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
3 月 11 日 ,乘客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在王府井地铁站排队上车(上图);一名想在复兴门地铁站下车的乘客(中)被一拥而上的乘客堵在门口(下图)。当日,北京市迎来第二个“排队推动日”,来自各行业的志愿者在北京城八区 1800 多个公交、地铁站台倡导市民自觉排队。然而记者发现,在有志愿者引导的场所,乘客大都能自觉排队;但在没有志愿者引导的地方,不少人却想不到要排队。
3 月 11 日 ,是北京的第二个“自觉排队日”。有关部门做出决定:从 2007 年 2 月起,北京将每月的 11 日定为“自觉排队日”,倡导文明乘车风尚。消息传至两会,代表委员们痛心疾首――“当排队都要投入全社会的力量进行大力倡导的时候,其公民素质也就由此可见。”
两会期间,记者时常遇到代表委员们痛批大声喧哗、随地吐痰、蛮横加队、不讲诚信、不守规矩等不文明不道德行为,但是,痛批与怒斥的最后,往往又听到这样的声音:为什么我们不能从传统文化中寻找道德基因?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明明知道井下环境危险,为什么老板还要让矿工冒死下去?”在政协工会界委员集体讨论安全生产问题的小组会上,李海滨委员提出这个困惑后说,“就是因为在执法不严的同时,还缺乏一种道德的力量,没有道德精神的束缚,老板就没有道德压力,没有犯罪感,他就总会钻法律的空子。”
李海滨委员认为,仅靠法律手段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依法治国的同时还要以德治国。
“保持社会稳定需要道德力量。实现社会稳定,要靠道德体系和道德的力量,对社会成员劝善、修养处世、寄托祈求等,从而调解政府与民众和民众之间关系的和谐,保持社会稳定。”李海滨委员认为,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人们“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美好愿景。
“当今社会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道德体系和道德力量的缺失,仅仅靠法律是不够的,难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在李海滨委员看来,弘扬儒家文化是实践以德治国的最好方式。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结晶和传承。可以帮助和劝导人们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宽容、谦和、博爱,以阳光和积极的心态、诚实守信。”“法律可以规范父子关系,却不能带来父子之间的感情和睦。而儒家的父慈子孝思想可以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很好地调理父子之间的关系和感情。”李海滨委员认为,通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可以很好地拯救当代中国人的道德缺失,培养起良好的文明习惯。
李海滨委员为此在发言和提案中建议政府进一步重视儒家文化的研究,用现代文明赋予其新的内涵,实现继承与发展,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
敬老故事列入教材
民政部原副部长李宝库是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本届政协以来他始终关注中国的老龄问题,并为此提交了多项提案。但是,今年他却意外地拿出了一个针对青少年教育的提案――《把孝亲敬老故事列入中小学、幼儿教材》。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把孝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特点相结合,将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继承和发扬光大。”李宝库委员说:“弘扬敬老传统,很重要的一条是从娃娃抓起,让每个公民在儿时就树立起孝的理念,懂得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是人生最重要的守则之一。”
李宝库委员认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应当以孝为切入点,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做个有道德良心的人。
他分析说:“目前,我们在社会和新闻媒体上开展敬老爱老教育有很大进步,但在学校和幼儿园对青少年和幼儿的敬老教育与韩国、新加坡等邻国相比,显得很薄弱。特别是在中小学和幼儿课堂教育中,有关孝亲敬老的内容很少,有的甚至没有。”
在提案中,李宝库委员建议:将古今中外孝亲敬老的经典故事列入中小学和幼儿教材之中。
“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孝亲敬老的道理,记住一个个鲜活而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而且对克服独生子女的一些弱点、促其康成长大有好处。”他还建议将是否孝亲敬老作为评价学生道德品质的一项重要内容。
国学教育走进课堂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来自江西的刘运来委员说 : “博大精深的国学代表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以此教育民众,能够形成良好的民风和公民道德。”刘运来委员建议,让国学教育进入课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刘运来委员举例,最近几年,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几个东亚国家,已经成功地运用儒家文化和商品经济相结合,创造出“儒家资本主义”模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其目的大致有四个层次,即个人道德素质的全面养成、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核心是崇尚“和谐”。这既是一种哲学原则,也是一种社会秩序和理想,是和当代社会追求个人身心康、全面发展、家庭幸福、国家安定、世界和平相一致的。刘运来委员呼吁,应该把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列入教学大纲,分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系统整合教学内容,编写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国学教材。
