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华名师工作室
自然 | 灵性|趣味
NO.9
儿童是用心灵感受这个世界的
我们和他们的距离
也许就是从大脑走向心灵的距离
……
全文字数:6249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四月的课程已落下帷幕。明天,我们迎来了“五一”小长假。
这个月,我们的课程帮助儿童从自我出发,一直向内走,学会借助于心灵的力量完成自我成长。
小班课程 《我喜欢我自己》
(可向上滑动)
这个月,小班孩子们的学习
大多数时间在户外进行。
我们还将“沙盘游戏”搬到了户外
中班课程 《独特的我》
(可向上滑动)
这个月,中班的孩子们
完成了播种
向石头精灵许愿
测量身体……
这些学习离不开身体与心灵的参与
大班课程 《成为我自己》
(可向上滑动)
这个月,大班的孩子们
借助于自然与心灵的力量
关照自身成长
回溯人类发展
在更大的时空中展开学习
PART1:
一个“质疑”的声音
上周五,我们在幼儿园的视频号上推出了一个视频。这个视频是大班组周五畅游日的一个活动片段。
活动视频呈现了大班儿童就“大脑与心灵的差异”这一话题展开的一场辩论。对孩子们来说,这样的活动,并不是一场严格意义上的辩论活动,只是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思辨性的学习。辩论不是为了赛出什么结果,重要的是孩子们能自然地交谈他们体会到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这个视频很快就引起了一些关注与讨论。在留言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的共鸣与赞赏,但其中也有质疑的声音……
一位朋友将曾是他的学生、后在美国一所大学工作的华裔学者的观点,转发给了我。?
DOUBTS
我看了视频,有几点思考:
1.我觉得这个话题很有趣,但是这个活动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意味着什么?
2. 有几个孩子说的那些话,他们能理解吗?哪来的这些话?
3. 审辩式思维+哲学气质=学习能力,这个公式为什么是这样的?给我一种广的概念加起来反而变得局限了的感觉。
4. 为什么把这个活动做成了一个视频拿来传播?希望贡献给别人的是什么?
5. 一般觉得好才传播,传播这个视频反映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或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有怎样的价值体系呢?
我感觉,这位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涉及这样三个思考:
1. 心灵作为人的发展内在向度的表现形式,在教育的过程中是否能够被体现出来?
2. 儿童的核心能力究竟是什么?它对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3. 全球视野下,“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在本土教育中发挥着怎样的重要性?
PART2:
教育现场的还原
我们原本也想教给孩子们一些什么,
到头来却发现,
更多的时候,
孩子们教会我们的更多……
——花草园教师的感悟
?
对于《幼儿园的生活化课程》,我们一直有自己的思考。
现代教育非常强调儿童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己。但在教育实践中,这句话常常被简化为前半句,强调孩子认识和参与到外部世界里去,而个体对自身内部的认识与探触则非常稀少。
但“内省”不仅是中国人文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人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重要通道。
这个课程在实施之前,老师们其实也是有一些困惑的。
马玲老师是这个学期才来到花草园工作的新教师。这周的教育笔记,她谈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初入花草园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的几个困惑:
记录者:马玲老师
记录时间:2022-4-24
这周,我们进入到头脑和心灵的探索。在这之前我有点担心,毕竟心灵不是心脏,看不见摸不着,孩子们会怎么理解呢?事实上,孩子们碰撞的火花让我无比佩服。
对于周五的辩论赛,我心里也有很多的好奇和期待,在我的工作经历中从来没有组织过孩子们参加辩论赛,5~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的辩论赛会是什么样的呢?以视频的形式做畅游日的推送,这可是没有彩排的现场直播呀,最终会是什么效果呢?直到周五,一个个大大的问号都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周四的时候,在班里举行了班级内部的辩论赛,我们班的孩子大部分选择了心灵比较重要,大约有13个孩子选择大脑比较重要。
大脑组的观点有:大脑比较重要,没有大脑你一辈子都不知道1+1等于几;没有大脑就是植物人了,什么都做不了,我妈妈有个朋友就是这样,一直都躺在床上。心灵组的观点有:心灵比较重要,心灵控制大脑,大脑控制身体;学习的时候用心,你才能学得快……这样,一来一回,孩子们更多的是输出自己的观点,还没有达到辩论赛里你来我往就各自观点互辩的程度。
周五,辩论赛开始,期待已久的大戏终于开始了,再一次让我膜拜孩子们!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反驳的时候干脆利落,观点清晰,就是一个个小哲学家呀。
现场金句频出:
郑凯之:举个例子,大脑就是身体的一家之主。
贺婧茹:当你不想学的时候,你的大脑告诉你可以不学了,你的心灵会让你坚持。
李子墨:我觉得心灵比大脑更自由一些。
蔡瀚森:比如龟兔赛跑,那个乌龟就是心灵,兔子就相当于脑子,乌龟跑得慢,兔子跳得快,但是他后天不努力,那个乌龟不就成功了吗?
