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不同的声音 同一个心声 各国共同关注早期教育与发展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不同的声音 同一个心声 各国共同关注早期教育与发展-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摘自:《学前教育》2006 12
本刊特约通讯员/华东师范大学 沈晓燕 陈臻辉 毕晓芬
本刊记者/程洁

  2006年10月13日,第27届国际早期教育年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拉开帷幕。来自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及台湾和香港、澳门等地区的近百名代表济济一堂,在“多元文化与儿童的发展’’的大会主题下,以多元文化的视角来研讨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的早期发展与教育问题,呼吁各国共同关注人的早期发展与教育。

  本次年会上,不少中外代表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认识问题的基点却惊人相似。以下摘录了主会场上部分反响强烈的声音,它们能打动与会者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精妙,更多是背后的人文关怀。

   向全社会发出的声音: 孩子 的心理、人学准备都不仅仅是 孩子 的问题

  现在的 孩子 怎么了?国际早期教育学会会长、同时也是日本学术会议“ 孩子 的心理”特别委员会成员之一的松原达哉先生认为日本儿童的心理问题愈来愈严重,而有效的对策不能单纯着眼于教育领域,譬如“好好吃早饭的习惯”、“有广场的低层住宅”、“慎重处理婴幼儿与电视、媒体的接触”,无不涉及家庭、社会等更大的系统。

  如果说心理和教育还有些距离,那么“入学准备”这个概念很多教师一定不陌生。但是,美Erikson研究院的院长Samuel Meiseh教授却指出。入学准备应该不是仅仅指儿童自身的发展情况,也意味着教师是否为儿童提供了指导和机会;当评估儿童的入学准备度时,重要的不是评估儿童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而是学校为满足儿童在教育和社会方面的需要所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入学准备不仅仅是儿童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儿童与环境的互动过程。Samuel提出的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形象地理解――

   有准备的家庭+有准备的社区+有准备的服务+有准备的学校=有准备的儿童

  有准备的儿童来自于有准备的家庭、社区、服务、学校等组成的一个有准备的系统。当年,皮亚杰在特定情境中提出了“发展在前”。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更应该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指导和机会,在过程的互动中等待儿童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等待。

   向政府发出的声音:政府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人能否更高效、公平?如何检验?

  samuel Meisels教授的发言实际上回击了近期美国政府实施的国家报告系统(Nation~ReportmgSysterm),这一系统旨在验证美国政府投资的开端计划(Head start)是否真的在促进儿童的学习,从而切实提高儿童的入学准备度。但是samuel Meisels教授认为,要了解儿童正在学什么不能靠测试,而应该通过观察性的评估;能提高儿童学习绩效的同样不是任何测试,而是教学;而要了解公众基金是否得到合理使用,应该对项目本身评估,而不是直接对儿童测评。

  美国研究者呼吁政府把投资绩效验证与教育效果验证分开。接下来的中国研究者也同样质疑了政府以财政拨款方式重点投入少数公办 幼儿园 的做法。蔡迎旗博士在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作的联合发言中表示,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主要按福利而非教育事业的思路发展,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弊端显露无遗;推动我国幼儿教育财政投资机制的改革,应该根据中国幼儿教育财政状况和国内外已有经验,按编制拨款,走内涵发展之路;设立专项拨款;改拨款为返还利润的投资;解除规制,实现与市场对接等改革方案,以期改善我国幼儿教育财政投资的效率和公平状况。

   向高校发出的声音:在高校人才培养和课程开设中贯彻融合教育的思想

  大学如何推进早期融合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方俊明教授的发言呈现了在学院组建和专业设置、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性活动中贯穿早期融合教育思想的办学思
路。如此看来,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承办此次年会也有其道理。

