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学前教育国民性培养研究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一、社会转型对国民性培养的现实诉求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国民性指一个民族在其长期整合的历史文化中累积而成的,其大多数成员所普遍具有的、反复出现的独特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认同,其文化特质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选择相应形式加以表达或践履。它涉及人的价值观念、精神特质、性格特点、情感内蕴、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其中文化价值或精神是国民性深层的决定因素。国民性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具有公共性与个体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等特征。随着社会转型,国民性问题日益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所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即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在中国语境下“国民性”的特殊蕴意就是国民素质。教育对国民性培养主要体现在继承与创新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习得民族文化、内化民族精神,并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内化,在此基础上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实现延续国民性中优良品质的目的;另一方面,教育通过自身的甄别筛选功能,对不良国民习性进行反思,消解民族文化中不合时代要求的一面,并根据时展提出新的国民品质要求,从而促进国民性的现代化。中国社会发展转型期的教育改革,应强调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培养既对中国文化有较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同时也是在经济全球化中坚持和增强中国文化民族性的基本途径。

二、学前教育国民性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国民性培养既需要文化的教育、帮助与教化,又要有个体的体验与践行,唯有通过文化教育、个体学习及实践的过程,国民性才能不断获得现实的内容。学前教育在国民性培养方面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具有独特的优势,具体如下。

第一,学前教育在时间上处于人生起点阶段,使国民性培养效果事半功倍。

及早施教之所以重要,其一在于小时候形成的品性习惯根深蒂固,有如颜色的浸染那样,染得越早,越难以洗掉,越是年纪小时所养成的习惯越是难以改掉。其二在于婴幼儿尚未沾染不良的习气。因此,及时施加教育影响,便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即所谓“心未滥而谕教,则化易成也”。一旦恶习养成,再加矫正,非但失去了最佳教育时机,且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第二,学前教育目标及幼儿学习方式特点,使国民性培养在方法上易于儿童接受。

从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来看,尤其是社会情感和社会态度的形成,主要是个体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观察、模仿他人并在实践活动中践行,从而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获得的。即是说,儿童是在真实的人际环境中、在主动的操作过程中,获得完整的学习经验,产生社会情感并形成一定的社会态度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要求教师为幼儿建立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与同伴关系,为幼儿提供动手实践的操作机会。在开放式、参与式的环境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创新所获得的体验,对于其形成平等、探究、创新等人格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使学前教育的国民性培养成为可能,且具有更多亲身体验机会的优势。

第三,学前教育“保教结合”的教育任务,使国民性培养在内容上易于儿童内化。

国民性的培养,更多的不是基于言传或观念的灌输,而需要个体在身体力行的践行过程中逐渐养成。“保教结合”的教育任务是学前教育与其他教育阶段的最大区别。幼儿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在园时间较长,且一日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如吃饭、穿衣、睡觉、喝水、如厕、午休、室内外活动和游戏等都是其学习内容。学前教育这种独有的“教”和“养”的教育方式,使儿童在“养成”过程中,能够将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国民特性,通过日常生活习惯渗透进而内化到其观念意识、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之中,并伴随着儿童社会化的全过程。

三、学前教育国民性培养的实施策略

(一)重新审视学前教育的目标责任,防止国民性培养被淡化

国民性培养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更是早期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不断延续。学前期是人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等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状况会持续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的价值观念、态度倾向、思维模式和人格发展等,并逐渐在成长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学前教育阶段的国民性培养对于“立国”及个体的“立人”而言,具有重大意义。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张雪门,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认为优秀民族实基于幼稚教育。“为每一个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一个具有“良好的素质基础”的幼儿,应是一个既对本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又具有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小公民。《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德育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幼儿“爱父母、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纲要》也在社会领域目标中提出类似要求。在教育实践中,学前儿童的品德行为和习惯教育因其外显性一贯被重视,但有关“爱”的情感教育,往往因其内隐性、目标不易把握、不便检验等因素而极易被淡化。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教基二[2012]4号)(以下简称《指南》),在对家庭、集体、家乡(社区)和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方面,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要求5~6岁“幼儿愿意为集体做事,为集体的成绩感到高兴;知道一些国家的重大成就,爱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等。《指南》中对幼儿发展的参考要求,提醒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目标中极易被淡化的国民性培养目标,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在国民性培养中肩负的责任。因此,如何从园所的教育理念、管理文化、教师文化等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地融入整个幼儿园文化建设中,将是每所幼儿园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现实任务。

