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儿童新媒介的使用率为50%,电视等传统媒介仍然是青少年儿童接触最多的媒体。今天上午,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2007首届全球传播论坛”上获悉,新媒介在本市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仍处于补充地位,滞后于美国儿童。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媒体传播:教育与研究”。而有关儿童与新媒介的使用与认知也成为专家关注的热点。来自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博士生的倪琳通过调查发现,在2006年上海青少年儿童平均每天的媒介接触时间中,电视仍然是本市儿童每天接触最多的媒体,平均每天1-2小时,占26.4%。相比之下,有一半以上的青少年儿童每天不接触网络。新媒体成为中国儿童的“奢侈品”,兼具作为家长促进孩子学习和考试的奢侈品。
“对于中国儿童而言,新媒介所谓的奢侈,不仅仅指价格和消费问题,而是指在儿童学习和生活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倪琳补充说明,中国家长和教育界并没有对新媒介采取完全积极的态度,而是被动地适应新环境,势必造成儿童在接受与运用新媒介上的滞后。
倪琳介绍说,早在2000年,美国70%的儿童平均上网1-2小时,虽然室外游戏、伙伴交流等仍是儿童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儿童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时间已超过了看电视的时间。在美国,儿童开发网站当老板已不是奇闻怪论。美国教育人士对此也较为肯定,因为在他们看来,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是互动的,而看电视是被动行为,并认为孩子们正在利用互联网“做研究工作”。
专家建议,中国中小学教育应尽快将新技术教育放在议事日程与实际操作流程中。老师应教会学生学会利用新媒介收集信息,加工处理数据,用电子传播工具与他人合作,发表作品,与同伴、专家和公众进行交流。
此次论坛邀请了众多海内外传播学界名家、传播业界精英、政府管理高层,深入探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背景下的传播实践、教育和研究之改革方略,共同展望新媒体技术引发的新传播产业之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