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对教师来说意味着什么?
蒙台梭利说:“只有通过观察,才能真正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和材料,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儿童成长的需要。”
在个别化学习中,教师的观察尤为重要,“看什么”“怎么看”“看了之后怎么做”……下面这篇文章给出的答案是——先从两个视角入手!
在个别化学习中,教师需要充分地观察幼儿,这种观察既包括对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材料投放适宜性的观察,也包括对幼儿的探索过程、行为态度、认知水平、个性特点等方面的观察。
观察中会出现各种问题,看下图你有没有“中招”:
如何解决观察中的这些问题?可以先从观察视角入手。
观察,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看什么”,教师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确定观察内容:
第一是观察活动客体,即从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提供的视角来观察:
第二是观察活动主体,即从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幼儿发展的视角来观察:
两者之间虽有区别,但并非机械割裂,而是相互兼容的,通过综合分析两方面的观察信息,可以反思、调整、跟进材料,进而推动幼儿发展。
教师可以将表格中的观察内容化解到具体每一个主题、每一项个别化学习内容中,以观察重点的方式提示自己要“看什么”。
确定观察内容后,接下来要思考的是“怎么看”。在个别化学习中,教师不仅要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解读,还要关注幼儿行为发展的可能。我们尝试让教师带着下面三个问题进行观察。
首先要倾听、观察幼儿的外在行为表现,并记录下这些行为。
可以观察某一活动区域中多名幼儿活动的情况,即幼儿整体的一般行为特征; 也可以观察某一名幼儿在同一活动区域中与材料互动的行为表现,即带有幼儿个性、兴趣、年龄等特点的行为特征。
这里的“发生”,强调的是基于真实过程发生的观察。教师可以用简单的文字符号记录、影像摄录等方式加以辅助性观察。
要做到走近幼儿,教师还需要在客观观察的基础上对观察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这里的价值判断,有两个层面:
一是从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中,判断材料是否有问题,如幼儿是否喜欢、能否理解、难度是否适宜;
二是从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中,判断幼儿行为的经验如何,如幼儿的行为涉及的经验有哪些、幼儿所表现出的行为经验水平如何等。
例如,小班“小兔乖乖”主题下的“找小兔”活动,教师确定了以下观察重点: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观察到三个孩子不同的行为表现:
三个孩子的行为表现涉及对应和联系的数概念,教师通过观察进行判断:
可见,从三个孩子不同的操作方式中,教师可以解读出幼儿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
在对个别化学习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分析之后,需要思考是:如何通过互动和反馈来推进幼儿的发展?
与集体性教育活动中的指导不同的是,个别化学习中的指导相对更隐性、灵活,也更具挑战性,如介入指导、问题点拨、分享交流、材料调整……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分别作出以下回应:
在个别化学习观察中,只有明确观察视角,确立观察路径,才能在观察前做足功课,做到有的放矢。观察后,教师可以借助反思,不断优化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逐步将观察内化为一种专业自觉和习惯,最终实现和幼儿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