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同样的事,会因为不同的说法而使主旨变得完全不同。生活中,明知对方已经人到中年,却并不直言“你老了”,这是人之常情。
一次, 办公室的同事们在闲聊。一个年青的同事眉飞色舞地描述:“昨天,我在马路 上看见一个女的,穿了一条花裙子可好看了。我走到她前面想看看裙子的款式,哎哟!吓我一大跳,那个女的很老的。”回头看见我坐在一边,脱口就说:“应老师,那女的比你还老。”
顿时,我胸堵语塞。自然马上有人提醒:“哎!怎么说话呢!”年青同事急着解释:“哎!我不是说 你老,是说那女人老。”
显然,她不拥有良好的说话技巧。
许多年前当过团支书,年终被领导召集要求交流工作小结。交流完毕,领导面带愠怒总结:“各位书记对今天的小结不重视,小结的质量很差,几个高中的比幼儿园小结得还差!”
顿时,我感觉受到了轻视。
显然,他也不拥有良好的说话技巧。
好的说话技巧,就是能把话直接说到别人的心窝里。
幼儿园午睡的卧室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个孩子半坐起,伸长脖子东张西望。这时,如果对他说:“东东,你伸长脖子看什么啊!”那么,不仅这孩子不会躺下,而且其他孩子的头也会纷纷抬起,因为大家都想看看东东到底看到了什么好东西。这时,如果这样说:“哦,大家头都枕着枕头,睡着了吗?”东东就会埋头躺下了。
所以,为人、为师、为领导,如果能把话说到别人的心窝里,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发现:选择适宜的角度,能够把话说到别人的心窝里。
一次异地公开教学,当我和初次见面的孩子刚坐定,发现一个男孩不时地回望着观摩席,像是在寻找什么。
我问:“嗨,你找什么啊?”
男孩怯怯地说:“找妈妈。”
我帮着找:“他妈妈在哪里啊?请您举一下手好吗?”于是,大家都看见了母亲高高举起的手。
我用热情的声音对男孩说:“我知道,你想让妈妈为你骄傲。好!我们开始上课。”
第一个互动回合,我便毫不犹豫地请男孩发言(一般地,集体活动的第一个问题难度较低)。等他话音刚落,我欢喜地说:“瞧!你真的让妈妈为你骄傲了。”同时,竖起大拇指示意他继续“加油”。
之后,男孩的头再也没有回望过,眼神奕奕兴致勃勃地专注于课堂。
就这样,我把男孩的羞怯和依恋,转化为自信、勇气等良好的情感。
活动结束后,母亲牵着男孩的手,来到我面前:“老师,您真会说话啊!换做平时,他早就哭了。”
我体会:从孩子当下的心理需要出发,比较容易把话说到孩子的心窝里。
那么,是不是只要说好话就容易把话说到别人的心窝里呢?不见得!过于轻率或频度过高的类似“你真棒”之类的好话,有时也会让孩子神情黯然。
我发现:当孩子单腿跪坐在椅子上听课时,“这样坐久了会累的”要比“坐要有坐相”更能说到孩子的心窝里;当孩子用餐大声说笑时,“有好玩的事吗?快吃!吃完了尽情地笑”比“吃饭时不要说话”更能说到孩子的心窝里;当孩子在教室里奔跑时,“弄伤了怎么办”比“教室里不许跑”更能说到孩子的心窝里……
我体会:从自身的感受出发,比较容易把话说到孩子的心窝里。
值得研究的是,如何把“教学用语”,也能说到孩子的心窝里。
一个著名的校长曾这样比喻:一个老师用上海崇明方言对一个美国学生讲了五遍“功的原理”,学生依然说:“不懂!”请问:是老师笨还是学生笨?
轻松一笑过后,我们不禁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是否也经常会将教学中的有关概念和原理,直接地灌输给孩子,而不管他能否听懂?是否也经常会对孩子说一些他们从未听到过的话?
一个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回家对奶奶说明天要带“知了”。第二天,带着奶奶千辛万苦找来的“知了”去了幼儿园,不料却被老师批评:“小耳朵没听仔细啊,我是要你带‘资料’”。
天哪,小班孩子哪懂“资料”啊!
我体会:从已有经验出发,比较容易把话说到孩子的心窝里。
面对孩子,如何有效地实施教育,幼儿教师要拥有把话说到孩子心窝里的技巧,那么,师幼之间,阳光和煦和心悦诚服的景象就会经常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