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
那些被称为“皮大王”的孩子,
为什么常常不遵守规则?
你是不是疑惑,
对“皮大王”采取了各种对策,
为什么常常收效甚微?
本期让我们走近“皮大王”,
了解真实的童心世界。
文/李凌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蛋蛋是班上的“皮大王”,他“没规没矩”的行为经常让老师头疼不已却又无能为力。
上课时,他不能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一会儿跑到积木区去玩,一会儿又跑到图书角看书。最头大的是他的午睡问题,大家都安静地脱衣睡觉,蛋蛋先是脱得光光的,然后披着被子四处转悠……
老师尝试过各种办法,可谓“刚柔相济、恩威并重”,却收效甚微。
他为什么不守规矩?
当规则完全是外加的、只能被动依从时,孩子并不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守规矩需要知道规则并且有规则意识。“知道”好像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比如老师三令五申、反复强调的规则,教室里张贴的一些提示性标志……可是,当规则遭遇诱惑,自然也就会被抛到脑后。
比如蛋蛋上课的时候可能无聊或走神,可能突然看到积木或是想起某本书,于是就“移步换景”了。当老师提醒他的时候,他才恍然大悟,但也可能不以为然,甚至还可能天真地问:“老师,为什么现在不可以玩积木?”
看,蛋蛋也让我们了解了“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当规则完全是外加的、只能被动依从时,孩子并不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更别说认同和内化,也就很容易被忘记或者无视。
话虽如此,但蛋蛋在遵守规则方面的确有更大的问题。别的小朋友也会走神,也会违规,稍作提醒就可以回到正轨,但蛋蛋好像说不听,让人有挫败感。老师和家长沟通,家长说:“我都跟他说过,甚至也打过骂过惩罚过,可他就是动不停。我甚至还怀疑他有多动症,但咨询下来也不是,他搭积木的时候就能静下来。”
的确,搭积木时是蛋蛋最安静的时候,而且,他很讲究对称,如果哪里歪了,他一定会反复摆弄把它弄对称。不过,搭积木时蛋蛋也只是搭大块的积木,如纸砖和泡沫,不玩像雪花片一类比较细小的拼插玩具。
如此看来,蛋蛋不是全无规则意识,只是从认知到行为,都比较“大条”,不在意细节,自控力比较弱,活动水平又比较高,所以会表现出比较多的行为问题。
怎样让“皮大王”守规矩?
一定要耐心等待和鼓励,因为源自孩子内心的办法,一定是最合适他的
规矩还是要做的,但需要更有针对性。说教显然对蛋蛋没什么效果,只是耳边风,没法变成行动。对蛋蛋,就是要在细节上下工夫并用其所长,让他在行动中理解规则、遵守规则。
比如,在家里,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而且互换角色。
“我今天第一天到幼儿园,我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老师,你能告诉我吗?”爸爸妈妈说。孩子就会把他了解的东西告诉你、指点你。你也就知道他心目中的幼儿园生活是怎样的,哪些规则他清楚,哪些规则他并不那么明白。
“老师,现在我们上课了吗?”你可以如此提醒孩子,甚至可以摆几个玩偶做同伴。孩子会马上进入角色,然后你就扮演那个坐不定的“皮大王”,一会儿跑到积木区,一会儿跑去图书角,“小老师”一定会来“管教”。
这时,你可以故作天真地问:“老师,为什么不可以跑开?我很想看那本书。”或者故作可怜:“老师,我管不住自己,怎么办?”“小老师”也一定会根据他的经验给你指点迷津。这可能就是以后可以用在他自己身上的妙招。
“小老师”也可能模仿平日大人对他的惩罚你,你则效仿他“屡教不改”,看看他会放出什么“大招”。当然,有时候,面对你的种种捣蛋和刁难,“小老师”也真没招了,就像平日里大人拿他没办法一样。他可能会气恼、沮丧,其实也是一个发展同感的机会。
你可以体恤一下他:“对不起老师,你生气了?我也想做一个好孩子,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也帮他确立基本的自我肯定。
他也许会被“软化”,又开始积极想办法——这个一定要耐心等待和鼓励,因为源自孩子内心的办法,一定是最合适他的。每种办法你一定要配合着来试试,如果感觉奏效,就热烈地给予回应:“哇,老师,你太棒了,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下次当我再……的时候我就可以……”你可以帮他进一步细化和强化具体的操作步骤以及每一步所要达到的目的,成为他以后遇到同类型的事情时可供选择的经验指南。
也许他实在想不出可以怎么做,那你就尝试抛出你认为可能有效的方法:“老师,要么下次我再……的时候,你就……好不好?”他也许会豁然开朗,获得了新的选择;也许还有疑问,没关系,那就针对他的疑问和他一起讨论。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谈到儿童规则获得的时候提到,交往经验十分重要。一般有两种方式的交往,一种是约束性交往活动,典型的就是成人和孩子间的交往,是要孩子对已经存在的规则全盘接受、强加于人;另一种是协作式交往活动,通常发生在孩子之间,比如我想玩你的玩具,但你不肯,那么就协商——交换、轮流等规则会自然产生,而且为了达到目的,孩子也更能够遵守规则。
前面我们说到的孩子和成人间的角色扮演游戏,实际上也把成人单方面的训诫和约束,转变为和孩子的互动和协商,能够帮助成人对孩子有更多理解,同时也激发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孩子的自知和自治。
当然,这绝对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家长、老师都需要给点时间和空间,允许蛋蛋慢慢进步,比如上课的时候游离出去的他能够尽快意识到并且再回来,游离的次数一点点减少;用他感兴趣的东西吸引他,延长他专注的时间……
另外,就蛋蛋的案例来看,有一点需要特别关注:蛋蛋在午睡时的种种表现,都有吸引注意的期待。联想到蛋蛋父母工作繁忙,而且家里还有一个弟弟,蛋蛋这些行为很像二宝诞生后大宝突然失宠、没有着落的情况下的“退行”表现,包括二宝睡着了故意去把他弄醒的“报复性”反应。这样看来,蛋蛋就没那么无聊和可恶了,相反,倒是惹人怜惜。当他的这部分需要被看到,也能给予安抚的话,那些问题行为也就会自然消退。
作者介绍:李凌
发展心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一直关注儿童的自我发展与社会化过程,长期与幼儿园合作开展“基于儿童气质特点的教养策略研究”,积极倡导“顺乎天性,导之有方”的儿童教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