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22日前后为夏至,北半球这一天白昼最长,黑夜最短,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气。1933年的6月20日,鲁迅写信给散文家林语堂,信中提到一个谜语“虫二”。原来这两个字是唐伯虎出的一个谜语,题在美景之处,是“風月无边”的意思。虫是風字无边,二是月字无边。鲁迅自幼就喜欢猜谜,小时候每到夏夜,在家门口大桂树下,祖母摇着大蒲扇,教他猜谜。鲁迅在小说中把儿时的猜谜乐事生动有趣地描述了一番:
吃过了晚饭,还有几个跑到庙里去做游戏、猜谜。
“你猜。”一个最大的说,“我再说一遍——
白篷船,红划楫,
摇到对岸歇一歇,
点心吃一些,
戏文唱一出。”
大家猜了半天,说出来的都不对,“哼,你猜不着。我说出来罢,那是鹅。”
谜语的制作和猜谜语也是有意思的事情。幼儿都喜欢猜谜语,在猜谜过程中,其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都得到很大提高,猜谜语的过程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采用教小朋友猜谜语这一活动,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有意思的谜语,这样幼儿喜闻乐见,会极大提高教育效果。我们小时候,谁没有猜过:“红公鸡,绿尾巴。一头攥在地底下”呢?儿童识字时猜:“一个人,他姓王。兜里揣着两块糖”。
按社会学者郑也夫所言,后物欲时代即将到来。一些人休闲的异化和消失,导致个人康受损和社会道德滑坡。未来社会需要的,既不是只知努力干活的工作伦理,也不是只知拼命消费的消费伦理,而是从休闲的中道原理出发,在工作与消费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只有这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才成为可能。
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游戏的好坏、高下是其内容所决定的,与价格无关。时下许多玩具,价钱很高,然而不一定好玩,高价是被商人操纵的,早已告别了游戏的性质。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美国克雷伯等著《休闲社会心理学》一书,将休闲活动大范围分类,加上笔者考虑到的:
——大众传媒:电视报纸杂志电影,网络电脑手机。
——运动活动:身,团体运动,个体运动,双人运动。
——文化事件:音乐会,唱歌,歌剧,舞蹈,各种戏剧。
——户外活动:郊游旅游,钓鱼狩猎,园艺,划船,观察大自然,野营。
——社会活动:拜访与接待亲友,约会,聚会,交谊舞,游戏。
——兴趣爱好:琴棋书画摄影等,木工缝纫等各种手艺,收藏邮票古董钱币等,各种活动。
教师可以从中挑选适合幼儿的活动,但是这些需要教师知识丰富,一双慧眼。因此腹有诗书气自华,以其昭昭,才能使人昭昭。这当然要求教师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文理兼备;要求教师在闲暇时间自身便有康的兴趣爱好,对生活充满激情。
闲暇是指一个人除参加劳动外的属于个人支配的空余时间。生产力越发达,劳动者的闲暇时间就越多。闲暇时间的支配反映了一个人的需要、兴趣爱好和价值观、人生观,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闲暇时间是儿童社会化的的重要方面,因此,重视和发展闲暇教育,培养科学的闲暇价值观,传授利用闲暇时间的技能、技巧,是提高、充实人的精神境界,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发展个性,恢复体力,建立康生活方式的重要课题。
科学是求真、验真,关心“真相”;人文是求善、行善,关心“超越”;游戏是求美、造美,关心“和谐”。从闲暇教育的角度,应有分别对应科学、人文和游戏的理性教育、人性教育和灵性教育,三性缺一不可。世界上真善美的事物到处都是,但需要人的悟性,需要人的敏感,需要人的聪明,需要人的胃口。不然,到了跟前也发现不了。谜语和趣题等需要人动脑子,“天运人工理不穷”,使得孩子脑子活,使得成人有兴味,使得老人不痴呆。幼儿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幼儿的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其接受教育权利的基本方面。教师要开展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在玩中学,玩中练,玩中做,玩中乐,在玩中获得身心的康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美军驻欧洲司令到一个普通德国人的家庭去作客。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此时百废待兴,这家德国人住在一间半地下室,简直是家徒四壁,家里几乎一无所有,温饱都成问题。司令发现屋子的中央只有一张桌子,桌上没什么东西,然而却有一瓶盛开的鲜花。这个美国人顿时感慨万分,说这个民族不得了,了不得,别看现在不济,会很快腾飞。因为,在如此困难条件下,鲜花透露了一个信息,就是德国人对生活仍然有信心,有品位,有向往,有追求。果然,短短几十年后,现在的德国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
现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人们的价值观已经由工作轴心转变为休闲轴心。你如果在星期天、星期六打电话去和他谈工作的话,他会认为你很不礼貌。他在业余时间也可能欢迎你到他家去,欣赏他种的花,喝他现磨的咖啡,唯一的条件是不能做工作的事情,不能谈工作的话题。这种变化是人类发展的趋势。21世纪,无所事事使人无聊,一味快节奏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状态则容易导致各种疾病。因此,一个人如果有一个轻松和谐的家庭环境,适当休闲使人恢复精力,可以在一天紧张学习和工作之余,到了家里,从体力上到心理上彻底得到休息。2007年起,意大利人设立了一个新的节日,以每年的2月19日为国际慢调生活日。慢调不是拖延、迟到、犹豫和罗嗦,而是希望生活在一个更人性、更美好的世界里。那应该是一种平衡,工作时工作,玩乐时玩乐;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因为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步调和节奏。张弛有序,实在不仅是自身保之道,也能使得幼儿教育更加有效。
杨忠,男
全国优秀教师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康教育研究中心1987年开始进行心理康教育研究;
现任北京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顾问
全国十佳中小学心理康教育支持专家
发表“北京中小学心理康教育的发展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5期)等论文数十篇;
有专著《家庭心理康教育》(开明出版社2012年)等十余部;
参与多项教学、心育、家庭教育、生涯教育、公民教育课题研究。
被北京市妇联评为首都家庭教育三十年公益奉献人物;
获全球华人正向心理学会、中国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国际论坛颁发的“优秀社会贡献奖”;
获北京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与北京教育心理学研究会特别贡献奖。
连载杨忠老师的著作
我们期待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推广属于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
更期待幼儿教师群体
不断学习、钻研
做有思想、有深度的教育工作者
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