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季的第五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7月7日左右。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到极点,故名也”。《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大意为,天气至此,开始真正转热,只因暑热之气未达极,因此得名“小暑”。
小暑三候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一候温风至 | 小暑过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二候蟋蟀居宇 | 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三候鹰始鸷 | 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说文解字
在上古时代,先民把夏至之后的日子形象地称之为“暑”。暑者,从日者声。日者,意此时大地上万事万物,连人在内,都是日者,都为太阳所照耀。
暑字,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日、土、日三个字的组合会意,即土地上下都有阳光的炎热照耀,
这几十天的时空,湿而热,最为难熬的。为此我们的祖先又将这几十天分成小暑,大暑,处暑几个节气。
小暑习俗
吃黄鳝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各地经典菜肴几乎都有以黄鳝为原料的。黄鳝生长在水岸泥窟之中,最滋补、最味美的莫属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另外,这个时期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根据冬病夏治的说法,此时用黄鳝滋补更能起到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的作用。
头伏饺子二伏面
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旧时有小暑“食新”迎丰收的习俗,小暑过后,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好饭后,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还可以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再搭配新上市的蔬菜。
吃暑羊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小暑の物候
番茄满架沉沉
雨后赏粉荷与银珠
庭院蟋蟀声声
冷饮和西瓜怡人
解乏的午后小憩
木槿满街,朝开夕落,温柔的坚持
小暑の诗歌
《小暑六月节》
薰风愠解引新凉,小暑神清夏日长。
断续蝉声传远树,呢喃燕语倚雕梁。
眠摊薤簟千纹滑,座接花茵一院香。
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
——摘自郭楷《晚晴簃诗汇》
《安禅逢小暑》
唐.李频
却接良宵坐,明河几转流。
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静室闻玄理,深山可白头。
朝朝献林果,亦欲学猕猴。
在安静美好的夜晚静静打坐,月光下的河流蜿蜒曲折。修禅时正巧赶上小暑节气,而入秋时则身体有些抱恙。在静室中细细聆听玄理,平静心情可以入山隐居直至白头。每天早上猕猴会献上林中野果,这样闲适的生活让诗人也忍不住效仿。这是一首修禅诗,诗中表达的是一种清净无为的思想,也表现了诗人对这样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温热的夏风突然来到,原来它是追随着小暑的脚步而来。竹林被风吹动的声音预示着即将落下的大雨,山色昏暗得仿佛已经响起惊雷。由于夏季的雨水颇多,门窗和庭院台阶都长满了幽幽青苔。苍鹰感受到阴雨天气,忙着练习搏击长空,而蟋蟀在田野上则感受到肃杀之气。整首诗没有用过多的描写手法,只是细致描绘了小暑时节具有特点的景物,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苦热》
南宋·陆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
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
坐觉蒸炊釜甑中。
夏日苦热,诗人运用大量比喻来表现炎热的天气。房屋上的鳞鳞瓦片如同构成了一条条火龙,即使一动不动也会有汗珠滚落。自己不能凭借羽翼飞至酷热笼罩之外,只觉得自己如置蒸笼之中。形象生动的比喻表现出了小暑时节的炎热天气,而最后一句说好像身处蒸笼则让人读来颇有感同身受之意。想必在这样的天气里读到这句诗也不免会心一笑吧。
下个节气为大暑,欢迎持续关注
图片和部分文字来自网络,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