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在一次大班科学活动中,老师先出示一个魔盒,告诉幼儿里面有个小精灵,并告知小精灵在魔盒里的位置(贴红纸的地方),幼儿的操作任务是通过打孔看到小精灵。之后,教师提供给幼儿操作材料并提出要求:怎么才能打最少的孔而最清楚地看到小精灵?(关键经验就是要求幼儿探索在精灵所在位置的对面魔盒上打孔才能打孔最少而看得最清),整个活动,幼儿始终热情高涨,由于对神秘的小精灵特别感兴趣,最后许多幼儿干脆撕开盒子直接拿到小精灵。活动最后,教师把孩子们集中在一起,进行了简单的评价:今天小朋友们都玩得特别高兴,而且也都通过打孔找到了小精灵。
案例二:
在《漂亮的窗帘》科学活动中,教师提供了三种材料:纸、布、塑料袋子,让幼儿自由结组分为三组让幼儿自由操作制作一个漂亮的窗帘,帮娃娃遮阳光。正当幼儿兴趣正浓,教师硬性把孩子们集中起来对活动进行了总结,总结的内容也极其简单。
综述上面两个案例,并结合日常的一些教学活动案例,我们可以归纳出幼儿园科学活动“评价环节”主要存在下面几个问题:评价的主体是教师,以教师发言为主,很少有幼儿的回应,有时只是请个别发言,大部分幼儿无所事事;评价的内容比较肤浅,缺乏实质性意义。有时只限于:“今天小朋友们玩得特别开心,并探索了科学知识,表现特别棒”等极其简单的话语;评价的形式单一化,大多数的评价是以教师独白为主,以教师的主观臆断为主,缺少真正的师幼、幼幼互动和交流;评价的时机选择不灵活,让人感觉为完成评价而进行评价,导致评价环节有名无实。
科学活动的评价环节应适宜
评价作为幼儿科学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整个活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合理正确地进行评价不仅能帮助幼儿提升知识和总结经验;而且通过适宜的评价能捕捉到每个孩子的个性和闪光点,促进其富有个性地发展。
首先,适宜的评价能帮助幼儿提升关键经验。既然是科学教学活动就不是幼儿随意的自由活动,而是教师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是内含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活动,即要通过活动让幼儿获得一定的关键经验,获得一定的发展。但幼儿的操作往往是感性的、表面的、个性的、零散的,教师如能在合适的时机对幼儿的这些感性认识通过评价进行总结和提炼,使教学活动承载的意义和价值很好地为幼儿所理解,帮助幼儿提升关键经验,就能很好地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一定的关键知识。如在以上案例一中,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先请个别幼儿谈谈自己的操作过程,并引导全体幼儿进行活动体验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总结评价,使幼儿知道应该在精灵所在位置的对面魔盒上打孔才能打孔最少而又看得最清;在案例二中,教师可以分别请三组中的几名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分别让每组幼儿说说用了多少张纸、几个塑料袋或几块布做成的窗帘才遮挡住光,通过在集体面前交流使幼儿初步了解到哪种材料遮光效果好,最后教师可通过总结性的评价把个体的零散的经验扩大为群体的系统的经验,把感性的体验提升到较理性的认识,从而帮助幼儿提炼和内化了关键经验。
第二,适宜的评价应关注到每个幼儿,使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我们知道,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不仅包括让幼儿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而且也包括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因此,教师对孩子的评价不能单纯地注重知识技能目标,而且要鼓励多种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方式,接纳多种能力和发展水平;不是不断地向幼儿空洞地说“真聪明”、“你真棒”之类的评价之词,而是全方位地关注每个孩子,善于捕捉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进行评价,对发展迟缓的个别幼儿,教师发现其点滴进步也应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逐步变的大胆、自信、愿意把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讲出来,让孩子们感到教师对他们每一个人探究和发现的关注、支持和鼓励,对他们每一个人观点和想法的接纳和重视,从而促使每个幼儿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发展。
幼儿科学活动中如何进行适宜的评价
为了让评价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需要倾听,以便及时发现幼儿有价值的观点、闪光点或困惑,发挥幼儿参与的主动性,启发、引导幼儿对未完成的或偏离教学目标的活动做重新的探索。进行适宜的评价需要把握下面四个关键因素。
何时评价?
