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的前三天,浓雾重锁北京。
在一片灰暗中,幼儿园停课了。
只有小部分孩子选择了继续来幼儿园。
教师们继续工作……
1912月
吴婷婷老师
今天只来了四位小朋友, 我们还是一样,一起游戏、活动,还给在家休息的小朋友们录制“微课”。教室里有绿植,有空气净化器,让我们感觉很安心,不焦躁。糟糕的天气赶快过去吧,想念的孩子们快些回来……
2012月
周冉老师
今天的雾霾更加严重了,园长提醒我们要为老师们准备足够的防霾口罩。食堂也熬制了雪梨银耳汤。后勤人员和部分教师根据工作情况也进行了调休。虽然天空阴霾,但我们的心里晴朗得很。
2112月
马静老师
身边少了孩子们的“叽叽喳喳”,有些不习惯。但也终于有时间静下来,梳理一下思绪,整理案头的工作,和同伴们深入探讨一些专业思考了。
周一上午十一点,教师们陆续上交了前一周的观察记录……
观察教师:唐彬(入职一年,新教师)
观察时间:2016年12月16日(星期五)
观察地点:小一班
观察对象:禾禾
下午活动时间,老师提醒小朋友去小便、洗手、喝水。我在看着小朋友们接水喝的时候,禾禾一摇一晃地从卫生间里面走出来,一边走一边望着我,那种无辜又不知所措的小眼神,好像想要掩饰些什么。她离我越来越近,我随口问到:“禾禾,你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她抿着小嘴,向外撅着,轻轻地摇了摇头。
这时候不说话的她让我感觉更意外了。心想,每次跟她说话,她都会笑嘻嘻地回应我,这一次是怎么了?我继续追问她:“你不会是尿裤子了吧?”。她开始笑了,我又说:“不会吧?真的让我猜中了吗?”这时,她笑着说:“哈哈,是的是的,你中奖了!”我说:“我还是不敢相信,让我摸摸你的裤子!”她心里似乎放下了什么,特别开心地依偎在我怀里,两手搂着我的脖子。
对于我来说,这次的巧合是一种鼓励。因为从一个眼神,我能猜出孩子的心思。这一方面说明,我越来越熟悉孩子们,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孩子们越来越信任我了。
观察教师:李美杰(入职一年,新教师)
观察时间:2016年12月16日(星期五)
观察地点:中二班教室
观察对象:张夷陵
今天是卫生保验收的日子。对于我这个新教师来说,这是一个让人紧张的时刻。
做早操的时候,孩子们不停地问我:“小美老师,怎么所有的老师都穿一样的衣服?好像双胞胎啊!”看来,孩子们也同样感受到了不同的气氛。
吃完早饭,孩子们区域活动时间到了。科学区的磁力拼接玩具,一开始只有四个孩子玩,巍巍老师在给孩子们照相,我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只是呆呆地站在那看着孩子们,足足站了五分钟。后来,也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直接钻进孩子群中和他们一起玩,也不知道做的对不对,但是,我想,只傻站在一边,肯定是不行的。
磁力拼接玩具我也是第一次玩。从刚开始的紧张和不知所措,到后来投入进去,以至于将今天要验收的紧张心情完全抛开,和孩子们玩的特别高兴。张程泽小朋友邀请我和他一起合作拼一个城堡,可是我实在创造不出新的城堡模型,只能看着图纸的样子拼,并且拼的还特别慢。可张夷陵一个人拼城堡,她盖三个小房子,我才盖了一个小房子,于是,我和张夷陵商量,我们能不能一起拼?但是,张夷陵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我真是尴尬极了。
回过头去想,特别感谢孩子们,如果没有他们,我会一直傻傻地站在一边,心里会一直琢磨:我应该干什么?验收的老师什么时候来?来了的话,会问我什么问题?
当我走进孩子群中和他们一起玩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这些问题,紧张的心情瞬间放松了下来。
观察教师:王彩霞(入职十年的教师)
时间:2016年12月13-14日(星期二、三)
地点:小二班教室
观察对象:妞妞
接园时,家长们都在箱子里给孩子们拿外套,突然班门口传来了妞妞爷爷的大喊声:“老师,我们妞妞的外套不见了,我看见有一个小朋友的奶奶拿走了”。还没等我说什么,爷爷又大声说道:“你说,这些家长,是不是自己家的衣服也不认识,给孩子穿了就走,把我们的衣服拿走了,我们怎么回家,天气这么冷?!”。说这些话时,爷爷一脸生气,声音在整个楼道里回响着。而妞妞在一旁似乎很不好意思,一直低着头,两只小手不停地捂耳朵。
事实证明,妞妞那天换了外套,而爷爷又不认识她的新衣服,所以才会有误会出现。当爷爷知道了这些后,在电话里对妞妞的爸爸又是一顿指责:“没事瞎给孩子们换什么衣服啊?!”,这时的妞妞满脸通红,像要逃跑似的离开了。
第二天,又到了晚上的接园时间,家长们都在班级门口排队,我正在门口和可儿的妈妈做简短交流,只见妞妞爷爷冲到了可儿妈妈前面,对着可儿妈妈说到:“你接不接孩子?你不接先让我接!”,还没等我们做出反应,就冲着坐在椅子上等待的妞妞大声喊:“妞妞,爷爷来了!”看妞妞走过来,又提高了嗓门。但妞妞好像感觉到了什么,又回去坐在椅子上,眼睛望向我。直到我叫了她的名字,她才离开。
走到门口时,她对爷爷说:“要排队!”。
观察教师:李文(入职九年的教师)
时间:2016年12月14日(星期三)
地点:中三班教室
观察对象:李**
晚饭后,孩子们在看书等待来接园。突然,陈**大哭起来,我走过去问他怎么了?一边的李**表情紧张,眼睛不敢看我。陈**哭着说:“李**掐我”,我看看了他的脖子后面有点红。安慰了他之后,我坐到了李**身边。