  除了上述的主题演讲和大会发言.本次大会就早期融合教育与特殊教育等议题分别组织了五个分会场,并围绕“学前儿童多元智能的评估和活动实践的尝试”(很遗憾未能获得主讲人同意,不能呈现讨论内容)等主题开展了微型讨论。分会场、微型讨论的内容互有渗透,比如, 幼教 师资会场中,除了关于教师发展、师幼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报告,台湾学者所作的关于学前阶段的特殊教育教师的若干发言也体现了早期融合教育的思想; 幼教 课程与管理会场中.既有紧扣主题的关于 幼儿园 课程方案编制与管理的理论研究(华师大阎水金副教授),也有《幼儿科学探究的结构、类型与特征》(北师大洪秀敏博士)这样的研究儿童、指向课程的报告;父母养育与生活环境会场的发言主题相对集中,不少代表都在关注着广义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比如行为习惯问题幼儿、农村女童等等,某种程度上也切合了融合教育的思想。

  围绕各个主题的声音或集中或分散,选摘一二,以飨读者。

   所有的儿童都能学习

  无论大会发言、还是分会场的报告.都展示了有特殊需要的婴幼儿所具有的令人吃惊的学习能力。来自加拿大的Linda siegel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只要通过以班级为基础的干预。而不是个别干预,就可以预防大部分的阅读障碍。而在早期融合教育与特殊教育分会场上,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马红英副教授所作的《智力落后儿童句法结构发展调查》报告.大大冲击了“智力落后儿童各方面都落后”的传统观念。日本筑波大学研究生院的王晓曦和车原文子的研究报告《针对学习困难儿童的重视‘数的感觉’的算术指导》,同样也展示了学习困难儿童在数学学习中“不同症状”的“相应矫治”,运用“数的感觉”指导学习困难儿童,发展其计算技能是可能的。

  在相关的微型研讨会上,大量关于融合教育的各国资料综述、不同国家的比较研究以及来自中国融合教育一线的 幼儿园 所作的实践研究也揭示了融合不仅仅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也是教育和多种社会机构的融合。

  儿童就是儿童,每一个儿童在人格和人权上都是平等的。特殊儿童只是在某方面的发展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而其他方面也如一般儿童一样。所有的儿童都能学习!

   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理解文化的多元化

  学前教育也应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体现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认同和发扬。我们应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理解文化的多元化。

  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儿童发展的一些普遍性规律依然存在。这一点不能因为强调文化的多元化而遭到否定。比如,华东师范大学的郭力平副教授的发现。无论在何种文化中,虽然幼儿知道分享的概念,但不一定表现出分享的行为;分享行为是心理理论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3岁阶段的幼儿还没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不要急于教育他。这一点在5种不同文化的幼儿身上都有相同的表现。

  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幼儿,在现实情境中往往比成人更容易适应新文化。而 孩子 的成功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创造更多促使文化融合的机会。比如.日本筑波国际短期大学的浅野房雄和中山干章发现,外籍 孩子 虽然存在语言差异障碍,但仍积极地适应 幼儿园 生活;日本儿童虽然知道国籍差异.但能接纳外籍 孩子 ; 幼儿园 教师在实践中学着如何应对、接纳、服务、照顾外籍 孩子 ;精通外语的外籍 孩子 家长也参与到园所的教学中,帮助保教人员翻译信件和口译。

  在语言领域,第二语言的习得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认同和协调发展。香港维多利亚教育机构的孔美琪女士在幼儿英语教育的比较研究中发现,由于没有文化的参与,在上海.想提高幼儿的英语水平很难,种类繁多的课程也使父母更加困惑;在香港。 幼儿园 分别以中文、英文为教学语言,入学评估时往往发现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幼儿的英语能力混乱。

  本次年会从发言到文本都使用了中、英、日三种不同的语言。但语言不同并不妨碍代表们表达出同一心声:所有的儿童都应该得到优质的早期教育,优质的早期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一个国家、地区、肤色、人种的儿童。

var cpro_id = “u2085020”;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不同的声音 同一个心声 各国共同关注早期教育与发展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