据记者了解,在此次两会期间,提出国学教育进入教材的绝非“孤家寡言”。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育专家纪宝成代表也提出,在各级学校教育中都应当增加传统文化所占比重。除了在《语文》等课程中增加古典文化外,还可考虑在中学增设“国学经典导读”课程,在高考命题中也应同步增加相应内容。国学经典在教材中所占比重应有明确规定。并对现行大学学科专业和学位目录进行调整,将“国学”正式列入其中,给学业合格者授予相应学位,使“国学”与“文学”、“历史学”、“哲学”成为并列的学科门类。“让儒家力量和国学思想进入课堂,以此培养国人的道德素养,提高文明水平,这是好事。”李海滨委员提醒:“但是,政府应该加强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整理和研究,许多封建迷信,保守陈旧的观念应该抛弃。”
“两会”声音
“社会公德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其实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在上社会公德这堂课。在这堂社会公德课里,每个人都严格地要求自己,才会有整个社会良好公德的形成。”―岳清友、于保法代表建议应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现在我们的社会冲突时有发生,其中有相当多的社会冲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为什么可以避免而又避免不了呢?很重要的一点是不懂礼仪,不讲礼仪。来而不往非礼也。人人讲礼貌,处处讲礼貌,形成一个讲礼貌的浓厚氛围,我们的心理状态就会有如沐春风之感,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温馨。”―全国政协委员邓伟志则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阐述了道德建设的重要。
“你有钱,可以去吃盛宴,但不能剩下大量的食品丢入泔水桶;你可以去住总统套房,但不能浪费自来水。厉行节约不是因为贫穷,而是要让节约成为一种品质、精神、教养甚至时尚的象征。”―全国政协委员徐一鸣认为,当前节约意识的缺失与我们的社会宣传教育有着非常直接的关联。
“公民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道德实践,公民道德素质的养成也在于实践。讲道德从小事做起,破陋习从自我改起。”―徐德骁委员等提出,提高公民的道德自律能力要从小处着眼,从实处着手,从具体事情和行为抓起,小到公共汽车上为需要的人让座,大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两会”连线
人行道成摆设,行人乱穿马路;乘车、乘船随意加塞儿;视“肃静”提示而不见,旁若无人地大声打电话;面对“随地吐痰罚款”的警示,有些人依然我行我素……这些生活中的场景,都在拷问社会的公德意识―我们离文明社会还差多远?
镜头一: 3 月 10 日 上午 10 时 30 分 。北京市东城区北二环公园。一位老人正带着孙子在公园的座椅上边嗑瓜子儿边休息。老人把瓜子壳随手丢在了地上,不一会儿老人面前的地上就洒满了一地瓜子儿壳。而在老人身旁半米处就有一个垃圾箱。
镜头二: 3 月 10 日 下午 1 时 27 分 。北京少年宫西门。大门两侧二十几辆自行车横七竖八地摆放着。可就在大门两侧的铁栅栏上写有“请到对面存车”的牌子正醒目地挂在那里。
镜头三: 3 月 10 日 下午 3 时 18 分 。北京景山公园。两名中年男子正在万春亭悠然自得地喷云吐雾。而“严禁吸烟”的牌子就立在他们前面不远处。
镜头四: 3 月 10 日 下午 4 时 40 分 。北京鼓楼桥。从 4 时 40 分到 4 时 50 分, 10 分钟之内在此处闯红灯的行人就有 15 个。
以上是笔者在一天中亲眼目睹的几个不文明行为。其实,不文明行为在城市生活中随处可见。有些人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随意穿行,人行道、过街天桥成了摆设;地铁口设有出站口和入站口,但总有人逆行;乘车、乘船,大家在有秩序地排队时,总有几个人加塞儿;在公共场合,虽有“肃静”的提示,但有些人却旁若无人地大声打着电话;面对“随地吐痰罚款”的警示,很多人依然我行我素……
日前,笔者就“你最讨厌的不文明行为”这一问题在北京街头随机采访了二十几位市民,超过 60% 的受访者认为,随地吐痰是最令人讨厌的不文明行为。很多受访者还表示,他们身边的不少人都有过随地吐痰的行为。
但是,当被问及“当您见到随地吐痰的现象,您会出面制止吗”?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在二十几位受访者中,只有三位市民表示如果遇到随地吐痰的现象,会出面制止,而且这三位都是老人。其他受访者要么表示,政府应该派人制止随地吐痰的行为;要么认为,随地吐痰主要是个人素质问题,要想杜绝还得靠自觉。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的受访者并不认为随地吐痰行为会影响到自己的康。
对于不文明现象熟视无睹,似乎已经成为城市人的一贯态度。“其实,大家的纵容才是不文明行为不断发生的根本原因。”一位张大爷表示:“大家越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那些不文明的人就会越嚣张。只有大家一起给那些不文明的人施加压力,他们才会停止自己的不文明行为。”
面对诸如此类的不文明现象,有人惊呼“我们的社会公德水平在日渐低下!”
