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一言难尽的“棉花糖实验”——延迟满足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本文导读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小孩子抱着某个想买的玩具在超市收银台旁边哭个不停,小脸哭的通红就是想买。而孩子的父母则站在身后坚决不同意:“就不给你买!不能你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开了这个头,就没完没了。”
父母给出的解释是“说了给他买彩笔了,能画画,多好啊。成天就要玩具,有什么用,这可不能惯坏了。”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这一切大概都源于对“延迟满足”的尊崇。但是这种方式真的好吗?延迟满足的前世今生又是什么样的呢?

 

棉花糖实验——延迟满足的鼻祖

 

一言难尽的“棉花糖实验”——延迟满足-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实验过程:

棉花糖实验,是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斯坦福大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Mischel)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他先后在600名3-6岁孩子之间做了这个实验:

第一批有32个孩子参加,最大的5岁8个月,最小的只有3岁半。孩子们可以选择一样食物(有时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巧克力等等),然后被要求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美食面前做出选择:

1.  如果能坚持15分钟不去吃掉面前的棉花糖,那么15分钟之后会被额外奖励一块棉花糖。

2. 如果没坚持住吃掉了,那就没有额外的奖励了。

然后米歇尔教授离开,房间内的摄像机记录下了孩子们面对诱惑的各种真实表现。

时间到了,结果差不多约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真的坚持了15分钟,并且得到了额外的奖励。三分之二的孩子吃了棉花糖。

实验跟进:

1986年,实验小组回访了这一批获得额外奖励的孩子,发现他们很多方面比同龄的孩子表现优秀;

1990年,又有一次跟踪调查,发现当年实现“延迟满足”得到额外奖励的孩子,在SAT的考试中成绩比同龄人更加优秀;

2011年,第三次跟踪调查发现,那一批得到额外奖励的孩子已经步入中年,在事业生活方面,的确相对来说比较成功。通过脑核磁的扫描,研究者发现:延迟时间较长的人前额叶皮层比较活跃,而延迟时间较短的人腹侧纹状体相对更活跃一些。

 

实验后的影响

在这次实验中研究者发现:能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以及其他指标。而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更容易身体肥胖;更容易沾染毒品。

这个实验在社会上引发了广发的关注和认可,掀起了“延迟满足”的浪潮,很多人将这个实验简单地归结于“成功来自于自控力”、“缺乏自控力,再聪明的孩子都没用”。很多成人开始对孩子试行延迟满足的方法,比如:
孩子从小就被训练自己入睡,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孩子喜欢一个玩具,不能马就买给他,通常被告知“下一次”;

孩子哭了不能立马抱立马问,必须要先自己一个人待一会,冷静一下……

 

实验升级:棉花糖实验进阶版

其实,“棉花糖”实验还有一个进阶版。

罗彻斯特大学教授 Celeste Kidd,重做了这个实验。不过,在“棉花糖”实验之前,她将孩子分成A、B两组,同时让孩子们和她的同事一起画画,旁边放了一盒用过的蜡笔。一位同事会告诉孩子们,“可以现在使用旧蜡笔,或者等她去拿一些新的更漂亮的蜡笔”。几分钟后,A组的同事拿着新蜡笔回来了;而B组的同事空手回来,和孩子们道歉地说,“对不起,我记错了,其实没有新蜡笔了。”

之后,同样的情况又重复一遍,这次是许诺有新的贴纸,同样,A组孩子得到了新贴纸,而B组孩子再次得到一次道歉。经过这两次前期的“热身”后, Kidd才引入了“棉花糖”实验。结果非常令人震惊,A组(也就是成人两次都兑现承诺的那组)的孩子通过测试的比例要比B组的孩子高出四倍。

 

“棉花糖实验”的作者,被喧嚣隐藏的真相

 

通过上文的升级实验,你应该会产生新的思考。

那么“棉花糖实验”的作者——米谢尔教授,是怎么说的呢?

其实,他的试验只是说明了人类婴儿早期形成的延迟满足和自控的习惯与后来的成功有重要的相关关系,但不一定是决定性的因果关系。

有些通俗读物中简单粗暴地把他的棉花糖实验简化为:培养孩子成功的秘诀就是自制力的培养。这样的简单化结论并不是米谢尔教授的本意,因为他自己也已声明二者之间是一种相关关系,很难说是一种因果关系

他在自己的著作《棉花糖实验》一书中特别提出,年龄是其中特别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讲五岁以上的孩子更容易做到延迟满足,因为四岁前的孩子前额叶皮层还没有发育完善,不可能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

一言难尽的“棉花糖实验”——延迟满足-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米歇尔教授被选为美国心理科学联合会(APS)主席,并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终身成就奖。2018年9月12日在纽约去世,享年88岁。

 

影响延迟满足的因素

所以,能否做到延迟满足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后人们对这个实验的一些细节做了更具体的分析,Summer查阅多方资料之后梳理出一下几点:

1. 年龄

 

诚如上文所说,0~6岁的幼儿身心尚在发育,4岁之前的孩子大脑前额叶皮层还没有发育完善,来自身边的安全感也尚未建立完善,这个时候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反而会导致孩子安全感的丧失。

2. 家庭的环境、社会经济地位

 

心理学上普遍认为,在稳定和安全环境中的孩子,会更有安全感和自控力,而经常不被满足被欺骗的孩子,则很难有自控力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冲动和本能,也更愿意去享受当下,这也就是人们所谓的“贫穷之人的社会贪婪心理”。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父母无时无刻的爱。我们永远无法挽回长时间不回应孩子的需求所造成的后果,以至于失去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和依赖。”

——《母爱的本质》

3. 奖励呈现的方式

 

这点当然也会有影响作用。如果把奖品(两颗糖)也让孩子们看见的话,一般来讲,大家都会选择延迟。

影响结果的因素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大家也可以多去观察总结。

一言难尽的“棉花糖实验”——延迟满足-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给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要想孩子延迟满足,请先让孩子满足。

因为真正的“延迟满足”应该是“自我延迟满足”,而不是被成人强迫去延迟满足。

在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中,2-4岁的孩子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孩子最需要的是非常亲密的亲子关系来获得自主意识和自我的认可,而不是“等一等”的训练。只有建立了充足的安全感之后,那些需要告知孩子的底线和规则,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建立规矩和边界感。童年首先要充满爱与被爱,其次才能填进去各种相对公平的规矩。这才是完整的童年。

当然,并不是孩子要玩具就要买玩具,要星星就要给星星,只是延迟满足需要建立在孩子有自主权的基础上。我们不该完全控制,更不该完全放任,适宜的爱才能更能让孩子信任我们能时常得到满足的孩子,反而不会怀抱着一个玩具执着到不撒手。而童年缺乏的安全感,他们或许会用一生的时间来找寻。

 

最后的话

 

在此,Summer想说句心里话,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我们的理念和言行关乎的是孩子们的未来,所以广泛查阅,去正当渠道,看专业书籍,深度思考,而不是断章取义,不求甚解,了解了一点毛皮(甚至连书籍目录都没看一眼)就大做文章,如果是这样,那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跟那些网红妈妈有什么区别?

一言难尽的“棉花糖实验”——延迟满足-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一言难尽的“棉花糖实验”——延迟满足-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我真的想diss一下那些不明就里一通鼓吹的人,哪怕看看目录都不会有那么多近乎“愚蠢”的教育行为吧。)

 

一言难尽的“棉花糖实验”——延迟满足-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

本文由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一言难尽的“棉花糖实验”——延迟满足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