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同伴关系的方法
2.1 开始建立同伴关系——瑚美是问题儿童吗?
庭院里有一个可以多人玩的大型秋千。三个大班的孩子(一个男孩儿和两个女孩儿)、一个中班的孩子(男孩儿)、五个小班的孩子(女孩儿)正在一起荡秋千一起玩耍。小班的瑚美突然嚎啕大哭起来,好像是被大班的女孩儿敲了脑袋。瑚美的哭声越来越大。于是坐在瑚美旁边的大班的男孩儿开始热情地安慰她:“好了好了,别哭了”、“你也有不对的地方” 、“敲你的裕子虽然也有不对,现在这样就是你的不对了”。敲瑚美头的裕子也开始抚摸瑚美的脑袋,说道:“对不起,但是是因为瑚美掐了明子(小班女孩儿)的手我才会那样做的”。
随后,小班的班主任过来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是因为瑚美经常去掐明子的手,用语言警告她也完全不听劝,所以大班的裕子才敲她的头试图想要阻止她。老师听了解释后,神情忧郁地嘟嚷着:“又是瑚美啊……”
接下来是发生在小班的事。这回轮到坐在瑚美旁边的男孩儿开始哭喊了。“老师,瑚美掐我!快让她住手!”男孩儿一边拨开她的手,一边向老师告状。老师便走到瑚美身边问她为什么要掐人,瑚美没有回答。“不许欺负同学!”老师留下这句话又接着干之前的工作了。过了一会儿,刚才的男孩儿又哭了起来,好像又是瑚美在掐人。老师又走到瑚美身边责备瑚美。不久之后又听到了哭声,这次是瑚美前面的女孩儿。老师很头痛的走过去狠狠的责备了瑚美,可是瑚美的表情(几乎面无表情)仍然看不出丝毫变化。她也几乎不看老师的眼睛,只是东张西望地看着四周,然后趁机从教室里跑了出去。此时老师又不可能扔下其他的孩子去找瑚美,老师正犹豫着,大班的孩子就带着瑚美过来了,说道:“老师,瑚美打扰到我们了”。
又过了一会儿,这次是瑚美开始哭起来了,貌似是同班的男孩儿咬了瑚美。好像是因为瑚美太多管闲事,整天没事找事给大家添麻烦,比如用画画用纸的角去戳别人的喉咙妨碍别人画画等,为了阻止她这些行为才咬她的。老师虽然理解这个男孩儿的心情,但同时也教训男孩儿咬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不对的。男孩儿的眼里闪烁着泪光,之后一小段时间就决不服从老师的指示了。瑚美还是老样子,没有停止继续去攻击别的孩子。
用手掐人、挠人、用画画用纸去戳其他小孩儿的喉咙这些行为都属于攻击行为,被欺负的孩子们就算哭喊也没能制止瑚美。而且在过程中瑚美还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老师们也拿瑚美毫无办法,很是头痛。像这种老师们都没办法对付的孩子,在教学现场中我们大多称之为“问题儿童”。可是这样简单地就把瑚美叫做“问题儿童”真的没问题吗?瑚美的行为真的是攻击行为吗?
我们看可以到瑚美一边用画画用纸去戳其他小孩儿的喉咙,一边歪着头观察其他孩子的面部表情,就像是在观察弄清其他孩子的反应一样。同样地,用手掐人、挠人的时候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行为。难道瑚美的行为不是她对其他孩子的一种探查行为吗?看看自己的行为能给其他人造成怎样的影响,结果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瑚美可能是想弄清这些问题吧。并且,这些行为是瑚美认识自己的第一步,也是她认识他人的一个出发点。
再把咬瑚美的那个男孩儿的行为放在一起考虑一下,表面上看咬人属于攻击行为,实际上我们可以推断出那是由于为其他孩子着想而做出的反应,也是对其他孩子的关心以及有兴趣的一种表现。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只通过看到的一部分行为就擅自下结论,要能推断出引发这些行为的背景、动机、目的等。这也是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让孩子们先感受到其他孩子的存在,对他们产生兴趣和关心,然后再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加深对其他孩子的认识,进而开始建立同伴关系。像瑚美这样稍显极端的行为也是其中一种。在建立同伴关系的过程中,会有愉快地一起玩耍一起笑、被安慰之类的积极的经历体验。相反,也会有围绕着一些人和事纠纷争吵不断之类的消极的经历体验。从这些积累的各种各样的经验中,我们学会了怎样建立同伴关系的基础。也正因如此,幼儿时期可以说是之后漫长人生道路中交朋友(建立人际关系)的开端。
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一剂特效药,它可以治愈孩子们的心灵。比如伤心时朋友的安慰可以让孩子们破涕而笑,瞬间成为止泪的特效药。这些都让我们感到了在幼儿之间同伴关系的重要性。
文章由小板凳作者节选、翻译自:森楙(もり しげる)编《幼儿教育学》,教职科学讲座 第10卷,福村出版社,Pp80~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