还有很多很多富含哲理的话。真是小小的脑袋,大大的智慧啊!
那一刻,我的脑海中浮现一句话:
放下大脑的预判,
躬下身,向儿童学习。
学习他们对待这个世界的热情,
学习他们的智慧与勇气。
—— 马玲老师
除了新教师,老教师在组织课程的时候也有自己的困惑。在花草园工作了十七年的郭佳老师在这周的教育笔记中记录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记录者:郭佳老师
记录时间:2022-4-24
四月的第三周,大班的活动也进入到最精彩的部分——“头脑VS心灵”。 这一周的课程是大班组这个月的创新课程。孩子们通过搜索资料、聚焦问题、分享辩论等方式,明晰头脑和心灵对人的不同影响,打开自己、关照心灵。
在活动开展之前,我也会一些疑虑:“头脑”是孩子们借由模型、图片孩子们可以直观感受与学习的,但如何与孩子们一同探寻“心灵”,却是一件相对“飘忽”的问题。在与孩子们共同的讨论与辨析的过程中,再一次印证了孩子们的理解与哲思远比我们走得更远……
关于心灵,他们的认识:
周煜尧:心灵就是心脏的灵魂。
贺靖茹:心灵是心脏的孩子,因为它和心脏有同样的姓氏。
郑恺之:心灵是心的核心原码。核心原码是电脑的控制中心,而心灵就是我们人的“控制中心”。
贾梓珞:心灵是我们身体最重要的东西,让我们变得有灵魂。
心灵和大脑最大的区别在于……
刘馨瑶:心灵是单独存在的,不受大脑控制,他们有的时候有不一样的想法。
陈语诺:大脑是有纹理的,长得很相似,但是每个人的心灵都有自己的特点。
贺靖茹:脑子掌控着我们的思维,心灵则左右着我们的好与坏。
李子墨:脑子更理性,心灵更感性,心灵让我们更丰富。
郑恺之:大脑不是万能的,有的事情是大脑解决不了的,需要心灵给我们指引。
周五的辩论会之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孩子们用智慧、浪漫的语言诠释着“头脑”与“心灵”。
头脑,是意念的波;
心灵,是心的能量中心所产生的精神活动。
一个想法仅仅来自头脑,
就像一棵无根的树,
飘忽不定,很容易烟消云散。
只有接上心灵,才有了根。
—— 郭佳老师
这个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家长们、老师们又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
?? 辩论会后,孩子们的感受与思考:
井梦溪:我感觉这样的辩论很有创造力,很精彩!别人说的都是我没有听过的。
管景澄:感觉很锻炼人,很考验人的大脑。
李天祥:听到有小朋友说心灵很自由,我觉得说得很好。
燕乐瑶:我期待上小学的话如果有辩论赛,会辩什么主题,那时候我会参加的!
任宛檬:听完辩论赛,我觉得心灵和大脑是联接的,能够相互感应。
李宗泽:头脑和心灵是共生关系,比单独自己强,它们合起来才会更强大。
?? 爸爸妈妈们的感受:
蔡瀚森爸爸:辩论赛的方式真是太赞了!原以为幼儿园年龄段的孩子,思维是停留在“眼见”“感性”和“经验”的层次,但这场辩论赛让我吃惊地发现,他们竟然有着自己的理性和抽象的思维能力。
衣韵涵妈妈:这个视频看哭了!孩子们都这么有想法,老师还能把孩子这些瞬间冒出来的小泡泡定格、放大,让孩子的声音被听见,感动!
