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儿活,抽陀螺;
杨柳儿青,放空钟;
杨柳儿死,踢毽子;
杨柳发芽儿, 打柭儿。
这是过去流行于华北的一首民谣,说明了游戏与季节的关联。中国儿童的游乐顺随自然生机,应时而动,确实充满了丰富美好的生活情趣。为了纪念可贵的童年和青春,我们整理出许多过去的游戏资料,按岁序“春夏秋冬”排列起来分享给大家。今天我们来说说那些夏天里的童玩游戏。
夏天又称为“朱明”或“炎夏”,夏日的炎阳助长了茂草蔚林,瓜果结实;在草虫池蛙的聒噪声中,人们换上凉爽单薄的夏布葛衫。当杨柳儿放青的时节,空竹是儿童们最好的玩具之一 。空竹也称空钟、空筝,又叫扯铃或地铃。在清朝以前,是用木头作的,形如陀螺而空心,在地上旋转发出声响。以后逐渐改成竹制;横截两段一寸长的粗大竹筒,以木板封住两边,竹筒圈上挖几个洞,装上哨子。两个封死的竹盘间用一根中间微凹的木轴连接起来,正像车轴和两轮,这就是空竹了。它的玩法也由地上的旋转改为在空中的抖动。
儿童抖空竹时,用两根短木棍儿,大约二尺长,把两根木棍的顶端系以一根长绳;绳子缠绕在空竹轴上, 然后抖动两棒,空竹便旋转起来,旋的速度一快,它就会发出嗡嗡的声音,抖的力量越大,空竹旋转越快,声音也更响。
技术好的孩子抖空竹可以表演各种绝招,譬如说用力一抖,让空钟离开绳子,跳到手里拿的木棍上来,在木棍上往来旋转,等速度慢了,再把空竹向上一扔,依旧落回绳上。也有当绳子转得没有交叉时,两手用力向 上一抖,让空竹鸣响着,高高飞向天空,落下时,再用绳接住,再继续抖。技巧最好的人可以抖单轮空竹,甚至可以抖茶壶盖子。
空竹的鸣响参加进了夏虫池蛙的混声大合唱中,然而若是气候更热,孩子们可就要抛下空竹,跳进池水里去啦。在许多描写夏天情趣的古画年画中,但见打赤膊的、穿鲜艳肚兜的、粉妆玉琢一般的孩子们在莲池荷塘里嬉戏扑水,夏荷亭亭如盖,格外衬托出儿童的意态盎然。
到了五月端午,孩子们照例要浴兰汤、饮雄黄酒、系续命缕、佩香囊……在种种表示抵抗五月病毒的仪式、习俗中,孩童们爱的却是在端午这一天捉蛤蟆。
在明朝时,端午捉蛤蟆原是官家的一件大事,因为那时人们相信在端午时节,若把古墨纳入蛤蟆腹中,置于太阳底下曝晒,这块墨便可以作治病之用,因此产生了“癞蛤蟆脱不过五月五”的谚语。
儿童喜欢模仿大人,也在那天动手捉蛤蟆,故宫博物院便藏有一幅传为宋人苏焯所画的《端阳戏婴图》,画的就是三个儿童在玩蛤蟆的情景。
在夏天,儿童玩捕捉游戏的范围相当广,诚如晚唐诗人路德延在《小儿诗》中所描述的:“莺雏金旋系,猫子彩丝牵……寻蛛穷屋瓦,探雀遍楼椽……远铺张鸽网,低控射蝇弦……”孩子的捕猎上至飞鸟,下及鱼虾虫豸,成了由夏至秋之间最重要的活动。
明朝时北京儿童捉蜻蜓用一种称作“絯”(hài)的网,孩子们集结成群,沿水边追捕,口里念咒似地喊“栖栖” ,当扑捉到时,就喊“絯着”。至于蜻蜓的名目也有特别的名称;体大而青色的称为“老青”,黄色的称“黄儿,红色的叫“红儿”。他们不称“一只蜻蜓”而惯呼“一朵蜻蜓”,因为对他们来说,色彩鲜艳的蜻蜓就像花儿一般可爱。
到了夏日夜晚,萤火虫明灭流转在夜色中,正是引起孩童们产生多少遐想的时分。追捕这发亮的小东西,在手掌上观察爬动闪烁的荧荧绿火,是古今儿童夏日的生活乐趣之一。
古书上少有儿童捕萤游戏的记录,却只见对贫门孩童夜晚捕萤聚光苦读诗书的赞美。历史上第一个借萤光读书而出名的是晋朝人车胤。据记载中说他年轻时因家贫无钱买油点灯,便捉了许多萤火虫放在囊里,利用萤光夜读,竟能考试高中,官拜尚书。想来车胤在孩童时必然是捕萤火虫的高手,不然怎能捉到如许多萤火虫来,可见勤固然有功,嬉亦未必无益。
夏日女孩子们爱捕蝴蝶,手持团扇在园林小径上与翩翩蝴蝶相嬉为乐。男孩子们则爱捉那会鸣响的蝉。
《帝京景物略》卷三“胡家村”一则中形容了三伏天的蝉 ,鸣声急噪,如说:“伏天!伏天!”到入秋蝉鸣凄短,倒像是在叫:“秋凉!秋凉!”儿童捉蝉,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晚上把灯笼放在蝉栖息的树底然后用力摇撼树,蝉惊飞起便扑向灯火,一一手到擒来,这种方法 ,称之为“爚(yuè)蝉”;一种是白天用黏竿去黏提,称作“承蝉”。这两种儿童捉蝉法都有两千多年历史,因为爚蝉见载于《吕氏春秋》,承蝉则见载于《庄子》达生篇。
因儿童爱蝉,所以出现了卖蝉的小贩。宋人陶谷在《清异录》中谈及唐朝长安城的夏天,有沿街兜售蝉只的小贩,他们的叫卖声是:“只卖青林乐!”这“青林乐”大槪指的就是蝉罢。
妇人孩子将买来的蝉装在笼里,悬挂在窗户前,孩童更以蝉只鸣唱声的长短来作比赛以决胜负,称为“仙乐社”。
延伸阅读:
夏季游戏 | 她把水、花、玩具放进冰箱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