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学期伊始,河北省多地市的幼教同仁齐聚青年路幼儿园多功能报告厅,聆听“开学第一讲”—由南师大王海英教授做专题培训《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深度学习与符号表征能力发展》。活动由青年路幼儿园栗艺文、张艳荣两位主任主持,春炬园长工作室、张春炬省名师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及保定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吴桂兰、保定市教科所刘育红、隗劲智,以及河北大学教育学院范明丽、温州大学李娟等多位教授与研究生共同参与了此次培训。
培训中,王海英教授分享了一些心理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并以江苏省为例,分享了在这项研究中的理念、方法与措施,满满的“干货”,让在场的河北幼教同仁脑洞大开,收获颇丰。那么,王海英教授在讲座中都分享了哪些重要观点呢?
深度学习指向高阶能力发展
什么是深度学习?脑科学、认知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等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深度学习的特点与发展阶梯。对于幼教工作者来说,我们可以聚焦三组关键词来理解何为深度学习。
一是“理解与批判”,注重知识学习的批判性理解,而不是毫不思考地接受;
二是“联系与建构”,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三是“迁移与应用”,重视学习的迁移运用和问题解决,即在新情境下运用所学,以解决问题。
如何判断幼儿是否处于深度学习中呢?有一些可观察与分析的行为指标能帮助我们做出判断:
●主动性持久的好奇心
●学习投入程度
●策略的关联
●学习中的反思状态
●深层的思维层次
●创造工具的能力
●学习结果的迁移
为什么要关注幼儿深度学习呢?因为深度学习聚焦四种核心能力,而这些核心能力有助于培养具备高阶思维、自主学习和有知识创新能力的未来人。
怎样支持幼儿进入深度学习呢?在这个话题中,王海英教授分享了江苏省部分园所在落实《指南》精神,实践这一直接指向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和思维能力发展的理念中的一些阶段性做法。
幼儿深度学习的发生需要一个前提和基础。从宏观角度,幼教管理机制、措施和手段都要跟着“变”起来;从微观角度,需要从课程入手,层层分解与支持,最终落实到教师与幼儿身上,落实到推进和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上来。在这条道路上,王海英教授带领江苏省的大量公办、民办园走出了一条从课程游戏化开始的创新之路。为了支持园所落实这一理念精神,她们制定了十六个支架,而讲座中涉及到的课程审议与主体海报仅是十六个支架中的两个,即“审议和改造课题方案,提升课程的适宜性”和“幼儿园空间自主化”。
在讲座中王海英教授指出,课程游戏化的核心是“游戏精神”的浸入,幼儿只有在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状态中,才能卷入、沉浸在深度学习之中。为此,她们做了多类实践探索,如“儿童本位的环境设计、从主题墙到主题海报、从小小拍客到儿童游戏观察者、从教师的观察记录到儿童视角的学习故事、从有准备的环境到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深度学习、从儿童过程性记录到创造性符号表征的发展”等等。
|
主题海报是支持幼儿表征能力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 |
幼儿表征能力有阶梯路径,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表征能力发展有阶段性差异和个体差异。从幼儿表征能力发展的一般阶梯水平出发,可以为不同年龄段幼儿设计不同的海报主题,将幼儿的生活经验、观察经验融合在一起,通过教师有准备的支持和引导,聚焦到“关于这个主题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我怎么才能知道我想要知道的?我知道我想要知道的了吗?”四个层次,引导幼儿“去玩、去说、去写、去展”,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表征世界,进而将教师的课程变为幼儿的课程,达到解放幼儿时间、空间、生活,共创学习资源库的课程目标。
可以说,主题海报是幼儿能自由、自在、创造性愉悦表达的一种形式,是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而这种表达能力和表达方式,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书写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发展。未来社会需要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这类精英型人才的培养,基础在学前教育阶段,而从深度学习与符号表征能力发展入手进行培育,不失为一种科学有效的为人才认知发展奠基的方式。
在为期一天的学习之旅中,我们深深明白了,要想培养幼儿的元认知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创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任重而道远。但首当其冲的是,我们的教师要熟悉这种能力的发展特点和路径,更要思考如何将这种能力的培养做出长远规划、课程落实、环节跟进,系统地渗透在一日生活中的教育行为之中,在教学相长之中,共同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基,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
在这条道路上,王海英教授带领江苏省的幼教同仁走在了我们的前面。而在有榜样、有支持、有方向的前提下,从深度学习到表征能力发展,从课程游戏化到主题海报,在从理念学习到实践创新的道路上,我们河北省的幼教同仁们会做出怎样的探索呢?
开学第一讲,开启了我们新一年思考的道路、实践的道路,责任深重,意义非凡。相信,未来的我们一定会走出另一条创新之路,为提升河北省的幼教质量贡献不竭的力量。
王海英简介 王海英,女,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与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社会学、学前教育政策研究、幼儿园环境创设。 主持国家级课题及省部级课题8项,分别为:《我国非营利性民办园制度建设研究》、《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社会学视野中的学前教育研究》等。出版论著7部,分别是《智慧的跷跷板——幼儿元认知研究》(2005)、《儿童共同体的建构》(2008)、《学前教育社会学》(2009、2015),《常识的颠覆:学前教育市场化改革的社会学研究》(2010),《美国早期保育与教育政策:实施与建议》(2011),《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2015)等。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二本专著先后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材《学前教育社会学》获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9年获得江苏省公派留学基金,分别在美国Tufts大学和Harvard大学访学,重点考察美国及其它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政策变迁与现实状况。 |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青年路幼儿园