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华名师工作室 –
自然 · 灵性 · 趣味
NO.12
幼儿园的“生活化课程”建设
应走向更宽阔的视野。
不仅要关注优师教研,
还要关注文化的视角,
拥有哲学的立场与人类学的视野……
全文字数:5914 字
阅读时间: 10分钟
还有一周,2021年就要结束了……
这一年,很多人都觉得过得很难,我们也不例外。但是,我们却没有感到太多的沮丧和焦虑,因为花草园人一直有一个精神主轴——借由“生活化课程”,和孩子们一起“享用生活”。和孩子们一起在“生活化课程”里游弋,时常让我们有种身处“桃花源”,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觉……
“生活化课程”从2013年开始探索,我们沿着文化的脉络,将儿童的学习按照生活的轨迹有序地铺陈开来,确定了课程的基本结构、框架以及每年10个月的大主题。
这一探索距今已经过去了9年,但我们不满足于重复。这几年,我们的“生活化课程”又行走在丰富、创新与超越的路上……
“生活化课程”
需要“编织”
“生活化课程的设计如同编织一张毛毯,将人类社会中最优秀的文化,同儿童的学习特征、情感特征以及当下兴趣编织起来。”课程编织经纬线的背后,是我们向源头探究,将思考锚定在儿童与文化之间的哲学关系上的认识。
? 12月,美食月来了 ?
12月,是花草园人最爱的一个月。这个月,我们选择了和食物有关的主题。
食物是一种多维度的复杂体。它是自然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枢纽。从冷到热,从生到熟,烹饪的过程就是把自然的原料转化为可食可口、具有社会与文化意义的餐饮的过程。
从人类学视角来看,食物与教育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如果把广义的教育理解为对人的过程性改变和改造,那么,这些过程也同样发生在食物的制作和享受上。
在生物层面 ,食物对于人身体康,保障生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食物对人的身体和心灵的滋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它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安全感。思乡的时候,吃一碗家乡的食物,会感觉特别温暖。
在社会层面,食物作为一种加深社会关系的中介,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从人类出生的那一刻便已确定。不论是出生后通过食物需求和营养者之间建立的依赖关系,还是根据食物需求的不同,而将具有相似饮食文化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关系的共同体,都体现出了食物的社会性。
花草园十二月的课程,除了体现食物的生物层面与社会层面的意义,我们更希望把对食物的探索拓展到文化层面。
这个月,我们借助于人类学的视野,探寻在历史的长河中,从食物选择、饮食工具的使用、饮食顺序、饮食礼节、饮食创新等方面,人类的饮食文化是怎样发生与改变的……
美食月课程线索
2.0 VS 3.0
这个月,
我们借助于食物,
用最质朴的方式,
抵达了文化与心灵的远方……
小 班 |
2020 妈妈的味道 |
2021 家的味道 new |
第一周:小时候的美味 孩子们会分享自己小时候吃到的辅食,了解成长过程中食物的变化规律,感受成长的喜悦。 |
第一周:家人做的饭 new 孩子们会一起讨论从小到大吃过的家人制作的美食,和家人一起尝试参与制作美食,感受食物与人之间的关系,珍惜每一份食物里所包含的深情与爱意。 |
|
第二周:奇妙的鸡蛋 孩子们会了解鸡蛋的内部构造与烹饪方式;练习剥鸡蛋、打鸡蛋等生活本领;尝试用蛋壳作画;体验有趣的蛋宝宝游戏,感受食物带给自己的多重乐趣。 |
第二周:味道魔法屋 new 厨房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是他们活动的“禁区”,但本周孩子们会走进厨房,探索厨房里那些不曾了解的秘密。 |
|
第三周:甜蜜的味道 孩子们会了解各种各样的甜品,一起探索关于“甜”的秘密,分享那些甜甜的故事与祝福,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甜蜜与美好。 |
第三周:奇妙的鸡蛋 延续2020年课程内容 |
|
第四周:和妈妈一起做美食 孩子们会从分享自己最喜欢的那道菜开始,和妈妈一同制作美食,体验做小厨师的乐趣。感受和妈妈在一起的温暖与美好,进一步体会食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
第四周:甜蜜的味道 延续2020年课程内容 |
中 班 |
2020 餐桌上的食物 |
