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
MARCH
27.2020
(每周五更新)
自然 | 灵性 | 趣味
本篇文字:3867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在生活中,
你更容易相信自己,
还是更容易相信他人?
这个问题的答案对大多数人来讲是很明确的。我们会说,我当然相信自己了,因为,我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啊……
但如果把这个问题切换一个场景:
在教育过程中,
你更容易相信自己,
还是更容易相信权威?
呵呵,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吧?!
这就是实践工作者的困境。很多时候,一方面我们有自己相信的东西,但似乎又不那么确定;另一方面,我们又很容易迷信权威,迷信理论,迷信专家。即使我们对自己的感觉很确定,有时也会被专家的一番评说弄得“灰头土脸”。
01
为什么我们容易崇尚理论?
理论一定意义上是理性的产物。我们崇尚理性,是信奉技术和理性能够带来统一的标准,这本质上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
我们渴望秩序,渴望标准,也希望通过理性获得相对的明晰与稳定。当我们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时,大部分人难以向内寻求智慧,而是习惯性地依赖现成的技术与理性。
02
教育过程并不是依照理论而设计的教育场景,它有自己的“实践逻辑”。
“‘实践逻辑’是在情境中发生的逻辑。它随情境自然生长,并以情境本身为发展线索。‘实践逻辑’是实践自然的生长。它是教育存在的演绎,人很容易在此存在中领悟活动的意义。”
“教育实践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每一步走的路都是笔直的、正确的。生活中,即使我们没有时刻考虑下一步怎么走,但我们也没有让自己的行走变得漫无目的。”游戏更是如此,回想童年,游戏前并没有设想自己应该如何获得发展,但每个人都沉浸其中,乐此不疲,也没有变成毫无规则的胡闹。
03
幼儿教师应该更多地遵从“理论逻辑”
还是“实践逻辑”?
无论是哪一种逻辑都不应受到轻视和怠慢。但就幼儿教育这个行业而言,我觉得“实践逻辑”更容易成为教育智慧的源泉。
“教师也好,儿童也好,在实践中多数时刻是忘记教育目标的,这是实践的本然。教育实践不可能以教育目标为行动的直接依据:每一步教学行动都可以事先确定或每一步教学行动都想要达到目标,这在自然的教育实践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理论逻辑不能代替实践逻辑,否则,我们就会犯‘理论谬误’。所以,教育发生不可能完全按照对教育解释、设计的理论逻辑(例如教育目标)去做。”
如果我们完全按照理论的标准和要求工作,甚至无时无刻不考虑目标,就如同“邯郸学步”,变得不会走路。
“邯郸学步”
出自《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本周二的“空中教研会”,
我和老师们一起围绕着
教育过程中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进行了一次深度讨论。
Q1
“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有什么不同?
?? “工具 VS 操作”
吴钰杉老师(教龄2年):
“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就像是工具和操作的关系。大学时学的理论现在基本上记不太清楚了,但开始工作后,某些瞬间会突然想起这不就是大学时学到的**理论嘛!理论要靠实践来具体和丰富,实践也需要依靠理论来指导。
?? “固定 VS 变化”
王海霞老师(园龄13年):
“实践逻辑”是不断变化的、发展的,而“理论逻辑”相对比较固定。
?? “想 VS 做”
田悦老师(教龄5年):
“理论逻辑”重在“想”,“实践逻辑”重在做。
?? “自上而下 VS 自下而上”
张芬老师(园龄6年):
“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来源路径有所不同。“理论逻辑”是自上而下的,认识、观点先行,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实践逻辑”则是自下而上,实践中积累经验,然后形成认识、观点。
?? “理性 VS 感性”
唐彬老师(教龄5年):
“理论逻辑”更理性,“实践逻辑”更感性,更偏向于一种关系、一种状态、一种情感。这样的感觉更容易在和孩子的相处中生发出来。
?? “为‘学’日益 VS 为‘道’日损 ”
张蕾老师(教龄14年):
我觉得,“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最大的区别是“运用”的方式不同。“理论逻辑”通常需要我们不断的叠加,就像穿衣服,需要一件一件的穿上它,越穿越厚,感觉自己拥有了铠甲,但是如果脱离了实践就会变得混沌而茫然;而“实践逻辑”就像脱衣服,一层一层的剥离,在抽丝剥茧中逐渐接近真相。
?? “验证 VS 创造”
