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使音乐教育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本的如何教转变为现在的怎么学;从只重视知识和技能学习到关注儿童感受;从传统的随音乐单一的舞动到现在的表达生活、表达艺术、表达情感;从原始的被动地服从和模仿过渡到个性的表达;从原来的教师主导到现在的幼儿主体;从原来的好不好、精不精彩、新颖不新颖的评价标准到如今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有什么样的发展,都反映了当下新的教育理念映射出的教与学的关系,体现了幼儿主动有效学习的重要意义。
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外在传授,内在引导”的价值取向,要求一线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幼儿学习中的作用,最大化的完成幼儿、完成发展、完成目标,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
幼儿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活动中不断的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
卡尔奥尔夫认为:“完全没有音乐感觉的孩子是罕见的,几乎每个孩子都能理解和享受音乐”,所以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对艺术的热爱,使他们在快乐中得到心灵释放、触动和表达,从而影响其一生全的人格、智慧力量和学习品质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引导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进行主动有效的学习至关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见两种极端的教育行为:一种是教师教一句,幼儿学一句,另一种是教师做一个动作,幼儿模仿一个动作或者“请小朋友随意的做你喜欢的动作”,这两种极端的情况都不能促进幼儿主动的参与音乐学习活动,有能何谈有效呢?
带着对《指南》的理解和传统音乐教法的弊端,就探讨如何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进行有效学习势在必行。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恰当的理顺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双边关系,真正做到以幼儿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师生同为教学主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以幼儿必备的音乐元素和技能为基础,以最近发展区为空间,搭建幼儿自主发展的脚手架,引导幼儿有效地学习个性化的发展。
二、基本理论
教育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种种发现、理解最深刻,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同时这种教育思想来自于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支架式教学是重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之一,这一教学模式在欧共体的“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中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的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 ,为此,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三、“支架式”音乐活动的基本环节
设计支架――提供支架――转换支架――撤走支架――支架反思
四、“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音乐活动中的应用(以《打字机》为例)
五、“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一)在“支架式”教学中,充分突显幼儿的主体地位。
1. 体现了以宽松的环境为前提的幼儿主动有效学习
心理学认为: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幼儿才能自由的去思考探究,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才有新的创新和发现。正说明了学习性质由环境决定,什么样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学习。自主的选择性又成为了幼儿自主主动学习的骨架特征。在上面案例中,教师为幼儿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精神环境,同时也为幼儿创设了支持其学习和发展的物质环境,让幼儿在其中自有选择、自主探索,从而通过环境的创设帮助幼儿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的理解,促进幼儿主体的发展。
2.体现了以迁移幼儿原有经验为出发点的幼儿主动有效学习
“支架式”幼儿音乐教学活动完全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幼儿是有自我学习的能力的,并选择幼游戏(植物大战僵尸、超级玛丽等)、生活(呼噜呼噜清洁歌、洗衣机等)、学习(爱学习的小朋友、勤劳人和懒惰人等)、劳动(搬木材、爱劳动)等相关的音乐作品等,激发幼儿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和个性化表达的动机,通过感知于生活、体验于生活、发现于生活、探索于生活、表现于生活,引发幼儿外在音乐兴趣和内在音乐兴趣的转化。
“支架式”音乐活动关注用孩子们已有的经验个性化的理解音乐作品。而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积累丰富的动作图式,并将之提升为韵律动作,促使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能创造性地运用身体动作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3. 体现了以感知体验为基础的幼儿主动有效学习
音乐教育必须以体验为基础,只有幼儿的体验与音乐产生共鸣,从而才能自发地、创造性的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最终将音乐回归于生活。
