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华名师工作室 –
自然 · 灵性 · 趣味
NO.11
一学期举办一次“家长学校”,是花草园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做的事情。希望家庭能够借助于我们专业的教育,不断调整、改善家庭关系。
孩子的成长需要沃土,而这个沃土就是他们的父母。
全文字数:6538字
阅读时间:12分钟
每个学期中,我们都有一项重要工作,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次“家长学校”学习。
这个学期,因为一些原因,我们将家长学校的时间推迟到了十二月初。但这项工作的准备却是从十月份就开始了。期间,我们讨论了很多次,也在等待一个更合适的时机。
? 为什么要组织家长学校的学习?
? 家长学校学习要达成什么目标?
? 每一次家长学习的内容根据什么来确定?
十月与十一月的“生活化课程”很精彩。这两个月的课程中,家庭的力量也巧妙地镶嵌进去了。
比如十月,小班缝制一个布娃娃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如果父亲参与了这个过程,孩子对这个娃娃的珍爱程度要更多一些,内心的力量也更强大一些。这是父亲参与带给孩子的成长力量。
十一月也有很多活动需要借助父亲的参与才能完成。比如中班孩子们玩树枝,有的男孩子做了弹弓。这样的活动,需要父亲的参与。只有父亲和孩子一起参与了活动,才能彼此感受到这份力量。
这个月,我们申报的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的课题《父亲参与幼儿品德教育的调查与研究》已完成结题,其中有一些重要的研究发现,我们也想借这个机会和家长们共同分享。
这次的家长学校,我们选择和家长们一起讨论“父亲参与教育的力量”这一话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育中只有母亲的参与,效果并不那么理想。这两个月,一些父亲的积极参与带给孩子们的改变给了我们很多思考。
在前期的准备中,我和老师们一起商议确定了三个年龄班的主题:
小班 希望家长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儿童、了解幼儿园;
中班 希望家长们能够更深地理解教育,理解父亲参与教育的重要性;
大班 希望家长们能够拥有一种着眼于未来的教育眼光与格局;
三个年龄班的内容侧重有所不同,却有其内在关联性,共同聚焦在了“父亲参与教育”这一核心话题上。
本文根据我在本学期家长学校之前30分钟的开篇讲话整理而成。
12月
4日~5日
“
家长学校
的发言
各位家长:这周,我们要用专门的时间来完成这次家长学校的学习。这次的家长学校,我们欢迎妈妈们参加,但要求爸爸们必须参加。因为这次家长学校会围绕着“父亲参与教育的力量”展开。
01
一切从儿童出发
在同一语境下探讨教育的可能性
我们的家长学校并不想给大家讲一些高深莫测的道理,而是要聚焦当下,解决一些困境与问题,陪伴我们的孩子更好地成长。
花草园人一直坚定地践行着这样一个认识:只有家庭和幼儿园很好地合作,才能取得教育的良好功效。
这一次的家长学校,三个年龄班,我们选择了不同的侧重点。
小班:更多地了解
小班的家长们,我希望通过老师们的介绍,你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儿童、了解幼儿园。
?? 更多地了解儿童
教育视角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场域中的儿童是不一样的。群体中的儿童和家庭中个别儿童也是不一样。你们能不能通过老师的讲解,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到底是什么样的?他有哪些特点是你没有到关注到的?
?? 更多地了解幼儿园
每一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秉承的价值观与教育观。虽然你们只来了短短的三个月,但应该对花草园教育有了一个概况性的了解。花草园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它在做什么样的教育?它的教育要指向哪里?