任宛檬妈妈: 这活动搞得太好了!让我上场,我也说不出来那么多点,孩子们都越来越擅长思辩了。想起刚入园的新生家长会上,胡园长和我们分享的一个小故事:有一位花草园毕业的孩子上了小学之后跟她说不喜欢小学,因为到了小学没人听他表达自己的感受了。我突然理解了这位小朋友。花草园把孩子培养得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真的太棒了!
记录者:王玉洁老师
放下执念
心灵就可以和孩子们
一起自由地呼吸和飞翔
记录者:张蕾老师
周三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对心灵与大脑在教育中的作用,有了更深的体会:
早晨,饭团一来园就高兴地跟我说:“张老师,昨天我和九儿、千晴在小区玩,我们躲进地下车库,让奶奶找不到我们……”没等他说完,我立刻打断他:“这也太危险了吧!万一遇到坏人怎么办?”饭团愣了一下,继续兴奋的说:“我们还玩了打仗的游戏,我从特别高的地方跳下来,九儿和千晴都跟不上我……”我又打断了他:“这也很危险,从高的地方跳下来很容易受伤的!”两次被我打断的饭团不再跟我说了,悻悻地走了……
安静下来思考,让我联想到最近一直在讨论的“大脑”与“心灵”的话题。儿童大多是在用心灵感知这个世界,饭团愿意跟我分享自己的快乐与“得意”,是因为他在寻求和我“心灵共振”,而我却用我的“成人脑”想象出各种“危险”,这些幻想出来的场景和饭团真实的快乐形成鲜明对比。
我的大脑一直在塑造一个严谨的“教师形象”,而忽略了孩子们真正的感受。想通了这些,我发现心一下变得轻松了。放下执念,心灵就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自由地呼吸和飞翔。
生活化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游弋在头脑和心灵之间的课程。
在思想上,我们用富有哲思的对话打开孩子的心,让他们在时间和空间里探索真理。在行动上,有很多有趣的游戏,承接着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会让课程形式单一、枯燥,能实际操作、具身认知。在最后,我们还会将孩子们的学习用升华“谈感受”的方式进行归拢,和他们一起梳理、编织,最后内化于心。
PART3:
儿童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相信儿童
才能与儿童心灵共舞
如果研究儿童的学者
都不愿相信儿童的能力,
研究儿童的出发点或者说意义
在哪里呢?
?
01.
关于“心灵”及心灵教育的
几个思考
奥古斯丁曾说:“时间是什么,你不问,他还知道。你一问,他却迷惑了。”同样,谈论心灵教育,要确切地回答什么是“心灵”,可能也会陷入奥古斯丁式的迷惑之中。
心灵作为人内在向度的表现形式,是培养完整的人重要载体。呼唤心灵教育需要摆脱工具理性的窠臼,回归追求儿童的精神成长。
而我们的教育,重视儿童的心灵需要,以充分的尊重和理解的方式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感受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最终引导儿童进入真正有“我”的世界。
在这场辩论活动中,我们并没有给孩子们明确什么是大脑、什么是心灵的概念,只是引导他们基于自己对大脑和心灵的认识与经验,展开更为深入的思考。我们认为这样的学习是有意义的。
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讲,儿童的整体生活、游戏和对世界及自己的思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哲学上称之为“混沌之美”。成人只有在进行哲学思考时才能回到本源,用经验重构对世界的认知。儿童则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思考与学习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因此,儿童教育需要放弃对确定性、精确性与工具性的执着,转而追求一种整体性。而这种对整体性的追求,就是在追求一种心灵的力量。
如果你从未感受过心灵的力量,甚至因此质疑心灵的存在,就需要放下骄傲的头脑,重新向儿童学习!
02.
