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轩轩他打我!”
“老师,他在书上乱画。”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相信老师们对于这样的声音一点都不陌生。
幼儿这种告状行为看似是一件小事,但教师的处理方式对幼儿多方面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到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对幼儿的性格品质和人际交往都会产生影响。我们一起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及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道德价值观
低年龄段的孩子的道德判断具有从他律到自律的特征,对于别人犯错误总是显而易见的,也喜欢找别人的毛病。他们对于老师的要求通常不折不扣地执行,不允许出现一丝偏差。
自我表现
低年龄段的孩子渴望受到老师和同学关注的愿望。所以,有些孩子可能会试图向老师传达信息,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这些告状行为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认可。
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情况下,“告密”的含义也截然不同。
有的“告密”,事实上是“告知”
孩子可能并非期待教师的特别行为,只是为了让教师了解TA没有看到的现象、获得没有了解到的信息,或者为了获得教师的重视与认可。这类行为往往是无害的,甚至是“公开”的。
例:“刚才小美摔倒了,是妮妮碰倒的。”
有的“告密”,事实上是“告状”
这往往是因为个人的利益受到伤害。作为“受害者”,TA会向教师寻求帮助与支持,以期实现正义或公平。这种告状,可能是公开的,也可能是私下的,但其动机往往是自我保护或补偿。因此,这种告状也可能会夸大一些事实、掩盖一些内容,会出现信息的部分失真。当然,只要教师介入了解,公平合理地解决相关矛盾,完全可以促成学生心态的正常化与行为的合理性提升。
例:“老师,刚才贝贝把我搭建的积木推到了。”或“刚才昊昊打我了,我没有打他。”(两个人互相打架,但是只描述他人行为,掩盖个人行为。)
有的“告密”,事实上是“回应”
特别是一些小班长、小助手,应教师的要求需要去监督班级其他人的行为,进而要向教师反馈具体信息。这时,幼儿就不得不向教师反馈一些信息。如果触及部分同学的利益,就会被他人视为“告密”。
针对这类现象,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与取向,通过教育行为的调整和思想的转变,不把自己变成“告密者”出现的催生因素,不让自己成为“告密”的纵容者。
例:“老师,你刚才说要取下毛巾擦手,辰辰没有取,直接擦的。”或“老师,刚才乐乐洗手的时候玩水,全弄水池上了。”
即使说告状是孩子的“天性”,但是我们也不能任其发展,因为这种行为可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影响与他人的交往。“告密”之所以难以被人接受,是因为它使人与人之间失去信任。
“告密者”被其他人孤立,是因为他们使身边的认感到不安全。
有心理学研究发现,不确定性会使人产生恐惧和焦虑。如果班级里总有人“打小报告”,班级气氛会变得紧张不安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也可能会疏远、相互戒备。而且,一旦不信任感植根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可能他的一生都将很难坦诚轻松地面对他人。被告过状的同学,也很难再次建立起与其他成员之间的信任。 所以,”告密”行为可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造成对人的不信任,不仅会影响孩子与他人的交往,也会影响孩子自我发展。
在一般老师的眼里,都易把学生向老师“告密”看成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一件微不足道的事。
其实不然,“告密”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含义:“告知”、“告状”和“回应”,这些都需要教师能够理性地对待,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
理性判断“告密”行为,把握好“度”
面对“告状者”时,老师需要把握好“度”。老师不能偏听偏信,要深入调查,仔细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因为,无论认同或者斥责可能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如果一味赞同,可能会助长“告状者”爱打小报告的习惯,影响班级氛围,也会导致这些同学在无形中被班集体孤立。如果一味斥责,可能就打消了这些同学关心班集体的热情。以后,如果班级中再有什么事,可能就不会有同学愿意报告给老师,尤其是一些突发事情。
教育性处理,悉心引导
① 教师要从教育立场出发,针对学生的心态、思想、行为与语言,通过合适的方式加以矫正、引导。
因为“告密者”依然是“学生”,教师的天职在于引领发展、促进发展,而不是放纵、放弃,更不是惩罚。
例,教师可以让当事人面对面,给每一个人表达的机会:“谁可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
比如,教师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想想该怎么办?
如贝贝报告昊昊洗手时把水洒地上了,老师可以征求贝贝想法:“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如果贝贝说:“按照六步洗手法的方法,小手扣起来,在水池里甩一甩就行了”,老师就可及时引导:“嗯,你记得很清楚!你可以教教昊昊,这样他就明白了。”及时的鼓励、正确的引导不仅可以使他懂得该怎么做,可能以后再碰到类似的事情,他也不会再打“报告”了。
② 把幼儿平时“报告”的事进行归类,对代表性的问题在班级课堂上进行讨论。
如“如果有人乱扔垃圾,我们怎么办?”答案绝非一个,“视而不见一走了之”、“你丢我就捡”、“叫乱扔的人捡起来”、“我去捡却要批评他”、“报告老师,让老师批评”,众多的答案让幼儿自己去分析,在分析中提高认识,在认识中选择处理问题的办法,毕竟解决问题的方法绝不仅限一个。
反思自我管理思想与行为
教师不仅要保持对学生告密行为的高度敏感,还应该进行自觉反思:自己的语言与行为是否在鼓励不康的“告密”行为?
当出现学生的“告密”行为时,教师尤其不能纵容自己,不能沉迷于“信息”获得的一时快感,而需要坚守教育的立场和人文的情怀,要勇于反思和重建自我。
所以,当班级中的“告密”现象较多时,教师就需要反思,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言行在某种程度上是否鼓励了“告密”行为,是否需要在班级中明确声明,“哪些事情”可以报告老师。
延伸阅读:
本文图文整合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