2021 餐桌上的食物 |
第一周:米和面的故事 孩子们会了解米和面的差异,尝试制作凉皮、莜面鱼鱼和年糕等地方特色美食。在操作中,了解南北方饮食文化的结构和特点。 |
第一周:我家的餐桌 延续2020年课程内容 |
|
第二周:食物营养我知道 孩子们会分析家中一日三餐,并尝试对食物进行分类,用自己的方式探索食物营养的奥秘,从而学会均衡饮食。 |
第二周:烹饪的工具 new 借由对烹饪工具的调查,了解家庭中最常用的厨具有哪些,做好一餐饭,需要用到哪些工具等,并进一步思考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烹饪工具的变化。 |
|
第三周:我的康食谱 孩子们会为自己制订康食谱,并尝试将食谱转化成餐桌上的食物,践行“康新生活”。 |
第三周:餐桌礼仪 new 通过对不同家庭成员的采访,了解他们对餐桌礼仪的认识,总结归纳不同年代和地区的餐桌礼仪,讨论并形成“好好吃饭”的约定。 |
|
第四周:我家的餐桌 孩子们会再次聚焦各自家庭的餐桌,观察、记录自己家庭的餐桌,分享每个家庭独有的和饮食相关的故事。 |
第四周:家乡的饮食文化 new 孩子们会利用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探索米和面的差异,制作与品尝米和面做成的美食,走进“南稻北麦”和“五味调和”的饮食文化之中。 |
大 班 |
2020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
2021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
第一周:食物的储藏 孩子们会从探索自己家冰箱开始,思考季节与食物储存方式之间的关联,了解并总结归纳食物储藏的条件与方法,感受中国不同地域的日常食俗。 |
第一周:食物的储藏 延续2020年课程内容 |
|
第二周:食物的腌制 孩子们在了解食物腌制原理的基础上,学习用不同腌制材料和方法制作酸菜、罐头等,思考冬藏的重要性。 |
第二周:食物的发酵 延续2020年课程内容 |
|
第三周:食物的发酵 孩子们通过发酵实验,了解发酵在食物制作中起到的作用,学习制作馒头、酒酿、腐乳等借由发酵而做成的食物,体会时间给食物制作带来的奇妙变化。 |
第三周:食物的腌制 延续2020年课程内容 |
|
第四周:食物的研磨 孩子们会观察、学习与探索研磨、压榨等加工食物的方法,尝试制作豆腐,进一步感受传统的美食加工方式中蕴含的生活智慧,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与价值。 |
第四周:食物的创新new 孩子们在了解食物的储藏、发酵、腌制等内容的基础上,探索随着人类的发展,食物的变迁、驯化、传播、创新,感受食物的创新史,也是人类的发展史。 |
在这张课程线索对比图中,你能看到哪些变化?
这样的变化,
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思考?
从妈妈的味道到家的味道;
从米面故事到我家的餐桌;
从餐桌到厨房;
从食谱到文化;
从模仿到创造
……
从“妈妈的味道”到“家的味道”
今年的美食月是带着爸爸们的力量开启的。月初的家长学校给爸爸们开了一道大门一样,他们的积极参与让孩子们一下子感受到了家常生活、家的不同力量和爱的注入。
相比较艺术月,这个月的主题更容易让爸爸们走进孩子们的生活。我们班孩子说:“妈妈不让我进厨房,怕我捣乱,危险,但爸爸就不会说我。”做饭这件事,孩子们能从爸爸那里感受到更多的鼓励与支持。
—— 李文老师
???
小班今年的主题从《妈妈的味道》变为了《家的味道》。从对象感来说,由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一家人,也把美食月从“妈妈的美食月”变成了“家人的美食月”。我们一家人也因为美食月多了很多探索,还没有到周末,但每周末要做的事情就已经安排地满满当当,因为每个人都想在周末做自己最想做的美食。
周六早上醒来,小沐要用自己的厨具煎鸡蛋,从打蛋到煎蛋,全部由她自己完成。中午奶奶要煲一锅莲藕排骨汤,因为这是湖北人的最爱。晚上,要做五彩蔬菜面,爸爸有力量,所以需要爸爸来揉面。小沐觉得火龙果面和菠菜面在幼儿园里已经做过了,她又自创了橘子面,自己擀成了皮。
家里的每个人对生活的热爱都借由幼儿园的课程被点燃了,家里热气腾腾。每个人都对明天充满了期待,因为不知道小沐又会从幼儿园带回来什么样的新鲜话题……
—— 王海霞老师
@ 榨果汁、做面条、腌鸡蛋……
每天都有新期待
从聚焦一种食物到探索多种食物
这个月小班的课程去掉了单一的辅食学习,让孩子们直接走进厨房。
丰富多彩的食物向孩子们扑面而来,孩子们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从眼睛一米的距离,一下子拉高拉宽了,这样的主题具有很强的空间拉伸感。能够特别明显地感受到孩子们内心的欢喜和力量!