中西方文化对“心灵”的理解或许有所不同
我们都需要一种“化教为交”的浸润与转变
不知为何,科学家们热衷研究人的大脑,而对心的研究,除了医学和心理学之外很少有领域涉及,而对于心灵与灵魂的研究现大都停留在哲学层面或宗教层面上。
“心灵”一词在中文语境与西方语境中,内涵也有不同。与“心灵”对应的英文单词有heart、spirit、soul,它们有各自的适应情境。英语中还有“mind,mindful,mindfulness”,指的是“正念”,有的也翻译为“心智”。不同于传统的“智力”一词,“正念”更偏向与“心”和“脑”都相关。而中文的“心灵”既指可见的heart(心脏),也指不可见的mind(正念/心智)、spirit(精神)与soul(灵魂),四者是浑然一体的。王阳明说,“心即理”,即我们有怎样的心灵,就能体会与之相应层面的天理,心灵与万物是一体的。
西方的幼儿教育体系,在重视可见的经验层面的操作同时,用“社会-情感教育”表述我们中国人惯用的“心灵”的概念。这种差异并没有高低之分,我们都需要一种“化教为交”的浸润和转变。
教育要尊重科学,但同时必须承认科学还有很多未解之谜,而作为整体性的教育,必然不能仅仅遵从科学已经实证的结果来设计教育生活,而应该同时保留对当下整体存在的生命的敬畏,和对历史文化的生命的尊重。
今天,中国的教育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依然需要回归传统。对“心”的重视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追求心灵的力量,不仅可以对抗当下工具理性的盛行,也对造就未来的、富有创造性的中国儿童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
03.
“从事儿童教育的人,
一定要了解真实的儿童。”
理论上讲,大家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了解似乎越来越多了,但是在实践中,如果学者走入自己所知的“认知陷阱”,这样,会有可能离真实的儿童越来越远……
只要我们承认教育理论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理论,理论工作者就会以“友好的”、非学术化的方式向教育实践工作者呈现、提供更有建设性的教育理论。
对最后一个问题的疑问,我想引用昨日我们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一起分享讨论时,一位同学的分享作为回应。?
SHARE
之前在推送里看到花草园的活动就非常感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孩子和老师共同成长,一起走向更幸福、更完整的自我。
在这里,生活的美与爱无时无刻不被激发,孩子的天真和创意激发着老师工作的热情和信心。
在这里,孩子们学到的是受用终身的大智慧,这些大智慧将提醒他们关注内心,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坚守爱与纯真,在他们未来面临重要选择的时候,提醒他们做人的原则是什么,支撑他们度过未来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 张 卉
2019级华东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
只有怀着崇敬的心
和儿童一起生活的人,
才能知道
他们到底能飞多高、多远。
“儿童学习的关键不是学到了什么,
而是通过学习活动
带出怎样的生命存在状态。”
Huhua-Edu-Workshop
鸣谢:
准备本期推送过程中与古秀蓉老师、郭国燕博士的讨论让我深受启发,特此致谢!
END
图书特惠
每个人都可以尝试
在生活中运用哲学,
对周围的人、事、物进行思考。
??????
点击上方小程序
最后40本库存 享特惠8折
原价:55元 现价:44元
还可获赠花草园独家定制礼物??
下一次从复旦出版社补货
需等待较长时间?
温馨提示
如果你想及时收到来自“胡华名师工作室”的推送提示,推荐你通过“在看”“留言”或”星标“”分享“等方式,让微信后台的算法记住你的喜好。??
版权声明
本文系胡华工作室原创作品,
版权归作者所有。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需授权。
思想的形成,需要时间,也需要心血。
反对抄袭,反对洗稿。如有借鉴,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同时将在公众号上对抄袭者予以曝光。
封面设计/ 焦春娟老师
编辑 / 张芬老师
日期 / 2022年04月29日
● 推荐阅读
我们要”向儿童学习“什么?
2021年10月22日
打破全能自恋的幻象,才能走进儿童的世界
2020年03月20日
儿童的学习与生活,不是只有模仿,创造才是核心
2019年09月20日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点击“”
购买《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
最后40本,享8折优惠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