田巍老师(教龄15年):
“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不同在于:
1. 意义感和自我效能感不同。“理论逻辑”更多的是验证他人发现的过程,“实践逻辑”是创造与验证自己的发现的过程,这给了我们巨大的惊喜感和联结感,也获得了更大的力量感和使命感。
2. “理论逻辑”容易沉浸在按图索骥的过程中渐渐迷失自己,而“实践逻辑”更像是在看似无迹可寻的发现中不断地寻找小确幸,一点点积累慢慢拼凑成自己的智慧版图。
?? “幻想 VS 真实”
王彩霞老师(教龄14年):
“理论逻辑”被用在了幻想中的孩子身上。我们假定的每个孩子都是按照这样的规律发展的。随着跟真正的孩子接触,我在和孩子们每一天细腻的生活、学习中寻找到“实践逻辑”。
一开始,这些逻辑可能会与“理论逻辑”有所差异,有所不同,但“实践逻辑”一定会让教师更具温度,更愿意思考,更愿意放下自己的执念,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反过来,当“实践逻辑”有一定的积累后,自己也有想要再次追寻“理论逻辑”的想法和冲动。
Q2
工作之前,我们学到的一套“理论逻辑”,
在实践中有用吗?
它帮助你思考、解决了哪些问题?
“我经历过‘了解理论?验证理论?走进实践?推翻理论?重新实践?形成教育智慧’的过程。”
——罗希悦老师(教龄7年)
??它是一把钥匙,
但未必是一把能打开儿童心灵的钥匙
甄珍老师(教龄10年):
刚开始工作时想把“理论逻辑”当作钥匙,觉得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所有问题。比如,两个孩子争抢玩具时,我会用大学学到的理论去解决,有的时候的确解决了问题,但也发现当我用理论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并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没有一个方法适合所有孩子”,这个道理也是在实践中才逐渐意识到的……
??它让我对幼儿教师这份职业有了敬畏感
也有了更多的实践冲动
赵莉莉老师(园龄15年):
大学学到的理论知识是当时作为学生的我为将来工作做的准备,它让我对这个职业有了敬畏感。虽然有些知识已经模糊,但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也会激起对某些“理论”的内应,让我对它有继续探索的欲望。
??它赋予了新手教师内心很多信心与能量
唐彬老师(教龄5年):
“理论逻辑”是在大学时期储备的一种力量,它是有意义的,因为它赋予了刚入职的新手教师内心很多能量,帮助她们面对困惑时更有信心。但到了具体实践里,我感觉理论知识似乎和孩子、和自己有些远,并不会时时想起,只有当遇到困难时,会试着在理论中找一些答案。
??它帮助我们确立了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阎玉新老师(教龄5年):
大学期间,经过专业理论的学习,在走出校园之初。我们就树立起一个相对正确、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Q3
在工作中,
你是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实践逻辑”?
?? 无论是“理论逻辑”还是“实践逻辑”
最终都是为了形成“教育智慧”
张芬老师(园龄6年):
回望自己的经历,找到“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的平衡,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刚刚工作的时候,试着用大学书本上学到的理论来看待儿童、看待教育。
第二阶段:工作了一段时间,深刻感受到书本上描述的儿童、教育和现实中的儿童、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继续相信书本和拥抱面前鲜活的儿童间来回挣扎。我选择后者,放弃了书本中的理论,更加珍视实践中的直觉。
第三阶段:在实践场域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多到仅仅依靠自己的思考无法解决的时候,再次回到理论中,试着找到那些教育探索的“先行者”们是如何思考的。
第四阶段:用理论为那些直觉“命名”,在实践场域不断实践,循环往复。
最后形成的,是独属于我自己的教育智慧。
??无论是模仿还是探索
都是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
张晓敏老师(教龄6年):
在工作中,每个人都会慢慢找到自己的“实践逻辑”。不论是刚开始模仿有经验的老师,还是慢慢地借由自己的实践得到收获,都是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
?? 自己探索的泥泞,才能留下脚印
李洋老师(教龄3年):
平坦的路固然看起来好走一些,但自己探索的泥泞,才能留下脚印。我想,那些能够留下的教育家的思想,也是他们在探索的路上,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形成的一套观点与方法。
Q4
构建“实践逻辑”的关键在哪里?
