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谁老追我”
“老师,谁和谁打起来了”
“老师,他喝水不排队”
“老师,他上课讲话”
“老师,他把雪花片扔在地上了”………
怎么办?
幼儿教师每天在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还要充当法官为孩子们解决纠纷,处理案子,可谓是忙得不亦乐乎,有时是焦头烂额,那怎样才能合理处理这些告状现象呢?现将平日里处理幼儿告状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当孩子告状时,首先我们需要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告状,以便正确对待科学处理,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几个孩子在追逐嬉笑,其中一个孩子急急地跑来说:“老师,他追我了。”教师还没来得及开口,孩子就已经高兴地跑掉了。
分析:孩子的这一举动并不是想告谁的状,而是想让大人看着他游戏。
对策:对于这种情况,教师没必要去理会。只要对他笑一笑、点点头,表示关注这他(她)就行了。
“老师,我的玩具被他抢走了。”
分析:孩子告状是想让你帮助他,但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孩子的本意是:“老师请您帮我把玩具要回来。”
对策:教师及时把孩子叫到一起,讲清楚道理,教育他们玩玩具的方法,可以两个人一起玩,也可以你先玩一会,然后他(她)再玩一会儿。
玩滑梯时,后面小朋友推了前面小朋友一下,于是听到“老师,他打我”。而且会经常因为小朋友间无意识的碰撞,听到这样的告状声。
分析:孩子分不清打人、撞人的有意和无意的区别。孩子们在一起玩难免会你推我、我碰你,但有的孩子就以为自己受欺负了或吃亏了,马上就去老师那儿告状:“老师,他打我。”
对策:应该积极调解开导孩子:“小朋友们在一起玩,不小心碰了一下是无心的,没关系的。小朋友在一起玩难免会你碰我一下,我推你一下,以后再玩时,你也会不小心碰到别人的,要多原谅别人,好吗?以后咱们班要评选心胸宽广的小标兵,老师希望有你奥。”
一次吃饭时,我正忙着给孩子添饭,晶晶突然说:“老师,辉辉一边吃饭,一边玩玩具。”我正忙着,也没当一回事,随便说了一声:“喔,我知道了。”继续给别的小朋友添饭。当老师添完饭后,看见晶晶和辉辉都在一边吃饭一边玩玩具。
分析:有些孩子不能做出是非判断,因而来试探老师。
对策:对于这类“小报告”,教师应严格按照幼儿常规及行为准则,做出正确及肯定的处理,避免孩子模仿。如果老师持肯定或不在乎的态度,幼儿则会模仿这一行为。
诸如此类的打小报告现象:“老师,平平抢了别人的玩具。”“老师,明明不收拾玩具就吃加餐。”“老师,彬彬不好好站队。”
分析:诸如此类的小报告实际上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幼儿根据社会道德规范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二是有些幼儿“打小报告”的对象。对象往往是教师所喜爱的、偏心的儿童,而被冷落的孩子就会用攻击的方式(如打小报告),一方面表现自己的愤怒,以及表现自己的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则希望借此使对方得到老师的惩罚,寻求老师对自己的关爱以及提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说穿了就是嫉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对策:对于第一类小报告,老师应视为一种可喜的现象,并应及时的加以肯定、鼓励,然后给予认真的指导,与孩子共同商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而对于第二种想表象自己和批评别人以及提高自己地位的欲望的“小报告”,教师应首先做到自己不偏心、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并且指导他(她)正确表现自己的方法。要避免幼儿形成时时监视他人行为,处处窥视他人秘密的不良习惯,防止幼儿心理畸形发展。
总之,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处理孩子 “告状”行为时,应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注意深入了解其告状行为产生的内因和外因,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避免 “恶人先告状”,还要教给孩子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渐渐使孩子明白,他们和老师一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会大大培养孩子自己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也会轻松很多。
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