—— 李美杰老师
@ 今年,大班的孩子们还尝试制作了霉豆腐
从单一空间走向多重时空
这个月的课程里,厨房不再是孩子们的“禁区”,而是孩子们可以探秘的另一个世界。
这个小小的地方,满足了孩子们对食材、调料、工具的好奇与成长所需要的体验;对妈妈来说,这个地方是制造甜蜜爱意与心意的地方;对爸爸来说,这个地方的时光是工作累了一天之后珍贵的与孩子亲自互动的快乐时光。
一日三餐,餐桌的力量是惊人的!
—— 王彩霞老师
???
十二月第二周,中班课程主题是《烹饪的工具》,孩子们选了自己喜欢的工具进行研究,带来的也是五花八门的:锅、铲子、漏勺、蒸笼、刀、捣蒜器,烤箱,案板,三脚夹…甚至还有豆芽机,教室里摆满了兼具现代和古代的烹饪工具,仿佛时空在此交汇。
我们一起用豆芽机生了豆芽,孩子们围着旋转着飞出水流的豆芽机欢呼雀跃,不时地跑去看看豆芽有没有长大,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跟在姥姥身后看着她一次次给豆芽换水,然后等着它们发芽的过程,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却在此刻重现。
—— 李洋老师
“
@ 食物的力量是惊人的
从技能学习到深度学习
这个美食月,心里感受确实有点不一样。之前的美食月我们更多的是给孩子们展现一些做美食的技能,很少探究“做饭”背后的意义。前两周的探索,让人思考,感触很多。
“烹饪”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文明标志,可就拿我自己来说,也包括很多家长,都已丧失了感受这份文明的能力,或者说很少感受过“烹饪”带给自己和家庭的意义。
—— 张蕾老师
???
《烹饪的器具》这一周,我们请孩子们选择一样自己最感兴趣的烹饪工具进行学习和分享,希望借助小切口来帮助孩子和家庭找到更加落地的抓手。
畅畅是以最近最爱的《西游记》为视角展开学习的。师徒四人每个人其实都有一根“杖”,孙悟空的是金箍棒,猪八戒的是九齿钉耙,唐三藏的是九环锡杖,最有趣的是沙僧,他的“杖”真的就是一根擀面杖,取自月宫梭罗仙木,由鲁班打造而成,因清代戏曲舞台造型需要,才改为西游记中呈现的月牙造型。听完孩子们的分享,才发现哪怕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擀面杖,也有着立体生动的文化剖面。
吃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从古至今沿袭下来的用餐礼节却在逐渐消失。那些礼节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逐渐消失?哪些可以继续为我们所用?“生活化课程”一直在帮助孩子们和老师们构建“消失的附近”,我们也想试着在“舒缓的过去”与“快节奏的当下”之间搭建桥梁。
—— 罗希悦老师
@ 孩子们和自己最爱的烹饪器具
从必须成功到接受失败
我们第一次制作粉条不算成功,如果是以前,我可能就放弃继续再做了,但是这一次,我觉得还没有体会到做这件事带给我们的终极体验,就坚持带着孩子们继续尝试,昨天终于成功了。
让我最感动的不是孩子们看到自己做的粉条欢呼雀跃的样子,而是他们把双手插进粉条中间,细细品味粉条从自己手中“溜走”的那种感觉。每个孩子在这一刻都很安静,粉条在他们的手里游走,他们很轻很轻,不敢使劲儿,就怕把粉条捏碎,就像对待一件神圣的物品。
直到这一刻,我才真正感受到了“烹饪”这件事的意义,那就是我们与食物、与提供这些食物的人之间的紧密联系。
—— 张蕾老师
???
上周五,我兴奋地加入进大班的挤粉条的行列,孩子们围着不由自主地齐声为我加油。最终,粉条以“教师心底认为的失败”和“孩子们认为的成功”的样子被晾晒在了阳台。
红薯是怎样变成淀粉,又怎样由淀粉变成粉条的?这个过程复杂且费力,我们都很期待,带着“不确定”和“意外”去和孩子们一起探索,过程比结果更精彩。当一种方法失败了可以接受失败,并有勇气继续尝试,这些细节更动人。我们不是为了纯粹的做美食,而是在制作中,还原生活本该有的意外,细致和简单……
—— 阎玉新老师
@ 粉条制作正在进行中……
从模仿到创造
以往大班的美食月课程,我们会用四周的时间了解食物的不同储存方式,偏重于“术”的学习。但这次备课时,胡老师提了一个建议,可以加入“食物的创新”部分,站在更高的视角去看待食物,了解食物的变迁史。我们的心灵一下子就被点亮了,眼界也被拉宽了。
这一周,班里小朋友在陆续分享他们喜欢的食物。糖豆介绍了西蓝花来自意大利,柚柚介绍了菠菜原来叫波斯菜,来自古波斯……孩子们一下子跟食物有了对话的感觉。带着这份对食物的好奇,他们吃饭也变得更津津有味,还实现了很多次“三光”。
—— 王玉洁老师
???