“我并不同意社会上关于‘我们的社会公德水平日渐低下’的说法。我们国家的社会公德水平不是日渐低下,而是不断提高。”社会学者、兰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副院长 陈文江 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的社会公德水平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现在,城市里大家对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这么敏感,反对声这么强烈,正从侧面证明,大家的社会公德意识提高了。
“当然,当前社会还存在着很多不文明行为。”陈文江认为,之所以还存在很多不文明行为既有管理方面的原因,又有个人修养方面的原因。陈文江认为,要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重在加强社会公德教育。随着大家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不文明行为自然会逐渐减少。
但是,也有人对 陈文江 教授给出的提高社会公德意识的操作侧重提出不同意见。
“这么多年,在社会公德方面,我们究竟是采用‘法治’还是‘德治’一直都难以达成统一。因此,不文明行为就成了城市的顽疾!”一位接受采访的李律师表示,究竟是依赖个人素质提高达成公德意识自觉回归,还是采用法律的强制手段,让违法成本加大,来尽可能快地减少不文明行为,国家一直没有明确的立场,这不利于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李律师指出,北京马上要举办 2008 年奥运会,在社会公德意识培养方面就下了不少工夫,将每个月的 11 日定为排队日等,这就是政府在有意识地引导市民重视公德。
“不管是采纳‘重典’还是注重‘素质’,对于不文明行为,就是得有人出来管管。正值‘两会’,也希望代表委员们,也能关心关心大家身边的小事!”张大爷向笔者这样表达他对“两会”的期待。 ( 韩业庭 )
两会时评
解决民生问题离不开道德建设
两会开幕以来,“民生”与“法治”成为炙手可热的两大话题。前者涉及教育、医改、房价、就业,后者不仅直面物权、企业所得税两项立法,而且有多项修改或立法建议。可以说,无论两会代表委员,还是社会公众舆论,大多数人的目光皆集中于此,各种媒体的版面、时段,也无不以此为重。
热点反映民意,但热点并不涵盖全部。热点之外还有许多经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样值得代表委员和公众、媒体关注,譬如道德建设。
道德建设不似民生问题、法治问题那样“触手可及”,不好用物质(金钱)标准衡量得失。民生问题事事关乎百姓的钱袋子,法治问题也往往可以量化为经济数字,而道德则显得有些“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于是很难成为代表委员讨论和公众及媒体关注的热点。
非热点不等于不重要。如同民生不仅需要受教育、需要就业、需要住房子,而且需要受尊重、需要娱乐、需要情感交流一样,经济社会发展也包括方方面面,只问热点,忽视其他,不是全面发展。
事实上,民生问题、法治问题与道德建设息息相关,解决民生问题、法治问题离不开道德建设,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道德水准决定着许多事情的走向。
解决民生问题,舆论一致认为政府应该承担起责任。政府是由公职人员组成的,他们的素质、能力影响着执政的效果,而他们的道德水准则左右着用权的方向。如果政府官员信奉“权力即利益”,迷恋“官场潜规则”,搞权钱交易、只巴结上司,他怎么可能对人民负责,解决民生问题?为官者无德,则民生无望。
同样的道理,教育界有师德、医务界有医德、商业界有商德,社会生活中有公德,所有这些道德问题,谁能说与教育公平、医疗改革、食品安全、房价、就业乃至社会和谐稳定无关呢?事实上,两会热点中的许多民生问题并不完全是缺钱所致,而与某些相关人的失德有关。至少,如果民生各领域中的道德建设不失水准,许多问题不致发展到举国关注、两会热议的程度。
由于道德失范,由于问题难解,于是人们寄希望于法治,期待以法律的强制力来规范、约束人的行为。法律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意志,其强制性和约束力的确可以震慑、制裁违法行为,但它也不可能涵盖社会生活的全部。况且,如果社会成员的一言一行都需要法律来约束,那是很可怕的事情,也是不应该和不可能出现的局面。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与运行,主要还是靠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可的规范来保证,于是还要回到道德建设上来。
道德建设是一种文化建设,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品位情操,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和制度;既要激励与约束,也要自律与他律;既是一个逐渐积累的历史过程,又是一个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必须抓好的紧迫问题。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职业道德。为官者谨守官德应为必备条件。如果法律和纪律都不足以约束一个官员的言行,那么其官德的缺失也就成为必然。同样,教育、医疗、商业都有相关法律,但如果为师者无德、从医者无德、经商者无德,法律的实施必将大打折扣。职业道德之于民生和法治的意义正在于此。
民生问题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解决仅靠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是不够的,加强道德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重要条件。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 张刃 )
var cpro_id = “u208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