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自由、自主的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活动的区域、材料、同伴,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操作材料,也正因如此,幼儿在自由的区域活动中特别容易产生“小摩擦”:
“老师,他抢我的玩具!”
“老师,我们区已经满了,他还要挤过来。”
“老师,大家都想当医生,没有人当病人了。”
……
抢材料、抢区域、抢角色,此起彼伏的“疑难杂症”,到底要如何解决?别急,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是保障游戏教育价值实现和幼儿获得发展的关键,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要点知识,定会对老师们带来些帮助和思考!
技巧一:通过材料指导
通过材料物化活动目标,是区域活动中教师最主要的隐性指导策略。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本班年龄段的身心特点,投放适合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活动材料。
如在角色区中,由于小班幼儿社会经验不丰富,所以适合创设角色简单、分工明确的娃娃家;中、大班幼儿社会经验相对丰富,适合创设超市、医院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场景。幼儿可以借助生活经验,在模仿角色的同时进行游戏创新。
娃娃家:适合小班
医院:适合中大班
通过材料的不断丰富与加深,引导幼儿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有序发展。幼儿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各有不同,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既要有基础的操作材料,又要有进阶的提升材料,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有操作的兴趣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技巧二:通过同伴指导
区域活动中,幼儿之间学习模仿的行为较常出现,如在阅读区中,当一名幼儿出现绘画图书关键内容的行为时,很快区域内的其他幼儿也会出现类似行为。因此,利用这一特点,当幼儿中出现好的或创新的表达方式或行为举止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其他幼儿发现并进行模仿。
当能力稍弱的幼儿向教师求助时,可以请能力稍强的幼儿施以援手,让幼儿来教幼儿,让幼儿影响幼儿,这种方式在建构区、科学区等活动中非常适用,通过一两个能力强的幼儿,影响、带动整个区域内的幼儿提升游戏水平。
设置共同的任务,引导幼儿分工合作,是教师进行隐性指导的重要策略。具体可以怎么做呢?首先,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合作的意识;其次,引导幼儿设置共同任务,并启发幼儿合理分工;幼儿“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认真观察,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技巧三:通过参与活动指导
教师通过参与幼儿的活动进行指导,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充分的观察和分析。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并从幼儿的角度衡量是否需要帮助,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介入指导方法。在这里介绍三种实用的方法,大家不妨试一试哦~
游戏中,幼儿出现严重违反游戏规则或攻击性的危险行为时,教师直接进行干预。这种介入方法的目的是制止幼儿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而出现的问题,比较适用于幼儿间发生肢体冲突等危险情况。
教师通过操作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平行地参与到游戏中,不直接与幼儿发生交集。这种介入方法的目的是引导幼儿模仿操作,比较适用于幼儿不会玩、不想玩或玩法比较单一的情况。在建构区、美工区、阅读区等区域中,采用这种方式引导,效果比较显著。
教师通过参与游戏,作为游戏中的一个角色,或自己扮演另一个角色而进入游戏,与幼儿进行互动。这种介入方法的目的是引导幼儿解决问题或帮助幼儿丰富游戏的内容、情节,以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比较适用于幼儿游戏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幼儿游戏水平停滞不前等情况。
技巧四:通过引导讨论指导
活动前组织幼儿进行讨论,旨在增强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教师可以抛出以下问题让幼儿思考:
◈ 今天要选择哪个区域?
◈ 你准备和谁一起合作?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 有没有更好的玩法?
活动中的讨论
幼儿活动过程中遇到难题时,教师也可以及时介入指导,帮助幼儿通过讨论寻求解决办法:
◈ 这个操作难题可以怎么解决呢?
◈ 怎么让这个游戏更好玩呢?
◈ 游戏中出现矛盾时,可以怎么处理?
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回顾、评价和讨论,有利于帮助幼儿总结经验、提升游戏水平:
◈ 你觉得这个作品,最好的地方是哪里?
◈ 游戏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 下次再遇到这种问题时,你会怎么办?
本文图文来源自微信号:亚洲幼教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