这个月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我们的课程把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们在培养一批热爱生活的孩子。
老师们在课程中可创造的空间更大了。因为课程内容的视野更加宽广,所以每个人都能从自己擅长的角度、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切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们。一下子就像打开了一个任意门,老师们、孩子们都享受其中。
在美食的滋养下,孩子、家长和老师形成了一个流动的能量场,在班级群里、在教室里完成着能量的置换。这个月的家园关系也因为美食变得更加紧密。
——王海霞老师
@ 在“生活化课程”中
一起享用生活
这些变化带来的是什么?
是家庭中更加融洽的关系
是孩子们内在更加蓬勃的创造力
是教师们专业性的主动提升
……
视 角
“
‘生活化课程’需要
借助于人类学的开阔视野
”
儿童是“自然”与“文化”交接过度的地带,也是普遍认知规律与主体经验汇合的第一站。
文化的内里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当下的线索,另一条是历史的线索,历史的每一根根系下边都吸附着很多文化的因子。
如果我们在理解文化的时候,仅仅是基于当下能看到的、感知到的,而没有历史的眼光,没有将目光抛向远方,对文化的理解肯定是肤浅的。
“
探索作为文化的’食物’
与探索作为食物的’食物’
本质上是不同的
”
“烹饪是一项具有界定性的人类活动,它隐喻这人类从茹毛饮血到文明开化的转变。”食物承载着大量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人的自我界定的核心就是食物偏好,它代表了个人的身份与内涵。
饮食文化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象征符号。从儿童的生活来看,从饮食种类的选择、使用工具、食用的顺序、身体动作等饮食文化、餐桌礼仪都能促进儿童形成个体的身份认同。同时,本民族特定的集体记忆、文化记忆,可以促进集体关系的构建,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与底蕴。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的饮食文化,既是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更是与世界对话,实现跨文化理解的重要通道。
“
创造’生活化课程’,
教育者需要有一种
空间创造力
”
从仅仅聚焦眼前的食物,到走进厨房,体验“烹饪”的工具,探索“烹饪”的方式;从了解本土文化,到将个人的文化有机地镶嵌入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从在幼儿园的学习,到全家一起“卷入”的学习……
学习空间的延展,随之而来的是学习深度的加深。人类学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将生活化课程的空间放置到整体性的人类生活中。如果没有这样的视角,课程就有可能变成单一的教学活动。
“
借助于文化的张力
教师们完成了为自己‘盘根’的
文化建构过程
”
十二月课程的调整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课程是新的,需要教师们不断投入到文化的河流中去,这一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特性。教师只有把自己深深地“卷入”,与周围的人事物深度联结,才会有创造的热情;另一方面,当个人文化与人类文化联结,就如同我们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祖先相连,这份能量是巨大的。如同盘根一样,扎根越深,越有意义。
花草园的教师热爱儿童,也热爱文化。
对教师来说,“儿童”与“文化”是一个能够带来能量的双向滋养通道。这其中,儿童带给我们的是当下的美好感受,文化带给我们的是来自远方的冲击性的力量。我们生活在这条宽阔的“河流”之中,沐浴神光,焕然一新,每天都神采奕奕的……
致谢:
感谢我的同事郭国燕博士和李英源博士??。他们和我一起,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探讨本月的课程思路,也引发了我和教师们的深度思考与讨论。他们为我们推荐了几部人类学关于食物的图书,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可向下滑动
END
图书推荐
“十六年来,我对生活与教育的细微思考
都在这套书里。”
??????
01.
《 从生活到生活化课程
—— 一位幼儿园园长的教育叙事 》
“只有回归到人性、人心的谦恭中去,
才有可能实现留白的教育。”
??????
02.
《给童年留白》
?? 长按左侧二维码
花草园书系最全购买地址
温馨提示
如果你想及时收到来自“胡华名师工作室”的推送提示,推荐你通过“在看”“留言”或”星标“”分享“等方式,让微信后台的算法记住你的喜好。??
版权声明
本文系胡华工作室原创作品,
版权归作者所有。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需授权。
思想的形成,需要时间,也需要心血。
反对抄袭,反对洗稿。如有借鉴,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同时将在公众号上对抄袭者予以曝光。
照片 / 各班教师
编辑 / 张芬老师
日期 / 2021年12月24日
● 推荐阅读
我们是如何将生活转化为“生活化课程”的
2020年06月05日
“生活化课程”的N+1个关键词
2016年11月25日
文化是“生活化课程”的根
2019年03月15日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微信公众号ID: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我知道你“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