(二)凸显课程内容的民族文化性,防止国民性培养受排挤

目前,经济全球化导致我国儿童文化民族性问题正遭受着严重威胁。从外部诱因看,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书籍等媒体推行其文化霸权,影响着我国的学前儿童,并有可能在学前儿童心里内隐地确立起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价值观。从内部动因来看,当今社会许多家长只看到外语在升学、就业中的工具价值,在儿童还未完全学会说母语时就已经开始让孩子学习外语,造成许多儿童对本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传统等缺乏认同感。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而在教育实践中,却存在国民性培养的课程内容受到排挤的现象。研究者对幼儿园教材文本中故事材料的调查和抽样统计结果,反映了我国幼儿园课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薄弱,西方文化倾向比较明显的现状。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在教育内容的甄选方面认真把关,防止国民性培养受到排挤。

第一,在幼儿园课程教材的编写中,凸显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增强儿童文化的民族性。

如适当增加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优秀民族文化内容,充分重视、民间故事、民俗和游戏的民族文化传递功能,重视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体验,使学前儿童在游戏和活动中培养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作为民族文化最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往往表现为“文化无意识”,对“国民性”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将母语及相关的文化发展作为学前儿童发展的第一要务,并成为学前课程的轴心。

少数民族幼儿园应加强本民族语言和普通话的教育,以增强儿童对本民族及对祖国的认同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象征。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丰富、独特的人文知识,它完整、全面地记录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深刻人文底蕴,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教师文化自觉意识,防止国民性培养效果被弱化

尽管大多数幼儿教师都是具有专业知识的合格教师,但由于受传统文化中的功利思想、成人中心主义倾向等消极文化影响,他们一方面提倡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理智上推崇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中又将其“悬置”起来,以偏颇的教育行为对抗《纲要》所贯彻的全面发展教育观,以控制性、成人感思维对抗儿童的主体性和独立人格的儿童观。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文化自觉意识,防止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国民性培养效果被弱化。

第一,强化社会领域课程和传统节日。

《纲要》将幼儿学习活动大致划分为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个方面,其中,社会教育在幼儿园课程中起着导向性作用,在国民性培养中具有重大价值。而在教育实践中,则由于教师认知上的偏颇而存在社会领域被边缘化的现状。笔者在对幼儿园的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在许多幼儿园的周课时计划中,社会领域与其他四个领域一样被列入其中,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见不到该类活动的开展,而是被其他临时性活动所代替。究其原因,其中之一便是幼儿园功利性思想在作祟,大部分教师认为,在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这五大领域中,社会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组织实施难度最大,也最难“出彩”,他们上公开课一般都不选择该领域,平时也仅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实施社会教育,而实际上,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实施的社会教育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对儿童的多元文化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内容之一,因为多元文化教育可以使儿童学会尊重别人,友好地与别人合作,培养儿童的公平、公正意识,这是每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但在教育实践中,幼儿园往往过分重视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而弱化了中秋、端午等中国传统节日活动。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学前儿童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二,改进幼儿管理和师幼互动方式。

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是幼儿社会性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育管理中的师幼互动是教育过程中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教育因素。幼儿在与教师及同伴平等、和谐的交往过程中会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的态度及行为,并在心中种下尊重、友善的种子。而在教育实践中,却存在着大量的教师控制、管理着幼儿,幼儿服从、依赖着教师的管理方式以及“控制型”师幼互动方式。此种管理方式和师幼互动方式使我们民族文化中所特有的主奴劣根性的个性与行为,正在我们的国民还在幼年之时就已经因为教师过度的约束与管制而具备了孕育、滋长的土壤。因此,应不断提高学前教师文化素养,提高其文化自觉意识,使其自身具备现代化优良国民性,具备不断反思和去除自身国民劣根性的能力,使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成为幼儿园教师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日常行为方式和一种文化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以平视的视角去看待、理解幼儿的行为,将幼儿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培养幼儿不盲从传统、不迷信权威的开放心理和质疑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自小便具有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国民性。因此,对学前教师教育院校而言,无论是在职前的人才培养还是职后的继续教育中,都应开设专门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课程,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觉能力。可以说,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性质,关涉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本。

四、结语

总之,国民性是一个受社会制度、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复杂问题,学前教育应在其作用范围内,从教育目标的重审、课程内容的甄选与实施、教师文化建设等方面为幼儿国民性培养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杨雪萍 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国民性培养研究】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学前教育国民性培养研究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