01.
? 拥有内在驱动力 ?
郭佳老师(教龄15年):
“内观己心,外察世界”,构建自己的“实践逻辑”需从自身的兴趣、需求、特长出发,这样才会有内在驱动力,驱动自己在实践中持续、深入探索。
02.
? 保持反思的习惯 ?
张蕾老师(教龄14年):
我觉得构建自己实践经验的关键是“反思”。
理论来自书本,唾手可得,但是却不能直接转化为行动力;而实践来自生活,如果不加以思考,就会停留在过去,面对理论知识也如同看天书。
每周我们书写的教育笔记,就是将实践通过思考转化为实践逻辑的方式。而事实证明,思考让我们越来越专业,越来越有自信。
03.
? 反思关键事件 ?
王海霞老师(园龄13年):
“实践逻辑”是在经历的一次次的关键事件中产生的。关键事件多是在教师发展的某些关键节点出现,所以因反思关键事件而形成的实践逻辑更加稳定。实践性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教师的创造力也会随之增加。
04.
?和孩子心灵接通 ?
甄珍老师(教龄10年):
我觉得构建自己的“实践逻辑”,最关建的是和孩子的心灵接通,孩子们那种生命状态的天真,需要我们把自己的生命也打开和照亮。
05.
? 让生命回归单纯 ?
田巍老师(教龄15年):
构建自己的“实践逻辑”,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让生命回归单纯。相信儿童,试着和儿童共同创造真实生活才是对我们来说最有意义的生活和学习。
视角
Perspective
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将讨论停留在教育的哲学层面上,在教育现象之上,进行着深度思考,以期在深度思考中获得更大的力量。
我喜欢每个老师的表达,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地,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而“差异性”恰恰是教师创造力的智慧与源泉。
“教育发生中,
理论逻辑下,人是被控制的,
实践逻辑下,人是自由的。”
“理论逻辑”更多借助于大脑,而“实践逻辑”则需要用心灵去探索。
“实践逻辑”如同中国人讲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体验。如果不用心灵探索的话,“实践逻辑”也会变成一种经验的堆砌,教师也无法超越这些经验,形成教育智慧。
“‘理论逻辑’如果被强制执行,很容易变成一种模仿式的操练或舞台式的表演,参与其中的人很难生发出实践本身所固有的意义。”
一个拥有“实践逻辑”的教师,很多时候是意识不到教育理论的存在的。但教育理论却在另外的地方,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影响着教育的发生……
不知何时开学,
但是,我一直在思考
“教师的专业力量究竟从哪里来?”
最近读到了一篇文章
《王卫华——“教育过程的实践逻辑”》
(《教育文摘周报》第12期)
本次教研会的话题选择深受这篇文章的启发,
文中加引号的观点多出自这篇文章。
特向原作者致谢??
教师的专业力量应该来源于
教师通过对教育行为不断进行哲学式反思
而形成的价值观。
当它沉淀为信念,
会帮助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END—
正在热卖
在“生活化课程”的实践中,我们也一直在寻找“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间的平衡……加入我们,在“生活化课程中”,一起寻找吧!扫描图中二维码,跳转购买页面,进行购买。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其他推荐
“只有回归到人性、人心的谦恭中去,
才有可能实现留白的教育。”
更多关于“生活化课程”背后的思考,您可在《给童年留白》一书中,找到答案……
?当当网址(可提供发票)
http://product.dangdang.com/1100719898.html
?天猫网址(可提供发票)
http://www.dwz.cn/7EWiHU
?微店网址(无发票 可点击)
https://k.weidian.com/tOuu9GKx
版权声明
本文系胡华工作室原创作品,
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需授权。
思想的形成,需要时间,也需要心血。
反对抄袭,反对洗稿。如有借鉴,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同时将在公众号上对抄袭者予以曝光。
· · · 要 不 再 看 看 · · ·
打破全能自恋的幻象,才能走进儿童的世界
2020年3月20日
课程改革 |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2020年3月13日
“风来风去……”,如何保持文化定力
2020年3月8日
空中教研会素材整理 | 范立老师
编辑 | 张芬老师
日期 | 2020年3月27日
*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