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互动的方式,但是,如果幼儿教师沉浸在自己预设的方案中,无视孩子的活动情况,无视活动的进程和路线,适宜地调整方案;无法倾听孩子的话语,对孩子的回答随口应付,师幼间的互动出现一种假互动的表面现象,以下是幼儿教师游离课堂的案例。案例大三班的幼儿在玩服装店的游戏,试衣间建好了,在靠活动室角落的墙壁用大型积塑拼了一堵玩具墙,发现试衣间根本进不去,因为建得离墙壁太近,门太窄,幼儿教师过来了:“门太小了进不去怎么办?”幼儿说把玩具墙移出来些就可以了。于是四个孩子就试着移动玩具墙,由于玩具墙又高又长,一不小心就会弄倒散掉,孩子们又停下来,不知从何下手,这时幼儿教师帮小朋友把墙移出来了,试衣间可以方便地进出,幼儿继续玩着服装店的游戏。
幼儿教师帮忙的理由是:发现孩子们拼的墙有问题,移动时不小心就会散了,怕墙坏了,要重新拼,试衣间不能及时建好,影响游戏进程,所以帮他们把墙移出来。幼儿教师还是以预设方案为中心,怕“移墙”这一插曲阻碍了服装店游戏的开展,忽略了活动中有可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幼儿教师比较急,不善于耐心等待。
幼师融入课堂的方法:
1.另看课堂,改变观念
正确看待课堂,从根本上解决幼儿教师那种习惯性的“幼儿教师主体”的意识,在潜意识中幼儿教师总认为自己是成人,而且是幼儿教师,面对的都是学龄前的幼儿,自己肯定是什么都比幼儿懂得多的,自然而然的就以自己为主体了,只有当幼儿教师认识到课堂是一种师生平等的互动和沟通,师生互为主体,互为成长,幼儿教师的主体意识才会消减,而只有在这个时候,幼儿教师才会懂得站到旁边,耐心地等待、观察和倾听幼儿,在每一个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角色,大胆、及时地调整预设的方案,最大限度地适应幼儿的活动,也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真正地融入课堂。
2.了解情况,备择方案了解情况指的是:一方面了解幼儿,了解幼儿与活动内容相关的已有经验、兴趣,已有水平,需要哪些知识、经验储备等,只有了解了幼儿,所设计的方案才能适合幼儿,最大限度的促进幼儿的发展,也才有多个备择方案。要组织好每个活动都必须建立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了解活动内容,一些有关的知识内容、经验、背景,以及与活动内容相关的各种课程资源,幼儿教师都必须事先调查、了解、研究透彻,自身先要有充分的储备。了解情况后再以此为依据设计活动方案,反复推敲,选择最佳方案,并根据幼儿的情况,预测在每个环节中,幼儿有可能出现哪些反应,应作哪些准备,于是多种备择方案就出现了,并且经过这么预测和推敲,方方面面都想到了,一切了然于胸,预设的方案已经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成为无形的存在,在组织活动时就可以很自然地融入到课堂中,不管活动出现哪些情况,幼儿教师都会有备择方案加以应对,从容且适宜。应急机智来自于事先充分的准备,那些临时恰到好处地调整方案或较好生成的活动,无不事先有多方面的准备。
3.力排其它,全心投入
当活动方案推敲得非常透彻以后,就把方案从大脑中放下,不要去记着某个环节怎么做、某句话怎么说,也就是说不要再去死背方案,因为每个课堂不是你的表演也不是方案的再现,而是你和幼儿共同在生活中完成的每一件事,很自然地一起用心地去体验和经历,如片断一,如果你全心地陶醉到诗歌优美的词句、温馨母爱的意境中,和幼儿一起欣赏、体验、表现这种意境,你就不会时时地都在想着,下一步做什么,下一句话怎么说,从而经常游离于课堂。只有当幼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内容中,沉浸在课堂的角色中,幼儿教师才能排除个性中的一些不足,忘了紧张,忘了别人(听课者)的存在,轻松而随意,淋漓尽致地挥洒着聪明才智,与幼儿“玩”在一起,与课堂融在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