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巧妙设计提问,需注意以下几点;
提问要具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要求提问,突破重点、难点,问到关键之处。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心中有目标,有培养孩子整体发展的目标和活动具体的目标。
如:一位老师在数学活动中提问:“停车场停有几辆车?”幼儿在那数呀数,数不清,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老师意识到自己的提问有问题,马上调整为:“停车场有几层楼?每层楼停有几辆车?”幼儿理解教师的提问后,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回答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强目标意识,明确探究活动到底能够引导幼儿明确哪一原理,获得哪一概念、和哪一方面的经验。只有目标明确,教师才能敏锐而准确地捕捉到幼儿探究活动中的关键性问题,引发幼儿积极思考、质疑、争论、促使幼儿发现科学原理和现象。
提问要具可接受性
提问应注意从幼儿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幼儿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水平、不同的个性,正确估计幼儿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
《指南》中提到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在教师提问中我们就能将这一要求落到实处,对于不同个性的幼儿来说,同一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在主观上,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着不同的喜好,我们教师从仅仅关注教育活动的组成转移到关注不同个性幼儿的发展,使师幼互动既面向全体,又突显个别。
如:教师一般都会用比较广泛的问题引导幼儿从不同渠道获取所要的信息,如“关于狮子,你知道什么?”、“你看到过哪些颜色的花?”、“什么是英雄?”等等,这些问题看似随意,却能鼓励不同个性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提出有效提问的探究,随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
提问要具趣味性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问的高明在于引发孩子的兴趣,提问的失误是使孩子觉得活动没有趣味。提问要有情趣、有意味和有吸引力,要注意引发幼儿的情感体验,激活幼儿的思维,使幼儿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悦中获得发展。
提问要具系统性
提出的问题要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教师在活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目的,合理地安排问题的难易次序,一般以
认知性问题在前,理解性问题次之,创造性问题最后。这样,既体现了活动中教师由浅入深的引导,又为幼儿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提供了“脚手架”。
如诗一位教师在诗歌教学“家”中。教师首先提认知性问题:“今天老师带来一副美丽的图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画上都有些什么?”;其次是提理解性问题:“天空是什么样子的?树木长得怎样?河水是什么样的?”等等;最后是提创造性问题:“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清清的小河会是谁家的呢?还有什么地方会是谁的家?”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达到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减少或不问简单低层次的封闭性提问
一种是教师很随便地提问“好不好”、“对不对”等等,幼儿无需思考,只要通过揣摩老师提问的语气来回答“好”或“不好”的是非式提问,滥用这类提问易导致幼儿养成不动脑、过分相信和依赖教师的不良品质。
另一种情况是简单的复习式提问,这种情况较易出现在一些有重复情节的语言活动中。如在语言活动《老鼠太太请客》中,老鼠太太共请了5位客人,老师出示第一幅画面提问:“第一位客人是谁?它带来了什么礼物?”后面几幅图依次出现,提问也是依次类推。幼儿才看到第二幅就没劲了。
老师们不妨可以试试这种探讨式提问方式:“今天老鼠太太一共请了5位客人,我们来看看它请了哪些客人,你最喜欢谁带来的礼物?”幼儿认真观察,教师做引导,幼儿很快就理解了故事。
记得应彩云老师上的《幸福的大桌子》中了解三个兔宝宝职业的环节,应老师这样提问:兔老大是海员,海员是什么?兔老二是厨师,你在哪里见过厨师?兔老三是音乐家,你知道谁是音乐家?这种提问拒绝简单重复,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活跃了幼儿思维,提升了活动效果。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备幼儿。在问题的准备时要把内容和幼儿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思考幼儿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幼儿有新的挑战?哪些问题又能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幼儿的哪些新经验?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
比如:在一节《树真好》的实践课中,在第一环节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教师出示了一棵树的图片,然后直接问幼儿:
师:这是什么呀?
幼:树。
师:为什么在我们的周围要种树呀?种树有什么好呢?
幼:树可以给我们乘凉、树可以挡风……
当时,老师觉得幼儿回答的很好,与其预设的也正好吻合,但是在后面的教研中教师提出这位老师的提问局限于活动本身,提问目的单一,即目的性太强,仅仅为了诱导幼儿说出她想要的答案,而忽略了这幅简单的图片可以实现的多元价值,如可以激发和调动幼儿的相关经验等。
于是,在经过反思与各位老师的建议下,将问题设置如下:
师:这是什么呀?
幼:这是树
师:有几棵树呀?
幼:有三棵
师:你们在哪里也看见过树呀?
幼:在幼儿园里、在马路上、在小区里……
师: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种树呢?种树有什么好?
幼:种树可以挡风、给我们乘凉、给小动物吃的东西……
虽然,问题变动不大,但是教师采用了理解式提问,充分激发了幼儿自身的已有经验,一方面调整了课堂的气氛给更多幼儿提供了回答的机会,另一方面自然地衔接下一个问题,推动了活动的进展。
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使活动交流呈现多向性。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提问应叫
开放式提问,它没有统一或标准答案,不能用简单的“是”、“否”之类的词来回答。它对幼儿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幼儿必须对活动内容作进一步探究。
如:在欣赏,学习诗歌《春天》时,老师问:“春风吹来了,你觉得它像什么呢?”,课堂陷入静默状态。老师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即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春天到了,天空中、池塘里都有些什么小动物?”“柳树、桃树、小草有什么变化?”“春雷、春雨会发出什么声音?”……这时,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大家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围绕中心问题,引出了连锁性的提问,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幼儿了解问题的构成,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地淋漓尽致,找到最终答案。
特别是在讲故事时教师应当多设计一些有思维指向的开放性问题,如:
“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你喜欢谁,为什么?”
“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办?”等等。
由于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幼儿不但能理解故事,而且还能将理解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有利于幼儿积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她的语言应该是热情洋溢的肺腑之言,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运用抑扬顿挫、恰如其分的语气并结合表情等态势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昆虫”的学习活动中,老师想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了解昆虫有六条腿的特征,于是就说:“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瓢虫和蜘蛛有什么不同?”却发现很多幼儿的注意力不会马上集中过来,有的仅仅是迫于教师的指令去看和想,特别是班级里面一些活跃的孩子。
于是在下次活动中老师将问题换成:“现在有许多瓢虫宝宝和蜘蛛宝宝躲在叶子里,谁能帮我找出来吗?你是怎么区分两位宝宝的?”刺激性的语言再配上老师略感神秘的体态语,果然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区分两位“宝宝”不同的愿望也就产生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可见,教师提问时的语言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幼儿对问题的回应效果。
相信各位老师领悟了教学活动中问题设计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将它落实到自己的课堂中,我们每位老师的活动都会很精彩。下期内容我们主要探讨教师回应的相关问题。
更多教师提问相关文章请点击:教师提问 | 关于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你问对了吗?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文字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