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叫做“等”的幼儿教育方式——在建立同伴关系中教师的角色。
3.1 “儿歌游戏”
整体来看,凛爱是一个在所有幼儿中和其他幼儿接触较少,游戏的时候也常躲在老师身后一个人玩耍的四岁小女孩。但是仔细观察凛爱在游戏场合时的样子能看出她明显对别的幼儿正在玩的游戏很感兴趣,想要参与其中和大家一起玩耍。因此为了给凛爱制造一个和大家玩游戏的契机,以及通过游戏来加深幼儿们之间的伙伴关系,幼儿园的班主任教师导入了儿歌游戏并探讨了其效果。关于选择儿歌游戏的理由,班主任教师表示因为它是身边熟悉的游戏比较有亲切感。而且能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一边绕圈一边唱歌,通过身体接触能感受到与其他幼儿的温暖的心的交流以及亲切感。此处以建立不能和其它朋友愉快玩耍的幼儿的人际关系为目的,简单地介绍一个实例。
儿歌游戏导入第1天:因为老师的号召在室内进行了“儿歌游戏”的其中一种“花一匁”。
(“花一匁”是日本儿童游戏的一种,小朋友分成两组,边出“锤子剪刀布”,边唱“胜了好开心,要得一个人”互争对方组员)。游戏的时候带头的幼儿们很快集合好了开始游戏。凛爱在窗外眺望,没有表现出对游戏有兴趣。
儿歌游戏导入第5天:
柚子:“老师,我们来玩另一个游戏吧。”
教师:“好啊,那我们去找小伙伴们一起玩吧。”
刚史:“老师,让我也加入一起玩吧。”
教师:“你问问柚子。”
刚史:“柚子,让我一起玩吧。”
柚子:“好啊,你加入这一组吧。”
在幼儿园教师的协助下建立起幼儿们之间的关系,游戏从老师主导型开始转换成了孩子主导型。这时候凛爱也开始对游戏产生了兴趣,开始到一旁观看他们游戏。
儿歌游戏导入第9天:
博司偶尔会在凛爱的身旁说:“一起玩吧”。老师也当即拉着凛爱的手加入来游戏。凛爱虽然一开始看上去有些犹豫,但是还是参加了游戏。从那天以后,老师只要邀请她一起参加游戏,她也开始和大家一起玩游戏了。但是因为还没记住歌词,她只是牵着其他幼儿的手前后摆动。看不见凛爱的笑容,从始至终都是一副紧张的表情。
儿歌游戏导入第12天:
孩子们叫老师一起来玩“花一匁”。
教师:“一起玩吧。也叫上凛爱一起玩吧!”
佐由梨:“凛爱,快来一起玩花一匁!”
这一天第一次有小伙伴邀请凛爱一起玩游戏,凛爱露出了笑脸加入了游戏。歌也开始会唱了,开始渐渐地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和跟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儿歌游戏导入第20天:
听到了歌声“花一匁”,老师回头张望发现包括凛爱在内,平时很少和其他幼儿一起玩耍的幼儿们也开始自己加入游戏了。这一过程中虽然有凛爱一个人玩的环节,但是凛爱大声地唱着,还重复着歌中的动作。开始有了能一起安心玩耍的小伙伴。
以上的实例虽然只介绍了该实验的一小部分,但是对于“在建立同伴关系中教师应该怎样发挥作用呢”这一问题,该试验提供了很多建设性的答案。
3.2 教师的角色
首先,在以上实例中教师成功地培养了幼儿们的伙伴关系。当幼儿叫老师一起玩其他游戏的时候,老师回答“好啊,那我们去找小伙伴们一起玩吧”。这样使关系延伸到了同伴之间。当刚史说“老师,让我也加入一起玩吧”时,老师回答“你问问柚子”。像这样把其他孩子放进来,游戏从老师主导型开始转换成了孩子主导型。从柚子的“好啊,你加入这一组吧”里,甚至能感到充满活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孩子们传递信息。孩子们叫老师一起来玩“花一匁”。幼儿园教师说“一起玩吧。也叫上凛爱一起玩吧”,佐由梨便叫道“凛爱,快来一起玩花一匁”。第一次被小伙伴邀请的凛爱心里有多高兴,从之后的笑容以及游戏的发展就能看出来。在培养幼儿的伙伴关系过程中,教师们的重要职责就是让他们感受到伙伴的存在,让他们开始关心其他的小伙伴。
另外如果要举出该实例最有魅力的优点的话,应该是它切实实施了“等”这一个教育方式。实际上到凛爱自己开始参加这个游戏的时候,教师其实等了20天。从开始计划的阶段算的话应该有超过一个月的时间了。老师慢慢见证着孩子们微妙的变化,没有强迫他们加入游戏而是一直耐心地等待着。如果是你的话,也能“等”吗?不会因为周计划和日计划的束缚,每天竖起“大家要一起好好相处好好玩”的旗帜强迫孩子们参加游戏吧。
让孩子们自己活动、独立思考、创造、行动,这样才是今后理想的幼儿教育的形态。这正是以自由游戏为中心的幼儿教育,是让孩子们精力充沛自己活动的幼儿教育。为了能让孩子们的自由活动,幼儿园教育应该从以幼儿园老师领导命令型转为“等”这一幼儿教育方式。被强迫玩的游戏是不会快乐的。被强迫的建立友好关系的游戏也是不会长久的。幼儿园教师的“等”会成为一个快乐的集体,甚至是一个培养友好的人际关系的根基。
文章由小板凳作者节选、翻译自:森楙(もり しげる)编《幼儿教育学》,教职科学讲座第10卷,福村出版社. Pp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