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师都觉得2-4岁孩子特别黏人,只要有一刻看不到老师就会大哭不止。在儿童发展阶段中,这种情形称之为依附现象。如果照顾者能随时注意到孩子的身心需求,例如饥饿、疲倦、害怕、孤单,并且适当地给予满足,对于孩子的依附需求及行为都能有耐心地回馈反应,孩子便能顺利完成这个阶段的情绪发展任务,在生活中充分发展出独立自主的行为模式。
1.不满足的孩子适应困难
假如照顾者一直都没办法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照顾者更换频繁、或是照顾态度不一致,孩子往往就没有办法顺利建立对人的信任和安全感,可能部分孩子会导致对于分离情境、新环境的适应有较高的焦虑及其情绪困难。
2.不要太快下评论
充分满足孩子的情绪需求之外,老师应该让孩子有机会表达情绪,喜怒哀乐、恐惧害怕都是情绪,情绪没有好坏对错,孩子应该有机会经历表达,才可能进一步去管理调整。
许多成人都会抱怨孩子不肯或不能讲出自己的心事,这些成人应该注意一下自己聆听的态度,不要太快就给孩子批评或建议:“真丢脸”、“你应该……”、“你不应该……”,作为老师要尽量以中性、接纳的态度了解孩子。孩子需要的可能只是你的陪伴、你的拥抱、你的同理心,等到平静下来时给他一些鼓励……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经验各种情绪,有空间、时间接纳他的情绪,尝试自我调整以及自我激励,这是情感互动的基本要求。
3.引导建立自主能力
在情感发展过程中,孩子的自发性是很重要的。所以除了尽量满足他的各种情绪需求外,看护者该鼓励他逐渐增加他在情绪处理上的能力。例如一个2岁的幼儿跌倒哭泣,通常老师会立刻抱他安慰他;能力稍进一步的孩子,老师可以只用语言来安慰,鼓励他自己站起来;能力更好的小孩,老师可能可以等一等,在他哭泣停止之后再给予口头鼓励。
在这一系列渐进的处理过程中,看护者扮演的角色渐渐变轻,孩子则愈来愈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成人过度保护或过分放任都不是好方法,根据孩子能力,给予适当的协助及鼓励,才会给孩子有机会成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