在科学教学集体活动中,教师一般的做法是把评价作为最后一个环节,在活动进入尾声,教师把孩子们统一集中起来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显然,这样的评价有点形式化,使评价环节有名无实。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评价应基于教师对幼儿活动进程的把握。因此,评价就应该贯穿于幼儿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中。当大多数幼儿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与他们共同商讨、解决问题;当幼儿的探索方向偏离了预定目标,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如上面第一个案例中,当幼儿的兴趣点专注于材料的新奇而偏离了探究本身,教师可以采用适当手段引导幼儿到探究活动上来,帮助幼儿形成初级概念和经验体系;当幼儿探究的欲望高涨,探究的兴趣正浓,教师不能为了评价而阻止他们的探究,就像上面案例二中教师的所为,对幼儿的探究造成干扰,破坏了幼儿的探究欲望。总之,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时机,灵活地对幼儿的科学探究进行评价。
由谁评价?
传统的评价几乎是教师的独白,而新课程十分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评价也应如此,不应只是教师的表面化、形式化、空洞乏味的激励,而应激发幼儿参与评价的主动性,实行多主体评价形式。不仅包括老师的评价,也可采取自评和他评形式。例如案例一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探究结果,不仅帮助幼儿反思自己的行为,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还便于教师了解此幼儿的发展水平,以便作出适当的评价,促进其发展。同时,鼓励多个幼儿参与评价可以达到同伴分享经验的教育效果,让这种多主体的评价形式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即获得了“在精灵所在位置的对面魔盒上打孔才能打孔最少而又看得最清”这一关键经验。在案例二中,教师可引导每组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组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再让其他组幼儿对此进行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思考自己的行为,还有助于其他组幼儿了解同伴在操作过程中的想法和思路,通过参与评价综合比较自己的操作和探索。通过自己评价和互评,达到了相互交流、相互补义,同伴相互学习的作用。同时,多主体评价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幼儿提供有关自己在活动中进行探索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其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显然,这种评价比单纯由教师作出“你真棒”、“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很好”等极其简单和肤浅的评价效果更好,更有意义。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既要包括教师的评价,也要鼓励幼儿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评价什么?
在幼儿科学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侧重于对知识技能的评价,有的教师也认识到科学态度和情感的重要性,但这方面的评价往往较空洞,无内容,一般只是“你真聪明”、“小朋友们你们对这个活动感兴趣吗?”、“某某小朋友在实验过程中非常认真”等之类的评价。真正有效的评价可以包括任何一个对幼儿发展有价值的内容。如在幼儿进行充分探索之后,教师可以针对个别幼儿具有创新性的探究行为进行集体讨论和交流,并请其进行示范,以发挥优秀经验的教育价值;甚至教学过程中某些幼儿如何专注、认真地进行探究、某组小朋友如何很好地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等行为都可以成为评价的内容。真正有效的评价应基于教师对幼儿活动进程的全面把握,如在案例一中,当幼儿的探索偏离了让幼儿获得的关键经验,教师可以适时地介入,甚至让幼儿暂时停下当时的探索行为,对幼儿遇到的问题或出现的“意外”开展评价,从而引导幼儿正确的探究行为。总之,评价的内容应以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基础,应是全面的、全方位的。不仅重视科学活动的结果,而且也要重视评价幼儿参与活动的态度,探索发现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是否善于思考,有所创造等等;不仅应关注幼儿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幼儿多方面的潜能,如学习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怎么评价?
首先,教师必须在活动过程中倾听幼儿的谈话,观察幼儿的表现,判断幼儿的发展水平,确定评价的侧重点;其次,评价的方式应采取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侧重评价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请幼儿自己说说操作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再通过小组互评形式介绍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次,评价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可以把幼儿闪光点以问题形式提出来供大家讨论;针对实验结果可以利用验证方式进行总结、经验分享;还可以让幼儿相互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帮助幼儿梳理关键经验;可以随时在活动中进行评价,将评价自然贯穿于活动之中;最后,教师的态度和语言应该是中立的。教师尽管不赞同幼儿的想法但不要马上纠正或指出其错误,无论他的想法对与错,教师首先要真诚地表示接纳和认可,可以用微笑或点头动作表示,再用“还有别的想法吗?”、“你的想法很好,但我们还可以听听别的小朋友的想法”等语言来鼓励其倾听别人的想法,让他在倾听其他幼儿的评价中反思自己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