中班:更深地理解
中班的家长们,我们希望你们能够更深地理解教育。
?? 对教育要有更深的理解
你应该知道,教育不是画画、写字,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教育本质的理解,每个人不尽相同,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理解,但我希望你们能够保持对教育的独立判断,对教育有更深的理解。
?? 对花草园开始建立信任,有更深的认同感
如果家长认为我们的教育是好的、是独特的、是不可取代的,就会对幼儿园和一些发生在我们身上共同的教育行为,有更多的内在参与的意愿和力量,而不是敷衍了事。
家长的敷衍了事,其实最终敷衍的是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在班里会感觉局促不安,无法在活动中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 对孩子要有更多的理解与共情
一般来说,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一岁多的小孩很可爱,两岁多开始进入叛逆期;迎来了平衡的三岁,随之而来的是不平衡的四岁……儿童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进入中班,你会感觉,孩子突然一下子长大了,小班时的懵懂、“幼态”慢慢消退,开始对社会、对幼儿园有了新的理解。如果家长还停留在对特别小的儿童的教育方式上,孩子可能会不适应;要是用对特别大的孩子的方式来要求他,可能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中班是一个非常trouble的年龄段。
家长要对儿童有更多的理解与共情。因为,共情是教育的基础。
大班:有信心,向远方
对于大班的家长,我们特别想给大家一些信心。无论是面对“双减”时代的到来,还是很快就要毕业了的焦虑,很想给大家一种着眼于未来教育的眼界和格局。希望老师们与你们交流之后,能够让你们“有信心,向远方”。把目光投向远方,不那么焦虑。
这三个选题依然是儿童本位的视角,一切都是从儿童出发的。儿童是怎样的?教育是怎样的?如何找到一种教育的适切性?无论是园长、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思考。当我们能够同频共振,在同一语境下来探讨教育的问题时,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02
母亲奠定的是孩子成长的情感基础
父亲影响的是孩子看世界的眼光与格局
今天,我特别想讲一讲,父亲参与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变化。
从家长的参与情况来看,幼儿园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的家长:参与度特别高的家庭,参与度一般的家庭,以及那些不参与的家庭。
总体而言,第一个类型的家长是老师最欣赏的。这一类的家长能够我们同频共振,我们做的每一个教育的设计、创新都能够得到回应。第二个类型的家长我们也可以理解,“很忙”是一个原因,要兼顾家庭和工作的确会精力不足。第三个类型的家长,无论幼儿园做什么,都“不听、不看、不参与、不响应”。这一类的家长的行为,最终影响的不是教师,而是自己的孩子。
在这里,特别想举一个例子。中三班的诗诗老师向我们反馈,他们班的一个小朋友问题行为比较多,诗诗老师就找了他的爸爸妈妈谈了一次话,这次谈话非常奏效。妈妈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非常辛苦,原本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做了一个很大的调整,每周五都会回到家里和孩子一起玩,专心陪伴。短短的一个月,孩子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孩子的改变,爸爸的参与功不可没。
以前,我也讲过这样一句话,在男孩子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呐喊:“我是妈妈的儿子,但我更想成为爸爸的儿子。”如果父亲不认同一个男孩子,比不认同一个女孩子的状况可能会更糟糕。
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的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讲的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或者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它通常发生在4-5岁左右。女孩子会通过母亲来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女人,通过父亲来学习如何和男性交往;男孩子会通过父亲来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男人,也会向母亲学习应该如何看待女性。
在准备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我和父亲是有深度联结的。父亲是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人。6岁的时候,父亲作为援藏干部去西藏最艰苦的阿里地区工作了6年,那是我人生失落的6年。父亲每两年才能回一次家,那又是我特别开心的时刻,我会躺在爸爸的胳膊上睡觉,爸爸给我讲故事。夜晚的时候,我会躺在爸爸的怀里,看着天空的星星,觉得特别璀璨。
父亲的价值观奠定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父亲说“如果你帮助过别人,要尽快忘记;如果别人帮助过你,要一辈子不忘。要永远怀着感谢的心。”
如果说母亲奠定的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情感基础,那么父亲影响的就有可能是孩子对世界的看法,一种格局,一种世界观。