我问:“刚才发生什么事情了?”他不说话,“是不是有什么让你不开心的事情,你才动手?”这时候,李**放松了下来。我继续问:“是他影响你看书了吗?”他摇摇头说:“他没有影响我看书,只是坐了我的位置。”哦!原来陈**先吃完饭,把椅子放到了李**平时喜欢坐的位置上了。
李**动手掐小朋友确实让我吃惊。从小班到现在,他没有和任何人发生过冲突。因为他很少和小朋友一起玩,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当我知道他动手掐小朋友时,第一反应是不能批评他,那样会让本来就很紧张的他更加不知所措。
我反而觉得,这件事对李**来讲是一个进步。下一步,我将引导他如何处理和同伴之间的矛盾。
嗯,发现了没有:
当教师们把观察的视角转向儿童行为描述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生动而有趣的记录。
我想,因为这种感觉是她们熟悉的。
观察的三种视角
日本现代教育家佐藤学先生提出的“教育研究的三种视角”给了我的思考很大的启发。
他认为,教育研究有三种视角:
飞鸟之眼
高瞻远瞩却浮光掠影。飞鸟高翔天空,一目千里,所以在自然界中,视野最为开阔的莫过于它们。它们自由自在,不受拘束,没有限定。
但是,由于视角多是俯瞰、虽然开阔,却并不集中,而且因为它们高悬在空中,所有的事物在它们眼中都是渺小而不甚清晰的。
蜻蜓之眼
视角下移,却蜻蜓点水。蜻蜓也善于飞翔,但与飞鸟不同的是,蜻蜓飞翔的高度要低得多,而且它们常常还会停下来歇息。
与飞鸟相比,蜻蜓更加容易亲近,也更接地气。
蚂蚁之眼
所见有限,却精确细致。与飞鸟和蜻蜓相比,蚂蚁显得微不足道,它们个头不大,四肢短小,每天成群结队地在地表或地下爬行、忙碌。
蚂蚁虽小,却有着自己特有的优势。看似最不起眼的它们,却是最为亲近泥土,亲近自然的,它们每天都在用身体丈量着土地,用触角嗅着泥土的味道,它们知道哪里有喜欢的食物,知道地下多深处有水源。
它们对大地的熟知程度远远高于飞鸟和蜻蜓,它们在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着土地的样貌和性质,它们的家就在这里,它们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宰。
什么是观察?
今天一大早,朋友圈里的同行都在转发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观点《“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其中的几个观点直击人心。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教育的直接对象永远是一个个具体的、有生命的个体。忘记、忽视、抹杀对象的生命性,就没有真实的人的教育,就会异化为驯兽。”
教师只有关注到这些,教育才是有价值的!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
在阅读教师记录的时候,也有一种感觉。如果她们的观察紧贴儿童,会写出自己的状态,哪怕是不安、仓惶、徘徊、犹疑、小喜悦、小确幸,都非常美好。
因为心有所动,所以下笔有神,写出来的东西也一定是打动人心的。若没有经过这一步,直接就写出了淡定,自若,胸有成竹,读起来会感觉有点虚,不那么好看。
观察在何处?
接
地气
生活场景中的儿童以及他们生活的细节才是教师应观察的。
因为,这样的观察更接地气,能够更好的了解儿童,当然也更接近教师们真实的生活与思考。
@李文老师:细微之处见真知。我喜欢观察孩子们的一些细小的表现和变化。这也能够让我更好地接近孩子,表达与记录起来也自然,轻松。
@李美杰老师:我觉得写教育笔记是件特欢乐的事情,很少担心自己不知道写什么。因为胡老师一直告诉我们,只要真实地记录下你眼睛看到的,你感觉到的,你想到的就是好的。我的理解是,真实的就是好的。
@晁妍老师:和孩子们每天的生活中,我的心总是随着他们的变化而流动。相比用脑子去思考,我更愿意用心感知他们的需要,然后把那些打动我的瞬间记录下来,一气呵成。这种感受让我的心舒服、畅快极了!
名师视角
“教师只有将自己的情感、认识与创造融入到教育生命的实践中去,才能体验到这一职业内在的尊严与欢乐。”
每个人会因为自己的身份、立场和背景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观察视角。
但无论是“飞鸟之眼”还是“蜻蜓之眼”、“蚂蚁之眼”,都在提醒我们,在对待教育时,需要聚焦,也许在必要的时候转换视角。
一个认真的倾听者
我能为教师们做什么?
倾听老师的心声
倾听他们记录的儿童话语
倾听到幼儿园里每一个地方微妙的声音
这个雾霾天,因为安静,反而有了更深的思考……
特别说明:
本文引用“佐藤学先生观点”的文字来自“佐藤学学习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的观点引用自“’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特此声明,以表感谢!
END
编辑制作:周冉老师;
欢迎“留言”评论,期待您的参与!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微信号:Huhua-Edu-Workshop
胡华-名师工作室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