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小编推荐了特级教师徐则民老师撰写的关于“评价”的文章(点击 这里 可回顾)。她提到“评价是课程架构中最难啃的‘骨头’”,上海一些幼儿园多年来针对这块难啃的“骨头”开展了课题研究,积累评价经验并形成评价工具。从本期开始,小编将给大家介绍其中几所幼儿园关于评价的研究成果。
静安区安庆幼儿园的“指向个性化教育支持的幼儿发展评价研究”课题,在荣获2017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基础上,2018年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他们的研究历时12年并仍在继续,其间他们经历了什么?这项研究有何特别之处?下面和大家分享,本刊记者对静安区安庆幼儿园温剑青园长的专访。
《上海托幼》:为什么在2005年便启动了此项研究课题?历时12年的研究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温剑青:一线教师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自认为在观察,其实没完全看懂孩子;自认为在分析,其实有时候自己是主观的;自认为可以影响孩子,其实不知道他们只和兴趣共鸣;自认为在深刻记录,其实没领会教育无痕;自认为在呈现专业,其实没意识到支持的无效……所以,我们亟待研究的是“如何评价才能有效”的问题。
安庆幼儿园在幼儿发展评价过程中经历了从依据指标的诊断性、结果性评价,到立足幼儿发展现状的过程性评价,及至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实践,我们感到,评价应更多地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同时适当、辩证地兼顾结果性评价。
我们不断聚焦,试图解决幼儿发展评价中的关键性问题:谁来评?怎么评?评了又如何?我们不断验证,评价不是单一存在的课程实践,而是基于幼儿成长过程给予课程支持的有效手段。因此,以评价为手段、以幼儿的成长经历为实证而开展的研究指向了推动幼儿个性化发展的课程支持。
我们的研究经历了“从关注判断到关注发展”“从关注发展到关注课程”“从关注课程到个性化支持”3个阶段。
《上海托幼》: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了哪些评价工具?
温剑青:除了确立教师“以支持个性化教育为导向的幼儿发展评价观”,还形成了两个“工具”:
★ 指向个性化教育支持的系列评价工具
包括《幼儿发展评价指标解读与观察指引》和《幼儿评价操作手册》两个部分。对于每一条表现水平的解读,可以让教师熟知指标内容,将零散的表现水平整合起来进行纵横比对:横向指向幼儿群体发展水平与年龄特点的变化;纵向来看,一条指标由多个维度构成,展现了幼儿发展的不同轨迹;纵横比对的解读方法可以呈现幼儿完整、立体的个性全貌(见下表)。
表.幼儿发展评价指标解读与观察点指引(节选)
质量领域四:语言与交流 子领域一:倾听与表达 |
||||
愿意用语言进行交流并清楚地表达 |
评价指标 |
表现水平1 |
表现水平3 |
表现水平5 |
1.大方地与熟悉的人打招呼,在熟悉的人面前说话。 |
1.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
1.乐于参与讨论问题,能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
||
横向解读 |
“愿意”和“乐于”这几个词是交流的态度,表示意愿上递进的变化。 “熟悉的人”“他人”和“众人”是交流对象,表示对象越来越广、胆量越来越大。 “打招呼”“交流”和“参与讨论”是交流内容,表示使用语言的能力越来越强。 “说话”“话题”和“表达想法”是交流质量,表示能力的递增。 |
|||
评价指标 |
2.基本会说普通话及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 |
2.会说普通话及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发音较清晰。 |
2.说普通话及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时,发音正确、清晰。 |
|
横向解读 |
“基本会说”“会说”和“说”是交流的质量,表示程度越来越强。水平3和水平5提出了发音的要求,水平3是指较为清晰,水平5增加了“正确”二字,表示发音的能力增强 |
|||
…… |
…… |
…… |
…… |
|
纵向解读 |
纵向来看,“愿意用语言进行交流并清楚地表达”这条标准由以下纬度构成:1.与他人交流时的积极态度;2.普通话和本地区语言的发音标准性;…… |
对评价指标的解读不是为了评判幼儿是否达到标准,而是为了呈现幼儿独特的发展轨迹,让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逐渐建构“有个性、有能力”的幼儿形象。
作为一项评价工具,《幼儿评价操作手册》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对幼儿在园三年发展过程的操作性评价实施指引,对“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定义进行了说明,同时提供了在每一个阶段进行评价的保障性相关机制。
★ 指向个性化教育支持的系列循证工具
包括“基于幼儿个性化支持的教师观察故事”和“反映共性需求的幼儿成长电子档案”。教师分析每一个幼儿的学习特点,辨别幼儿寻常行为背后的发展需求和教育价值契机,思考如何提供丰富多样的、适合幼儿发展需求的、具有挑战的各类支持,从而调整自身的教育行为。与此同时,幼儿发展的各类信息被输入后台数据,通过条件(幼儿、指标)筛选可形成即时数据统计,信息图表会呈现幼儿发展的共性问题。教师可据此寻求课程中未满足幼儿共性需求的地方。
教师们很喜欢在评价中运用电子档案,因为它达到了部分减负增效的目的:手段多样,如照片、视频、录音;取样灵活,记录迅速,自动形成后台数据;管理便捷,随时了解幼儿的评价进度;互通有效,如家长与教师可随时根据“邀请评价、评价信息共享”等功能提醒,沟通商议支持策略。
《上海托幼》:伴随课题研究,幼儿园发生了哪些变化?
温剑青:研究至今,我们始终聚焦问题、解决问题——谁来评?怎么评?评了又如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课程观、儿童观、评价观的变化和行动。
★谁来评?从曾经的教师相对主观地评价儿童,到如今的教师、家长、儿童共同参与评价的变化,呈现了评价不是为了评判儿童,而是与儿童、家长在科学的判断下共同体验儿童成长经历的过程。
★怎么评?评价的目的不在于主观地以个人态度来评判幼儿,而是站在发现与欣赏的角度看待幼儿的成长,同时,呈现对课程的思考及调整。这需要教师及家长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和积累幼儿的发展信息和课程的相关资源,并不断沟通交流,以构建和形成更为适合的课程资源和策略。
★评了又如何?幼儿评价的过程不仅仅指向幼儿的发展,也映射着课程的实施环节,同时通过幼儿评价,整个幼儿园的课程管理也可见一斑。因为评价背后是对幼儿发展现状、课程问题的思考、设计与反思。
幼儿发展评价的研究还在继续。我认为,它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整个团队的教师逐步形成了科学的课程观、儿童观、评价观。我们不断建构评价对推动质量提升、儿童发展的意义,进一步完善了做法:形成了评价不是评判标尺,而是更好地认识儿童的“工具”的意识;在评价儿童与园所课程实施之间建立路径,优化一切为了儿童的课程方案,更好地推动园所课程质量的有效监控与提升……
成果奖的获得是对我们团队前期工作的激励,同时也是对幼儿发展评价的意义给予肯定——让每一个参与的教育者逐渐形成价值认同、专业习惯和文化自觉,让幼儿的成长能被“看见”。我们希望,在专注于立体的“儿童评价”过程中,能不断提高保教质量,更好地提供有利于幼儿未来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土壤。
本刊记者 / 王 坚 陆怡君
责任编辑 / 刘 宣
本文选自《上海托幼》2018年9月刊,内容有删减,
查阅文章完整版可扫描下方二维码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商城一键购买《上海托幼》↓↓↓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托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