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8日前后,露气寒冷,将凝结,是为寒露。此时农历大约为九月初九,为重阳节。重阳节的传统是佩带茱萸和登高,这在古代都是为了防病。十进制是由于人类老祖泥盆纪鱼有十根趾骨。中国人认为:十有完美的意思。有一个成语叫做十全十美。
林语堂先生说:“幽默”就是幽幽地听、默默地想。玩幽默的人不太拿自己当回事,不太拿权力当回事,不总想教育、教训、教诲、教导别人,而是从骨子里觉得权力不是万能的,别人也是人,这样的人就算是有点错,也还是个挺不容易的人。其实人们要是都这么想,我们的民族可能就不会遭受残酷内战、文革浩劫、野蛮拆迁、骗子横行什么的了。经常读有趣的书,就容易成为有趣的人。
世界上有一本名著叫做《十日谈》,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家乔万尼•薄伽丘所著的一本写实主义短篇小说集,是本有趣的书。1348年繁华的佛罗伦萨发生一场残酷的瘟疫,是可怕的黑死病。城里丧钟乱鸣,死了十多万人,在整个欧洲,因此病而死的人多达一千万人。隔年薄伽丘以这次瘟疫为背景,执笔写下了《十日谈》,内容是讲述七位女性和三位男性到佛罗伦斯郊外山上的别墅躲避瘟疫,这十位男女就在赏心悦目的园林里住了下来,除了唱歌跳舞之外,大家决定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来渡过酷热的日子,这样每天共十个故事,共十天合计讲了一百个故事,即《十日谈》的内容。这些故事中除了对于现实生活的描写、爱情的称扬、商人的智慧和才干之外,同时对于当时的帝王、贵族、教会等等势力的黑暗面加以无情揭露和讽刺。因此《十日谈》完成后薄伽丘备受教会势力的咒骂攻击,这些打击使他一度想烧毁他的著作,幸而好友兼诗人的佩脱拉克加以阻止,也才使得《十日谈》这部杰作得以保存下来,这是一本幽默有趣的小说。这本杰作在文革期间当然成为禁书,现在则可以买到。
《十日谈》开启了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之先河。后来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法国马格里特•德•纳瓦尔的《七日谈》以及中国马识途《夜谭十记》(电影《让子弹飞》来源于此书)都是摹仿《十日谈》的作品,这些书的特点是幽默有趣。
教师读了书,尤其是小说,很多时候不见得立竿见影,马上在幼儿教育中就有用。但对于人的素质提高和思维改进,却有看不见的巨大功效。就像人进食,不一定哪一口变成肌肉,但进食必然对康有用。教师即使读似乎是无用之书,最终也会有无用之用,无用之用乃大用也。思维就是对信息进行加工,人的思维本领是其他动物望尘莫及的。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心之官则思。”所有的那些有成就的教师,都是长于思索、有高度判断力的人。教师为了增进智慧,一定要把“为什么”挂在嘴边上,直到再没有“为什么”可提时,你对那个问题才算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读书“有没有用”却经常不是个好问题,现在没有用,可能将来有用;这里没有用,可能那里有用。1888年,29岁的德国人赫兹发现了电磁波,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这时就有人问他,说是这电磁波有什么用处呢?赫兹一脸呆萌,说是不知道。斗转星移,130年后的今天,无论电视、手机、电台、飞机、wifi、网络、机器人、无人机,方方面面,电磁波已经无所不在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每一个识字的人都喜欢读有趣的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全世界也就是这八部书:经史子集、古今中外。对爱读书的人来说,一书在手,其乐也陶陶。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曾经应埃及王国托勒密一世的盛情邀请,到亚历山大城主持数学教育。托勒密一世经常求教于欧几里得。有一次他问欧几里得:“学习几何学,有没有便当一点儿的途径,一学就会?”欧几里得毫不客气地回答:“陛下,很抱歉,几何学里面没有专门为您开辟的大道!”一个人读书目的不纯,像什么“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之类,就容易浅尝辄止,难以优秀。一个人不容易想到,某一天邂逅的一本书,会对他后来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记得某著名相声演员曾经嘲笑小学数学的一道应用题——水箱问题,说这个水箱有一个龙头进水,则24小时水箱可满,另有一个龙头出水,18小时则水箱排空,现同时打开进水出水两个笼头,同时进出水,问多长时间水箱可满?他的这种嘲笑是完全错误的。那是一个极为简练有用的数学模型,物流、人员增减、半导体中的扩散等都要用到此模型,这个模型代表的事物,是有进有出的变化,在科学和生活中许多场合都会遇到,人应该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微积分,才更加自然而然,而微积分是高等数学的基础核心,应用非常广泛,思想极其深邃。
约公元前200年时的古希腊系统化了的圆锥曲线理论直到约2000年后的公元1619年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中才得到运用,科学的理论迟早会大放光辉。不爱读书轻视基础科学的人其实是无知、盲目且短视的。大数学家陈省身在香港中文大学作《什么是几何》的讲演:“中国千余年来发展不快,在于中国数学太注重实践,而忽略了许多暂时没有应用的理论。”读书与弈棋相通。弈道有言:“用虚不如用实,用巧不如用拙;制于有形不如制于无形;臻于有用之用,不如臻于无用之用”。读书也是如此,其实我们对整个科学理论与宇宙规律,也都应该持这样的态度。
教师读书,可以完善人格,也是为了探寻事物,也包括保育教育工作的规律。规律也称为法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它是反复起作用的。教育规律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对丰富的教育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认识规律。《读书八戒》说:一戒满,满则无求;二戒骄,骄则无知;三戒惰,惰则无进;四戒浮,浮则不深;五戒躁,躁则无获;六戒急,急则不达;七戒粗,粗则易错;八戒袭,袭则无创。
教师很高的境界是清静无为,不瞎折腾,安静读书研究。静意味着安详、宁静、汲取、思考,意味着淡泊、优雅、温柔、恬静。静会让我们远离急躁、浅薄、轻浮,有境界之美。那种恬淡和投入,与当下许多人喜欢夸张的无所顾忌地秀自己的习惯很不同,显得气质独特。一个教师宁静的心理状态,需求很少,能够超越凡尘,拒绝喧嚣,从而净化心灵,升华人生境界。我们如果静下心来阅读与思考,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在浮躁中镇静;在危机中冷静;在人群中文静;在喧嚣中安静;在压力中平静;在生活中宁静。让我们静静地读书吧。
杨忠,男
全国优秀教师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康教育研究中心1987年开始进行心理康教育研究;
现任北京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顾问
全国十佳中小学心理康教育支持专家
发表“北京中小学心理康教育的发展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5期)等论文数十篇;
有专著《家庭心理康教育》(开明出版社2012年)等十余部;
参与多项教学、心育、家庭教育、生涯教育、公民教育课题研究。
被北京市妇联评为首都家庭教育三十年公益奉献人物;
获全球华人正向心理学会、中国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国际论坛颁发的“优秀社会贡献奖”;
获北京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与北京教育心理学研究会特别贡献奖。
我们期待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推广属于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
更期待幼儿教师群体
不断学习、钻研
做有思想、有深度的教育工作者
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