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大学本科四年的专业学习让我储备了足够的能量,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轻松应对。工作后才发现,真正当上教师的那一天,才是走进“学前教育”的开始。
还记得来幼儿园工作的前三年,那时候的我很少思考自己和老教师的差距,只是特别羡慕某些老师,能够对一个孩子或者对一个教育问题反复的推敲,感觉自己没有耐心,现在想来也许和我童年时代所形成的学习习惯相关。
接下来的几年中,我逐步在工作中摸索出一些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方式。说到这里,我要发自内心的感谢我们的园长,是她源源不断的给予我们专业的引领和精神滋养。“成为我自己、我们在一起、按照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这句话不仅仅是她写给孩子们的,也包含着她对每一位老师的期望。在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方式进行工作,大家的点滴进步、思想上的火花都能被园长看到并且认可。特别是在家长工作中,原本我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沉默寡言、不善与人沟通的人,但是胡老师给了我很多思想上的引领和专业技巧上的指导,让我变得乐观自信,在各种活动中积极摸索与家长保持良好的关系的方法,真正实现家园共育,逐渐成长为一名熟手教师。
面对孩子,“如何开展儿童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尤其是这两年新课程的开展,让我重新对“师幼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面对过去几年的工作经验,很多老师都放不下,我也一样,总是沉浸在过往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无法突破,新课程给每个人都带来了转变和挑战。胡老师经常说:“新课程是头脑和心灵共舞的课程”偏偏这是我个人的短板,用脑子来处理问题是我的安全模式,所以在新课程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一度是困惑的,甚至是抵触的。后来胡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新课程让孩子学习怎样思考,然后给自己一个反馈,在课程中监控自己的感受和学习能力。”现在,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感受”,在课程的递进中、在感受的感受中获得来自内心的能量,建立和周围世界的联接。新课程的开展让我明显感受到孩子们的思考能力是在不断“发展”的,而不仅仅停留在机械化的学习和认知。
想来,“教师”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职业,因为她有时候是天真的孩子,有时候又成为慈爱的父母,当然最终回归到航线上时就要成为引领方向的舵手,如果一个老师能时刻做到“共情”于孩子和家长、善于学习与思考,勇于挖掘自己的优势大胆创新,工作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得心应手。
张蕾老师 2014年4月12日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