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过年了,虽然年年都过春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许多春节习俗都已被遗忘、简化了。下面小编带大家回忆了解一下这些这些习俗,还有它有趣的故事,愿这些传统在一代代国人心中延续下去~
腊月二十三(小年)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老爷要上天”。在中国神话中,灶王老爷是中国众多居家庇佑神灵中最重要的一位,守护着康以及家庭幸福。
腊月二十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中文中,“灰尘”的“尘”与“陈旧”的“尘”有同样的发音,所以“掸尘”也就是“去除灰尘”,就象征着“除尘布新”,“摆脱陈旧迎来新生活”的意思。
腊月二十五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如今,人们并不会自己做豆腐,他们会有更多别的选择,非常常见的有:人们常把剪好的“福”字倒着贴在窗户或者门上,这样,人们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希望“幸福福气”来到他们的家。
腊月二十六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人们常常会去集市买些肉食来准备年夜饭。在过去,许多人承受不起肉食,所以他们很期待新年年夜饭能吃上一顿肉。在传统理念中,肉食代表财富。
食物必须在年前准备好,因为中国年的迷信传说中有一个说道:在新年所有的刀都必须收起。
腊月二十七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中文“鸡”与“吉祥”的“吉”有相似的发音,中国人会保留一只完整的鸡(鸡首、鸡尾、鸡脚都保留),这代表着团聚的意义。
腊月二十八
腊月二十八的中国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一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都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
俗语“打糕蒸馍贴花花”中的“花花”,指的是所有形式的中国新年装饰物,这一天,人们还会在最顶部贴好春联、窗花,还有很多人喜欢贴新年年画,就像是下面那幅画中的门神海报。在中国宗教中,在两扇门上各贴一个手持长矛的门神,可以防鬼镇宅。
腊月二十九
“二十九,蒸馒头”。在我国春节的民俗中,在这天要把腊月二十八已经发好的白面蒸成馒头,谁家的馒头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谁家就会蒸蒸日上,讨个好彩头。人们也会尽情发挥想象,把馒头做成寿桃、小动物等各种造型。
在天津,大家还会在这一天到乔香阁请中国结,取“乔香纳福”之意。
腊月二十九还有“二十九,去打酒”的俗语。由于在过去的几天中,食物都已经准备就绪了,那么中国人会在这接下来的日子里准备些酒。在旧时代,许多人承受不起买瓶装的酒。他们用自己的瓶子或者塑料袋去酒家里打酒,那里的酒会放在一个大容器里,这样的酒要便宜许多。
腊月三十(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这天要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对联”,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
当然更少不了年夜饭,在年三十晚上,中国人一般还会整晚通宵守岁。俗语叫做“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在古代,有一只害人的怪兽叫做“年”,后来,人们发现怪兽会在每年的除夕出来,所以人们在那一天聚在一起,通宵聊天,希望安全度过这段时间。熬夜的习俗,寓意着在新年远离疾病与灾难,期许着好运到来。当然,现在家人们这天晚上一般会聚在一起看春晚、集五福、抢红包了~
正月初一(春节)
春节早晨,开门炮仗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大年初一这一天还要要出门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正月初二
这一天汉族民间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习俗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北方在正月初二要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正月初三
俗语说,大年初三,老鼠娶亲,所以人们会在晚上减少活动,以便给老鼠们嫁女的时间。人们会把米饭、蛋糕或者花生放在角落,让老鼠拿走。人们希望与老鼠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以便老鼠可以给人们太平的一年。这个民间信仰主要是源于旧时代,因为那时老鼠往往给人们带来灾难。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是一个请神的好日子。
据说,灶王爷要将过去一年人类的善与恶汇报给玉皇大帝,直到大年初四才会重返人间。中国俗语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在清晨需要送走灶王爷,而在下午四点左右迎接灶王爷。在中国北方有一个传说,在这一天,灶王爷会降临,检查家家户户,因此在这一天不应离家在外,同样也有一个习俗说,这一天不要关门,以防灶王爷无法进入家中。
正月初五
大年初五习惯称为“破五节”。根据传统习俗,人们认为很多新年禁忌,在这一天都可以被打破。
这一天也是财神的诞辰。所以,在这一天人们会用大餐来庆祝,还会放烟花来吸引财神的注意,这样以保证新的一整年中都可以有财神的眷顾,从而有财运降临。
正月初六
根据传统习俗,家里通常要在这一天送走穷鬼。通过做这些,中国人希望能送走贫穷,并且在新的一年迎来幸福和好运。根据传说,几千年前穷鬼是一个皇帝的儿子。他矮小而又瘦弱,并且喜欢穿破烂的衣服,喝稀饭。即使人们送给他新衣服,他也要扯破后才穿。因此,随着时间推移,他被称为了穷子,渐渐地就变成了穷鬼。为了送走穷鬼,人们通常会将自己的破衣服、垃圾和其他脏东西扔掉。
正月初七
这天通常被成为“人日”,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人们会在这一天吃面条,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面条象征着长寿。在中国的南方,甚至是在东南亚地区,中国人会在这一天拿鱼生来庆祝每个人的生日。鱼生字面意思就是“生的鱼肉”,但是因为“鱼”和“余”发音相同,鱼生被解释为同音词“余升”,寓意为高升有余。因此,鱼生便成了富足、发财的象征。
正月初八
这天被认为是谷子的生日,它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农作物,所以这天被称为“谷日”。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天气好,则这一年稻谷丰收;然而,如果这天天气多云甚至下雨,则年歉。
“谷日”的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并不吃煮熟的谷物。这种习俗蕴涵着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
正月初九
这天被认为是道家的最高神灵玉皇大帝的生辰,这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庆祝活动之一。平常的家庭也有自己庆祝玉皇大帝生辰的方式。从新年初八的午夜到初九的凌晨4点,人们会放鞭炮。人们通常在这天祭祀玉皇大帝。在福建方言中,甘蔗听起来像“感谢”,这寓意着吉祥。因此,一对甘蔗是必须的。在祭祀前,全家人都会先洗澡来表示对玉皇大帝的尊敬。
正月初十
这天被认为是石神的生日。在这天,禁止搬动任何的石头,包括石磨,石材厂以及用石头做的中药磨床。因此,这天也被称为“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了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在是汉族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在正月初九庆祝玉皇大帝生辰这天留下了很多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汉族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在许多地区,这天之后人们将开始准备即将来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二
这天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从新年到正月十一,人们吃的食物中大多丰富且多油。因此,从这天开始,人们开始饮食清淡,清肠润燥。更重要的是,由于三天后将是元宵节,人们开始准备庆祝,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三
在中国南方,这天要欣赏灯笼。络绎不绝的中国人会在这天去城隍庙赏花灯。而这仅仅是元宵节的序幕。除了传统的红灯笼外,还有许多不同样式的花灯。灯展通常从这天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古话是这样讲的:“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
正月十四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正月十四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这天,灯会正式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像舞龙和舞狮的表演也开始在大街上演习;还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灯谜是非常传统的字谜游戏。
正月十五(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所有中国人庆祝的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元宵通常是家人团聚在一起食用的美食,有团圆美满之意。这也被叫做汤圆。据说,从公元1912到1916年的袁世凯时期,他不喜欢“元宵”这个名字,因为这听起来像“袁消”,于是,他命令改名叫“汤圆”。此外,元宵节还有舞狮子、猜灯谜、踩高跷、耍龙灯、滑旱船等习俗。但这天也正式标志着春节的结束。
本文图文来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