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玩具展引市民“穿越”
从书包里拿出印着“拇指姑娘”的浅蓝色软塑料铅笔盒,“吧嗒”一声,铅笔盒上的吸铁石扣打开又合上,是每天上课开小差的小乐趣。铅笔盒里,有粉色、绿色的“香豆”,伴着“香豆”好闻的味道,书桌上那本枯燥的牛皮纸“造句本”也变得可人了许多……
是重回童年的一个温暖的梦吗?不,这只是我们大班组在4月最后一天里进行“老玩具展览会”的一角,活动的开展吸引了不少幼儿及家长的驻足。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中,民间老玩具蕴含着艺术底蕴,又有很强的娱乐性,也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
四月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和制作一些极具民间特色和教育价值的老玩具。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了解老玩具的渊源,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80后的玩具,大家成群结伴,你一言我一语,是家长童年里最生动的记忆。
各种老式玩具吸引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看自己小时候玩过的玩具。人与玩具有交流、人与人之间有交流,这是我们老师眼中的老玩具最大的魅力。
【活动反思】
“一个土豆、一个板凳、一段小布条,都能当玩具;而我们现在的小朋友,每天玩的都是网络游戏、智能手机,虽然精美了很多倍,但是我们的身体不那么康了,而且也没有好朋友在一起玩的时间了,一点也不快乐,所以说您小时候的玩具,是最好玩的。”这是我们展览会小小解说员们介绍的一段话,不光说出了广大家长的心声,同时也将孩子们的现状进行了重现。
孩子用什么“致童年”
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以iPad为代表的触屏设备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长期接触电子产品,在造成孩子身体伤害的同时对心灵康发育的弊端也不容小觑。
孩子与外界隔绝变身“容器人”
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提出,在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与外界隔绝,成为“容器人”。由于电视画面的跳跃性和片断化,导致人们的思维也进入跳跃模式,思考也变得碎片化。
不过和电视带来的“容器人”不同,iPad可能会让孩子身处更小的容器:电视还存在一个较远的距离,但iPad则直接抱在怀里。对此,不少人加入到反对“触屏一代”的行列里。他们从孩子康的角度出发,认为iPad的缺点在于:对视力不好、让孩子自闭、缺乏语言交流、孩子容易痴迷。他们觉得应该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到户外活动中去,锻炼出一个好身体。沉浸在机器的世界里,少了许多人情味,孩子的性格可能也会慢慢变得孤独自闭。
而支持派却认为,iPad功能强大、简单易学、互动性好,可以下载各种儿歌、电子图书及游戏,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也不会让孩子“落伍”。有些时候,iPad也成了家长哄孩子的玩具。一名“80后”妈妈,由于自己要上班,便把4岁的孩子交给父母照看。但孩子淘气爱动,她便给孩子买了个iPad,孩子沉浸其中,安安静静的,试问孩子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触屏手机等电子设备掀起的风潮,让不少“零零后”在拇指的滑动下快速长大。如何让“触屏一代”从虚拟的世界回归现实生活?也许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童年找到答案。
人与玩具有交流、人与人之间有交流,这是老师眼中的老玩具最大的魅力。
家长带着孩子来看“这里有妈妈小时候玩过的玩具”
很多家长看到以后仿佛一下子回忆起童年,现场时不时能听到惊呼声:“呀!这不是我小时候玩过的玩具吗?”不少还抱着孩子的妈妈远远看到也赶紧跑过来,指着其中的一两件告诉孩子,“这是妈妈小时候玩过的哦”。
还有年纪大的家长拿着手机一件一件地认真拍着照。“滚铁环,拨浪鼓,铁皮蛤蟆,还有那么多玩具,如果不是再看到我可能都忘了小时候曾经玩过了。”一位家长有些激动地告诉老师,“感觉像是童年的那些模糊的梦一下子变成现实,感觉像是我们自己也过节了。”
展品中的老玩具最受小孩子们的欢迎,通过小小解说员的介绍“这个玩具还能发出声,那个青蛙还能动。”向小伙伴们介绍这些玩具的做法和玩法,也成为我们这次活动的一大亮点,解说员在大家驻足观看下,认真的介绍起来,洋溢着满满的自豪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