03
父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母子依恋以父子关系无法企及的深刻程度,影响着孩子的生存及安全感的建立。但父亲如何寻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他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有人曾经感叹当下父亲们的困境:他们在文化上,依然有传统的思维方式;在心理上,面对育儿的困境,又太过盲目。完成父亲角色的转变是非常困难的。
今天,花草园的教育已经做到了精微之处,但如果只有母亲的参与,显然是不够的。很多研究表明,童年期享有更多父爱的儿童,成年之后,会有更好的社会关系。无论是对学业还是事业成就,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父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父亲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是非常重要的。我把父亲的影响概括成几个方面:
?? 情绪
一个孩子情绪的好坏受父亲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中国人讲“男人是天”“父爱如山”,这个爱是很深沉的。通常来说,如果父亲肯给予这个家庭以爱、以支持,这个家的稳定性就会更好。
?? 认知
因为男性和女性在身体、大脑构造上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学习方式也是不同的。男性的视野总的来说更为开阔,理性的思考更多。我们常讲男性是“理性脑”,女性是“感性脑”,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父母同时参与教育,孩子在认知的发展上也会更全面。
?? 社会性
夫妻关系、孩子和父亲的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基础。在孩子们心中,母亲给予爱,父亲给予建议与规则,这样的家庭结构是他们可以接受的。如果母亲同时兼顾了这两种角色,孩子会困惑。父亲的缺位特别容易带来孩子的行为问题,尤其是男孩子的行为问题。
?? 学业与社会成就
有研究表明,有父亲参与教育的孩子,学业水平更稳定。社会成就也与父亲的影响呈现很强的正相关性。
?? 生活质量
每个人都渴望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父亲参与教育的孩子,未来的婚姻美满度更高,也会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04
一份研究报告
了解花草园父亲参与教育的现状
三年前,我们申报了一个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的课题《父亲参与幼儿品德教育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借助这一研究了解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现状。当时,我们面向全园家长,覆盖大、中、小班三个年龄段,发放了18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61份,非常感谢这些家庭的参与。
研究呈现出以下结果:
01.
花草园家长的学历层次普遍比较高。被调查父亲的年龄主要分布在35-39岁之间,平均年龄37.71岁。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占总数的95%,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父亲比例最高,占总数的51.6%。
参与调查的爸爸们都认为父亲参与教育特别重要(95%认为非常重要,5%认为比较重要)。但认为自己知道的教育方法特别少,使用的方法以讲道理(91.9%)、表扬鼓励(86.3%)、批评惩罚(43.5%)为主。
在谈及家庭成员中谁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主要责任人时,77.6%的父亲认为父母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主要责任人; 21.7%的父亲认为全社会都有责任为幼儿的品德教育负责;还有1名父亲(占总人数的0.6%)认为国家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主要责任人。
02.
我们发现:孩子的母亲对父亲参与幼儿品德教育的支持程度、家庭成员对父亲参与的态度等都会不同程度影响父亲的参与。其中孩子母亲的影响是最大的。孩子母亲如果支持孩子父亲参与,那么孩子父亲就会积极参与。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如果父亲参与得不够,母亲也要问问自己,“我给父亲足够多的机会了吗?”
03.
当问到孩子的照料者是谁的时候,57.1%的父亲选择了共同照料,但将近20%的父亲认为应该是母亲,也有一部分父亲把这个责任交给了祖辈,只有1.2%的父亲,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孩子的主要照料者。
可见,父亲参与教育的现状,连我们这样位处一线城市的幼儿园尚且如此,贫困地区或者乡村状况可能更糟糕一些。
05
父亲如何参与到教育中?
录制这个视频的时候是十二月的第一天,我们又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一年就这样过去了,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你投入了多少时间、多少爱、多少陪伴?种下去的种子,何时开花结果?
2021年还有最后一个月,父亲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我们的教育中来?
