与球的初相遇
当小朋友沿着木梯走到安吉箱旁看到了篮球与白色的滚筒时,便拿起旁边的篮球投向白色的滚桶,但篮球总与那只白色滚筒若即若离,总差着几分恰到好处的默契。
木梯与球的再相遇
当我们再次来到攀爬区,孩子们又一次次抬手、投掷,球终于能稳稳落进滚筒的怀抱。
我要挑战
可挑战从不止步。当安吉箱悄悄垫高了高度,又一只白色滚筒在远处静立,投球的距离被悄悄拉长,而球与滚筒相遇的瞬间,也便有了更动人的回响。
教师思考
在投球探索中,孩子们采用了多种投球方式,逐渐增加难度和投球距离。从投近桶到投远桶,从投不进去到轻松掌握,他们在不断尝试和摸索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趣味野战
匍匐前进
“敌人的探照灯来了”——“小红军”立刻趴在了海绵垫子上,有个小朋友说“肚子要贴地,像毛毛虫一样挪动,这样就不会被敌军发现。”
我要当红军
爬雪山
我们现在在爬夹金山,可雪太厚了,很容易滑到,只见他们手脚并用,小心翼翼的向前攀爬着。
前进!前进!!
双方交战
啊,敌军来了,我们拿好枪准备开战了,我们一定要胜利,胜利属于我们!
教师思考
孩子们在模拟红军长征场景的游戏中,展现出了极强的投入度和模仿力。“匍匐前进”时对“肚子贴地、像毛毛虫挪动”的细节关注,“爬雪山”时手脚并用的谨慎姿态,以及“交战”时的激昂状态,不仅是肢体动作的锻炼,更是对“勇敢”“坚持”等品质的直观体验。这种情境化游戏贴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让他们在玩中自然感受历史场景中的精神内核。
迷你小课堂
搭建小学课堂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孩子们参观小学回来后,对小学的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利用高矮不同的梯子搭建起了一个个模拟的小学的课堂。
看,我们搭建的小学课堂!
我当老师了
“上课了,快坐好,手放到桌子上……”“我来当老师,你们是同学。”“这节课我们上语文,今天我们学古诗。”,他们还会互换角色,体验教师的职责。
再次搭建理想的小学
当我们再次来到攀爬区孩子们又在构建理想的小学了,也见建构起了孩子们心中对小学的美好向往。
教师思考
从搭建小学课堂、模仿师生互动到再次构建“理想小学”,孩子们的行为始终围绕对小学生活的好奇与向往。用梯子搭建课堂体现了空间想象与动手能力,角色扮演中“当老师”“学古诗”“互换角色”的细节,说明他们在主动理解小学的规则和师生关系。这种自发的探索是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积极准备,折射出对成长的期待。
课程反思
本次以木梯为核心材料的课程活动,始终围绕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求展开,充分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也深度契合《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对幼儿身体发育、认知探索、社会情感培养的要求。
从最初引导幼儿认识木梯、木板等材料,到后续衍生出跷跷板、独木桥、投球游戏,再到情景化的“趣味野战”“迷你小课堂”,孩子们的探索层层深入, 整个过程中,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则以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追随他们的兴趣点,适时提供引导与鼓励。木梯的多功能性为幼儿提供了无限创造空间,而幼儿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发现,都是认知、能力与情感的同步成长。后续可继续挖掘材料的多元组合可能,让幼儿在更开放的探索中,进一步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让“玩转木梯”成为幼儿全面发展的生动载体。
注:本公众号幼儿肖像均获书面授权,严禁各平台擅自使用。
遇见最美的自己 畅享愉悦的童年
最美城幼
编辑|郑颖
初审|于燕 曹晴晴
终审|赵磊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博兴县城东街道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