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已经被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作为思考学前教育发展趋向的一个重要议题。对于“全球化”这个发生在当今的现象和进程,不同的立场有绝然不同的观点,在学前教育领域里同样如此。
对于“全球化”的褒贬
全球化,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虽然它早已发生。电力的使用、广播的兴起、电话的出现、新闻出版和电视的普及等,任何一项技术的进步,都比不上互联网,互联网成为了全球化进程的有力推手。
全球化,指的是物质、精神产品的流动以及人员的流动冲破了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的每个角落。全球化的最初形态是货物与资本的跨区域、跨国流动,随之即产生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区域、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
全球化,最初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随后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安全、生活方式等诸多的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个方面,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也不例外。
全球化,是个褒贬不一的词。褒扬全球化的人,会宣称这是未来人类发展的大趋势,它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批评全球化的人则会者断言,它会给强权政治带来福音,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战争甚至文化灭绝。
在学前教育领域内,全球化这个褒贬不一的词也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解释和演绎。褒扬全球化的人,会声称标准化的、适合儿童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和高质量的教育实践会通过全球化的进程得以实现;批评全球化的人则会相信,全球化的进程会不顾文化、地域、经济等状况的差别,让学前教育跌入充斥着不切实际的标准、评价的陷阱,这会是学前教育的灾难。
在褒贬如此不同的议题面前,我们要的不是“选择性的站队”,而是“利与弊的权衡”。
全球化曾给学前教育带来过什么?
全球化的凸显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适逢我国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改革起始阶段。改革开放,一些来自西方的学前教育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一批学者从西方国家学习了一些理论和实践,在以课程改革为轴心展开的改革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特别是当时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EYC)推举的“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DAP)的理念,更是作为“绿色圣经”,以全球化的方式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学前教育领域被传播和推崇,“横扫”了传统的、“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
从表面上看,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所倡导的观点正在“兑现”,这种理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合理最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会得到广泛普及,并取代受传统束缚的本土教育理念。
因为本土教育方式的存在缺乏合理性和功能性,这一发展趋势的结果是:教育实践和理念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断趋同。例如,自80年代后期以后,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东方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学者,都在积极推行这种“普世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
但是,从深层次的视角看,其实并非如此,换言之,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的学前教育并没有因为全球化的进程而变得越发相似,在基本实践方面并没有比以前更加趋同;
在我国,学前教育的实践并没有因为DAP等西方理念的推行而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而在教育实践中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和纠结大多或部分地就是来自于让我国学前教育的实践和理念在全球化过程中与西方不断趋同。
人类学家托宾在《重访三种文化下的幼儿园》一书中是这样描述学前教育全球化的:“与其它国家相比,美国的幼儿教育无论在幼儿园的园所数量还是在平均服务的质量上都比较落后。
关于这一点,2001年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报告中有明确说明,但这并不影响美国在全球传播早期教育理念和课程中居世界领先地位。输出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国际贸易中是重要的生财之道。一方面,美国在国内为建立良好、完整的早期保育、教育体系常常捉襟见肘,另一方面,美国在国外销售‘美国制造’的高瞻课程、方案教学和其它课程并使之全球传播,这些绝非偶然。
美国幼儿保育教育体系七零八落、时常变动、争论不休的状态为国内早期教育研究、培训和课程创新工作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广阔市场。高瞻课程和其它美国研发机构在国内市场中通过有资助的、有合同保障的研究得以推出产品元件,然后再通过改善产品将其推向海外。……中国是目前美国出口早期教育课程的一大消费者。”
这样的论述其实并非不合理,因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强者而非弱者,全球化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全球化所推行物质、精神产品,都是基于推行者的价值取向的。
全球化的进程必然会遭遇阻碍,其对冲物就是“多元文化”。学前教育也不例外。
托宾在《重访三种文化下的幼儿园》一书中报告了他们的研究结论:“中国的早期教育借鉴大量的西方理念,正方兴未艾。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幼教界会不停息地引进。
事实上,我们在中国的最后一轮访谈显示,幼教界对外来理念已不似从前那般如饥似渴了。”“中国幼儿教育界强力推行的以儿童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在人们对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价值观重新认识中得到平衡。
这预示着大张旗鼓地借鉴西方理念的时期很快会被一个使外来之物本土化、中西理念融合一体的时期所取代。中西融合的进步主义教育兼收并蓄杜威、维果茨基、方案教学、瑞吉欧方法、儒家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原则以及一贯重视记忆、练习、掌握、知识和批评方法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托宾在《重访三种文化下的幼儿园》一书中引用了笔者的观点:“华东师范大学的朱家雄教授提出,中国教育的全球化就像钟摆一样,在闭关自守和对外开放之间来回摆动。
但与钟摆不同的是,它没有一个终点、固定点或事先预设点,相反,随着新型融合式教育的出现,国外和国内各种理念和因素的结合会给钟摆一个新的悬挂点,使钟锤摆动的幅度和位置不断地变换。
一个多世纪以来,作为全球理念流通中处于消费端的中国,好像已作好理念供应者的姿态。或许,美国、日本和其它国家在不久的将来会转向中国的幼儿教育去寻觅有创新性的理念。”
在全球化背景中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我国的学前教育,面对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对于利与弊的权衡和把握才会有益于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前教育尽管受制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宏观因素,也还会有学前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理想,这是一种“基于世界大同理想的意识形态”,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尊重。
学前教育即使再具有特殊性,毕竟还是隶属于教育范畴,毕竟具有文化传递、解决社会稳定等功能,这是一种“基于平等世界理想的意识形态”,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尊重。
崛起中的中国,面对由全球化进程带来的利弊,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必须思考和解决诸多由全球化而导致的新问题,诸如:各种文明以及价值观的冲突、霸权主义的盛行、文化多样性的减少、各种文化的融合及创新、部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源的掠夺、贫富差距扩大的可能等等。
在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方面,必须思考和解决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那就是我们要通过教育培养怎样的人,让这样的人能很好地应对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利弊,既能让他们成为“世界公民”,又能让他们成为“现代中国人”,让他们能在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再创中华民族的辉煌。
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是不可能脱离文化去思考和解决自身问题的。我国的学前教育应该而且可以借鉴和吸取异文化中关于学前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但是我国的学前教育理当成为保持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地,而不是改变中华优秀文化的工具。
具体地说,当社会变化越剧烈的时候,当全球化的感觉越明显的时候,面对自身的传统价值观处在危境的时刻,作为保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地,学前教育要坚持让成长中的幼儿继承优秀的传统价值观,而不是否定自己文化的价值观,去认同来自霸权文化的价值观。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在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在各级各类教育聚焦于“立德树人”的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潮流正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内兴起和涌动。这种变化符合我国学前教育应有的价值观和根本目的,我国学前教育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会随之发生变化。
文章来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