第一,
改变认识,
重构父亲角色。
从“人子”到“人父”的跨越,不仅丰富了男性个体的称谓,还对其角色行为提出了全新的期待与要求。不要总觉得“男主外,女主内”,这个观点放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有些站不住脚了。现在女性也在主外,女性的觉悟、独立性也有越来越大的提升。
今天,我要替女性讲几句话。在今天的社会中,女性太辛苦了。一方面要承担社会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在家里承担母职。一些父亲理所应当地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一个人的事情,这样的认识必须要改变。
目前生育率的降低和男性不参与教育有关吗?我认为是有关的。父亲和母亲在育儿过程中角色定位的差异,很容易影响女性对夫妻关系的满意度,进而影响其生育意愿。
所以,父亲不要让自己只成为了生物意义上的父亲,而无法成为社会意义上的父亲。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每个父亲都有不同的个人追求,每个家庭都有他们独特的资源条件和生态,父亲们有权利选择自己担当父职的方式。但我们认为,无论父亲们承担哪些职责,他们都应当能够看到和回应妻子的需要、孩子的期待和自己的内心。
第二,
激活关系,
体验“内啡肽”式的教育快乐。
为什么母亲似乎天然地对孩子会更有耐心,更有爱?是因为十月怀胎,她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就是我们讲到的“共感”。在这个过程中,天然的联结感就建立了。
但是男性一直是置之度外的。原本孩子和父亲之间原本也有着非常深厚的血缘联结的,这种内在的联结需要爸爸们去激活它。
有研究表明,父亲和孩子之间最好的激活游戏就是“打闹游戏”。在这个过程中,父子/父女之间的关系会达到一种亲密,在“打闹游戏”过程中,孩子也会体验到一种来自父亲的,母亲无法给予的力量感。
在激活关系的层面上,如果你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不妨跟随“生活化课程”的脚步,一起来找到那种共感。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妙的,一旦进入,就会甘之若饴。
最近有一个理论也让我深受启发。现在很多人回到家,特别喜欢刷短视频,一个接一个,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消耗过去。快乐吗?有人说也是快乐的。那个快乐让人分泌的是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是什么?是你的大脑中要分泌出“内啡肽”。我们必须克服掉一些东西,朝着一个目标去努力后,这样才能获得“内啡肽”。
我是链接:??
多巴胺(dopamin)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作用是传递亢奋和欢愉的信息,也与上瘾有关。多巴胺也是大脑的”奖赏中心”,又称多巴胺系统。
内啡肽(endorphin)是体内自己产生的一类内源性的具有类似吗啡作用肽类物质。 内啡肽由痛而生,具有镇痛的作用。内腓肽也被称之为“快感荷尔蒙”或者“年轻荷尔蒙”,意味这种荷尔蒙可以帮助人保持年轻快乐的状态。
陪伴孩子的过程也是这样,可能当时不会奖赏给爸爸“多巴胺”,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一定会奖赏给你足够多的“内啡肽”,让你的内心充满了平静、满足、安逸。因为这种意义感本身就会激发我们分泌“内啡肽”。
希望更多的爸爸不要停留在追求“多巴胺”式的快乐上,更要追求“内啡肽”式教育的快乐。
第三,
破除“母亲守门员效应”,
唤醒父亲与孩子的深层联结。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研究者发现,父亲们已经有了更多的投入到孩子教养活动中的意愿,但是他们的实际投入水平依然有限。此后的许多研究者把目光集中在父母关系的互动上,被提出的新理论之一是“母亲守门员效应”(the Effect of Maternal Gatekeeping)。
我是链接:??
