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 ( 右一 ) 在教学生们跳舞 ( 11 月23 日 摄) 。新华社记者 江毅摄
“咚――――咚――――”随着鼓点, 20 多个孩子一起跳跃、一起落下、一起做出同一个舞姿。
舞蹈很简单,排练却很艰难:因为这是些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鼓声虽然震得陈莉老师耳膜嗡嗡作响,他们却什么也听不到。
排练很艰难,但孩子们都很投入:因为随着陈莉手中的鼓槌落下,他们跳跃、起舞,就像是五线谱上的音符,共同编织出一曲可以用眼睛感观的乐章,而他们也仿佛是在“聆听”世界上最优美的旋律。
用舞蹈演绎出乐章的指挥者,就是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陈莉,刚刚这一幕是陈老师 20 余年特殊教学生涯中的一堂“普通”的综合艺术课。这门课就是要通过舞蹈、音乐游戏、体操教育的脑、体并用和集娱乐、锻炼为一体的特殊性,为盲聋生开辟一条认识和提高自我的新途径。
学校的老师们告诉记者,为上好律动课,刚参加工作时的陈莉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到歌舞团学习。“那时候,白天上班,晚上学习,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陈莉说。
在律动课教学的基础上,陈莉又组织开展盲聋生课余舞蹈队的活动。要帮助双目失明的盲生改变“盲态”,学会一些基本的舞蹈技能,增强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陈莉付出了巨大努力,自编教材,自制教具,配制录音带。由于双目失明,盲生的方位感很差,对他们进行舞蹈方位训练特别困难。但是,陈莉发现盲生对盲文的六个点位非常熟悉,于是她就将舞蹈的八个方位演变为“盲文六点位”,这样一来,盲生舞蹈方位训练这一大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陈莉还组织盲聋学生鼓号队的训练,由盲生吹号,聋生敲鼓。聋生由于听力损失,故而节奏感差,对鼓点就更陌生。陈莉针对学生的弱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其他全功能来对其听觉缺陷进行补偿。训练节拍时,先让学生用手拍出鼓点,并要求和老师的动作一致,通过统一动作来统一节奏;再用鼓敲出不同节奏,让聋生判断,然后模仿出来。经过艰苦的学习、训练,这支盲聋学生鼓号队参加了成都市少先队鼓号表演赛,并获得特等奖。
陈莉是 22 年前从成都幼儿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的。那时候,面对特殊教育与自己所学的幼儿教育专业不对口,陈莉要想进入工作角色,还需要重新“学话”――――手语。陈莉对记者说,每次给聋生部学生上课,都是在黑板上用粉笔将要说的话写出来,然后再让他们教我用手语。
现在,陈莉的手语已经用得相当熟练,还把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编成了独具特色的“手语歌”教学生唱,解决了聋生“唱”队歌的困难。为了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陈莉又将“手语歌”进一步深化,改编成“手语舞――――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教学生跳。在第二届全国残疾人艺术调演上,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演出的手语舞,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荣获表演二等奖和创作奖。
聋生部学生陈怡洁在记者的笔记本上写道:“她关心每一个同学,就像母亲关心儿女一样,她是用爱,让我们领略了全学生才能领略的舞蹈和音韵。”
var cpro_id = “u208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