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博物教育强调对幼儿的“博物意识”的培养。博物教育不只是形式化的教育,它是存在于幼儿一日活动过中的教育。它要求将“广泛 关注、深入观察、静心欣赏、积极探究”的意识贯穿于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中。幼儿园课程应重视博物馆资源的价值,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的优势,在培养幼儿的博物意识的同时注重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
近年来,博物馆的教育价值受到越来越多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幼儿园开展一系列博物教育将博物馆资源延伸至幼儿园,并开展了相应的课程活动,让幼儿在收藏、陈列、探究、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学习与发展。
一、博物教育及博物意识
相对于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博物馆教育对幼儿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博物意识主要是通过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材料和环境支持,让幼儿积极自主地观察、体验、感受和探索,从而积累幼儿丰富经验的意识。幼儿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广泛关注,拓展视野、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进行体验,进而激发对事物探究的欲望和热情,主动探索并获得更多的经验知识,培养幼儿养成对更多事物“广泛关注”的意识
二、博物教育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博物教育活动强调对幼儿学习兴趣及好奇心的激发与保护,在博物活动前期,通过对幼儿学习兴趣的聚焦,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索。活动过程中,强调充分给予幼儿探索的自由与自主空间,让幼儿自主对事物进行分类尝试、对事物本质进行发掘。活动后期,让幼儿充分交流探索的过程与发现,进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博物教育中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关注幼儿积极主动、敢于探究与尝试等良好学习品质的发展是一致的。
(一)
尊重幼儿兴趣,广泛关注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儿童天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各种新鲜事物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地尝试、探索和理解周围的世界。有研究表明,听、讲和阅读等被动学习方式只能保存5%-10%的学习内容,而通过实践体验和向他人传授可以让学习者记住75%-90%内容。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owey)提出,“体验是所有学习的中心,知识是通过人与环境互动而获得的”;让·皮亚杰(Jean Piaget)说,“学习最开始都是通过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开始的”。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重视他们的个人体验,让孩子在博物馆的参观及互动过程中,自发学习,通过从“做中学”引导他们积累经验。
图1、2:让幼儿在过过渡环节和集体教学环节开展充分讨论,启发幼儿兴趣
(二)
深入观察,深度学习
观察意识是幼儿实现从玩乐到探究的重要环节。博物意识不仅仅要求幼儿对有趣的事物感兴趣,而且要能够开展有目的、细致、持续性的观察,进而深入全面的了解探究对象。此外,博物意识不仅仅强调探究对象数量上的丰富多样,而且强调对探究对象的深入了解。例如,在“树叶收集体验”的博物探究活动中,儿童能够将自己收集的树叶按规定的不同类别进行分类统计,并且能记录在观察记录纸上。这些探究活动就需要幼儿自身具备较强的观察意识,在教师及成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进而实现深层次的探究。
图3、4:在活动中帮助幼儿自主观察意识的培养
(三)
静心欣赏,学习良好参观礼仪
在静心欣赏意识的引领下,教师一方面要为幼儿提供自由自主的空间,同时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参观礼仪,做到安静参观和欣赏,培养幼儿专注投入的学习品质。博物馆不仅仅是艺术的殿堂,也是彰显我们美德的地方。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博物馆学习过程中时刻注重提醒幼儿良好的参观礼仪。让幼儿真正做到尊重文物、尊重他人、尊重公共环境,从点滴小事做起,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公民。
图5:让幼儿去博物馆参观前自主设计考察计划书
(四)
积极参与,自主探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儿童科学领域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对幼儿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一方面通过探究过程中积累科学经验,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幼儿科学态度和探究方法的掌握。在博物意识的引领下,儿童可以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力、敏感度,从而更好地理解客观事物的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图5、6:幼儿在参观博物馆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自主解决问题
三、基于博物教育的教师指导
博物教育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应当用适宜幼儿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博物情怀,不断传承历史,让博物精神在每一颗童心中生根发芽。让“博物之旅”拓展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知识,同时开启家园共育学习的桥梁。此外,博物教育的开展需要教师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一)
引导幼儿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
幼儿在建立基本的观察意识和兴趣之后,就需要教师对幼儿开展观察进行多方面的支持。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多层面的支持,才能为幼儿深入学习提供有力保障。首先,由于幼儿自发的观察往往具有零散性和随意性的特点,教师应鼓励幼儿在观察的同时调动多种感官,帮助幼儿提高对周围事物细节的关注度。例如,幼儿对石头的观察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石头的外形、温度、硬度、颜色等方面进行分类比较,提高幼儿对细节的关注。其次,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进行分享,引导幼儿接纳他人的不同观察结果,并试图尝试从新的角度进行再次观察。最后,让幼儿学会运用形容词来表述自己的体验,词汇表达自己的发现。幼儿只有在掌握了正确且科学的观察方法后,才能更好的培养自身的博物意识,我们教师应该让孩子带着观察和思考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幼儿真正的“第二课堂”,让幼儿真正实现带着感动和收获离开。
(二)
提供自由的探究氛围,充分发挥幼儿想象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和绝对的,在不同情景的问题中,需要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创造。儿童不仅有着对科学知识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他们也具备较强的创造性。对于教师而言,要打破以教师和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要给予幼儿充分探索知识的空间,给孩子充分的话语权,真正做到带领孩子去发现知识,而不是单纯的将知识带给孩子。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和引领者,要更多的用开放性和多元化的方式来激发幼儿进行思考,发散幼儿思维。
(三)
有效利用家庭、社区资源
博物教育离不开博物资源的支持,仅仅依靠幼儿园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幼儿园、家庭及社区各方面的资源,保证博物教育的高质量进行。幼儿园在充分利用多方资源的前提下,开展有助于发展幼儿博物意识为目标的系列课程,将幼儿博物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将各方面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而实现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此外,教师应该思考、开发适合幼儿的课程,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需求进行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陆淑娴.博物意识与幼儿园课程实践的新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14(10).
[2]黄灿,张媛媛.论园本课程开发的新方向:基于美国儿童博物馆教育角色演变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