“母亲守门员效应”认为,在父、母、子三方组成的核心家庭中,母亲是孩子的主要照料者,在家庭中居于中心地位,母亲们把家庭当作自己的私家花园,建起高墙,在唯一的入口处检查“园艺工”父亲的入园资格,并负责组织、监督、规划、委派父亲教养孩子的活动等日常工作。
“在一个核心家庭中,当女性在承担母亲这一角色时,会形成两个身份认同标准,一个描述其对自身的期望和要求,另一个描述对孩子父亲的期望和要求。这两种身份认同标准,同时对自己和配偶产生影响,可能会阻碍父亲参与教养,也可能促进父亲的投入。”
母亲对于父亲参与养育持有矛盾的态度,一方面,她们非常需要有人来分担养育的劳动,但同时又会有许多顾虑,不愿意移交出养育的权力,从而阻碍父亲参与子女养育。因为女性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强大的满足感、胜任感和被需要感,她的生命的活力被焕发了。
所以,母亲要特别警惕自己是不是有这种“守门员效应”。
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每一个父亲在心底里都是爱着孩子的,而这种爱只有母亲最有能力帮助其唤醒,因此促进父亲参与教育的关键人物也是母亲。
第四,
祖辈要多多鼓励父亲参与教育。
有祖辈的家庭,特别是奶奶们,有时会阻拦自己的儿子参与教育。这里想对祖辈们说,为了您的下一代的康成长,一定要让孩子的爸爸多多参与进去!
12月是我们的美食月。在大班的课程里,我们专门设计了一周的课程叫“食物的创新”,欢迎爸爸们参与进来。
“心灵陪伴”听起来特别高深,但实际上特别简单。就是,你们一起做饭,一起讲书,一起打闹……那一刻,时间消失了,世界只有你们,你们的心灵就在一起了。
第五,
每一个家庭都要有
品质时间(Quality Time)
“品质时间”,指的是在一段时间里,父母和孩子在进行积极、康、双向的照料和互动。不要去计算你和孩子在一起待了多长时间才是“好爸爸/好妈妈”,而是问自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是否让头脑放空,专心来陪伴他?”
你们相处时间的质量和活动方式,远比时间的长短要重要。
06
结语
做教育的人要有情怀。
情怀是什么?
就是不仅要关心孩子的成长,
也要关心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
今天,我把这样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放在了老师们要与大家分享的话题之前,
分享了一些我个人的感受和思考。
希望在这个月的教育中,
能听到更多爸爸参与教育的美好故事,
特别是那些能够让孩子发生改变的美好故事
……
后记:
上周六日,所有班级都完成了这次的家长学校的学习。很多家庭都是爸爸妈妈同时在线,共计有428人参加了9个班级的家长学校的学习。
家长们积极地向我们反馈着他们的感受与思考……爸爸们纷纷表达了着自己的感受与体会。他们向老师诉说着改变:很多家庭因为父亲开始参与教育,妈妈们喜出望外;有的家庭打破了冰冷的关系,迎来了几年里的第一次拥抱,父母因为这次家长学校而决定重新审视家庭关系;有的家庭因为相互理解而变得更加亲密;有的家庭让“家庭会议”成为了一种制度……这一热浪一直持续到了今天。这份积极的表达与交流形成了一个能量环,让教师们感动、欣喜。
这一周,当我走进各个班级的时候,明显能够感觉到,因为爸爸力量的加入,更多的家庭有了调整与改变,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状态也变得更加积极……
END
图书推荐
“十六年来,我对生活与教育的细微思考
都在这套书里。”
??????
01.
《 从生活到生活化课程
—— 一位幼儿园园长的教育叙事 》
“只有回归到人性、人心的谦恭中去,
才有可能实现留白的教育。”
??????
02.
《给童年留白》
?? 长按二维码
花草园书系最全购买地址
温馨提示
如果你想及时收到来自“胡华名师工作室”的推送提示,推荐你通过“在看”“留言”或”星标“”分享“等方式,让微信后台的算法记住你的喜好。??
版权声明
本文系胡华工作室原创作品,
版权归作者所有。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需授权。
思想的形成,需要时间,也需要心血。
反对抄袭,反对洗稿。如有借鉴,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同时将在公众号上对抄袭者予以曝光。
素材整理 / 王海霞老师
编辑 / 张芬老师
日期 / 2021年12月10日
● 推荐阅读
被“忽略”的父性作用与力量
2017年06月16日
从男人到父亲,你需要经历几个阶段?
2018年06月15日
家园合作的本质是帮助家长完成“觉知-反思-调整-自我完善”的过程
2019年07月05日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我知道你“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