(1)调动多感官参与音乐活动。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丰富、越细致、越深刻。
(2)将体验作为音乐活动的基础。通过幼儿喜欢的方式去感知音乐,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作品内涵,是幼儿阶段学习的主要伴随方式,通过绘画、游戏、故事、动作、舞蹈,这些可见的、参与度高的、外显的形式可以最大化的帮助幼儿形象的感受音乐。
4. 体现了以快乐游戏为特征的幼儿主动有效学习
“支架式”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游戏化,让幼儿在玩音乐、与音乐做游戏中获得满足,使之人人愿意参与,使其自我效能感的产生,自我实现需要得以满足。
“支架式”音乐教学活动在轻松愉悦快乐的过程中使幼儿得以发展,让幼儿在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学习的主动性。
5. 体现了以个性化表达为抓手的幼儿主动有效学习
每个人对音乐都有独到的感悟和体会。“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尊重幼儿对音乐的个性化理解和表现,让幼儿用自己特有的童心和纯真去感悟音乐,大胆自由地创造。正如奥尔夫所说:“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音乐创造有简单和复杂之分,幼儿的音乐创造水平无法与专业音乐人员比拟,但是从创造的本质意义上说,儿童的音乐创造和音乐大师的创造具有同等意义、同等价值。“支架式”音乐活动紧紧围绕这个观点展开教学,促进幼儿个性化的表达。
6.体现了以关注幼儿学习品质为价值导向的幼儿主动有效学习
学习是获得与积累经验的过程。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和优化使得对其终身学习有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学习品质的培养不是单纯的熟练掌握技能,恰恰相反的是专心的听、仔细的看、坚持的做、积极地探究以及相对应的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一种态度和能力。“支架式”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在重视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和优化。
7. 体现了以幼儿情感表达为核心的幼儿主动有效学习
音乐教育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能使人感受到美的教育,爱的教育,能真正的渗透到灵魂中去,并在那里深深扎根,使灵魂变得优美。如《我爱妈妈》《奇异恩典》等活动,都是用音乐艺术的语言让幼儿在听、想、说、动、唱、演、揍的过程中去表达情感,发展其社会性。
8. 体现了以尊重幼儿的差异性为重点的幼儿主动有效学习
众所周知,个体在心理或生理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正是因为个体差异也会导致艺术表现出现差异。所以教师要在一节集体教学活动中关注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在“支架式”音乐活动中,教师会根据幼儿存在的差异性,创设出不同的支架层次,照顾每一水平层次幼儿的发展,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
9. 体现了以促进幼儿整体性发展为突破点的幼儿主动有效学习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支架式”音乐活动将各个领域的相关经验帮助幼儿模式辨认与拷贝、模式微调与拓展、模式删除与创建最终促进其整体的发展,这也是“支架式”音乐活动的魅力所在。这种整体性主要体现在:1.同一个活动可能同时达成不同领域的不同学习与发展目标;2.同一个领域的同一种学习与发展目标可能会在不同时间不同活动中达成。
突显幼儿主体地位,是有效学习的重要特征。“支架式”幼儿音乐教学强调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主体性,并在其过程中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探索、自主交往、自主表达,充分尊重、发挥、完善幼儿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幼儿的个人经验和偏好,尊重幼儿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与表现,努力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体验、表现音乐。
(二)通过支架式有效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设计支架――备幼儿备素材,为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做好了准备工作;
提供支架――提供适宜支架,关注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有效地学习;
转换支架――减少学习困难,保持或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
撤走支架――撤走学习支架,支持独立学习、观察模仿学习、反思评价学习、探究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相关的学习品质;
支架反思――不断反思策略,促进有效教学。
六、结束语
虽然我运用“支架式”教学还不够深入,理解还有些浅薄,但依旧能看到“支架式”音乐教学在幼儿学习中取得的效果。这种以“后面扶持,前面引导”的教学方式为幼儿的自主有效的学习搭建了平台,给予了支持,更为发展幼儿的学习品质提供重要支持和帮助。
同时“支架式”教学也将“教”与“学”进行了联结。相信这种先进理念下的教育模式通过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一定能促进幼儿向更高一层的水平发展,同时也能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累宝贵的支架手段和教学策略。
参考资料:
1. 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 邵小佩,《幼儿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讨》,天津市教科院学报,幼教版,2007年6月
第三期
3. 杨蕴芳,《音乐教学活动教学案例》,江苏省常州市鸣珂巷幼儿园
4. 刘效东,《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兰州学刊,2000年
5. 黄红,《引入音乐概念学习,建构普通音乐教育课程模式》,中国音乐教育,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